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准之,字元曾,琅邪临沂人。高祖彬,尚书仆射。曾祖彪之,尚书令。祖临之,父讷之,并御史中丞。彪之博闻多识,练悉朝仪,自是家世相传,并谙江左旧事,缄之青箱,世人谓之“王氏青箱学”。准之兼明《礼》 《传》 ,赡于文辞。起家为本国右常侍,桓玄大将军行参军。玄篡位 ,以为尚书祠部郎。义熙初,又为尚书中兵郎,迁参高祖车骑中军军事,丹阳丞,中军太尉主簿,出为山阴令,有能名。预讨卢循功,封都亭侯。又为高祖镇西、平北、太尉参军。宋台建,除御史中丞,为僚友所惮。准之父讷之、祖临之、曾祖彪之至准之,四世居此职。坐世子右卫率谢灵运杀人不举免官。高祖受命,拜黄门侍郎。永初二年,奏曰: “郑玄注《礼》三年之丧二十七月而吉古今学者多谓得礼之宜晋初用王肃议祥禫① 共月故二十五月而除遂以为制江左以来,唯晋朝施用;缙绅之士,多遵玄义。夫先王制礼,以大顺群心。丧也宁戚,著自前训。今大宋开泰,品物遂理。愚谓宜同即物情,以玄义为制,朝野一礼,则家无殊俗。 ”从之。迁司徒左长史,出为始兴太守。元嘉 二年,为江夏王义恭抚军长史、历阳太守。行州府之任,绥怀得理,军民便之。寻入为侍中。明年,徙为都官尚书,改领吏部。性峭急,颇失缙绅之望。出为丹阳尹。准之究识旧仪,问无不对,时大将军彭城王义康录尚书事,每叹曰: “何须高论玄虚,正得如王准之两三人,天下便治矣。”然寡乏风素,不为时流所重。撰《仪注》 ,朝廷至今遵用之。十年,卒,时年五十六。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王准之传》 )
[注]①祥禫,丧祭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郑玄注《礼》/三年之丧/二十七月而吉/古今学者多谓得礼之宜/晋初用/王肃议祥禫共月/故二十五月/而除遂以为制/
B.郑玄注《礼》三年/之丧二十七月而吉/古今学者多谓得礼之宜/晋初用/王肃议祥禫共月/故二十五月而除/遂以为制/
C.郑玄注《礼》三年/之丧二十七月而吉/古今学者多谓得礼之宜/晋初用王肃议/ 祥禫共月/故二十五月/而除遂以为制/
D.郑玄注《礼》/三年之丧/二十七月而吉/古今学者多谓得礼之宜/晋初用王肃议 /祥禫共月/故二十五月而除/遂以为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左”即江东,古时地理上以东为左,指南北朝时南朝统治的长江下游以东的地区。
B.篡位指臣子夺取君主的权位,“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嗣位”指继承前任君位。
C.元嘉指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年号。我国古代年号纪年法是由西汉汉武帝首创的。
D.缙绅原指上朝时把记事的笏插于绅带间,是旧时官宦的装束,后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准之家世显赫,曾祖见多识广。他出身官宦世家,家族曾四世担任过御史中丞;曾祖王彪之熟悉朝廷礼仪,自此世代相传,这就是“王氏青箱学” 。
B.准之富有才学,尤其精通礼仪。他擅长文辞,明晓《礼》 《传》 ,曾上奏认为先王定礼制是为了顺应民心;撰写了《仪注》 ,当时朝廷也遵循使用。
C.准之治政有方,曾因军功受封。他曾任山阴令,有能干的名声;任历阳太守,安抚合理,军民都能获益;因参与征讨卢循有功,被封为都亭侯。
D.准之风采欠缺,才能受到肯定。他严厉急躁,缺乏风度,但熟悉先朝的礼仪,问题都能答出,刘义康认为治国有两三个王准之这样的人就可以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坐世子右卫率谢灵运杀人不举免官。高祖受命,拜黄门侍郎。
(2)愚谓宜同即物情,以玄义为制,朝野一礼,则家无殊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8 09:08: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思话,南兰陵人,孝懿皇后弟子也。思话年十许岁,未知书,以博诞游遨为事,好骑屋栋,打细腰鼓,侵暴邻曲,莫不患毒之。自此折节,教年中,逐有令誉。好书史,善弹琴,能骑射。高祖一见,使以因器许之。年十八,父忧去职。服阙,袭爵封阳县侯。八年,索虏南寇,檀道济北伐,既而回师,思话惧虏大至,乃弃镇奔平昌。思话先使参军刘振之戍下邳,闻思话奔,亦委城走。虏定不至,而东阳积聚,已为百姓所焚,由是征下延尉,仍系尚方。初在青州,常所用铜斗,覆在药厨下,得二死雀,思话曰“斗覆而双雀殒,其不祥乎。”既而被系。二十九年,统扬武将军、冀州刺史张永众军国确磝。七月,思话及众军并至确磝,治三攻道。张永、胡景世当东攻道,申坦、任仲仁西攻道,崔训南攻道。贼夜地道出,烧崔训楼注及蟆车,又烧胡景世楼及攻具,寻又毁崔训攻道,域不可拔。思话驰来,退师。攻域凡十八日,解围还历下。崔训以楼见烧,又不能固攻道,被诛于确磝;永、坦并系狱。诏曰:“得抚军将军思话启事,确磝不拔,士卒疲劳,且班师清济,更图进讨。此镇山川严阻,控临河朔,形胜之要,擅名自古,宜除其授,以允望实。思话可解徐州为冀洲,余如故。彭域文武,复量分配,即镇历域。”孝建二年卒,时年五十六。谥曰穆侯。思话宗戚令望蚤见任待凡历州十二杖节监都督九焉所至虽无皦皦清节亦无秽黩之累爱才好士人多归之。
(节选自《宋书·萧思话传》,有删改)
【注】楼:战车。
【小题1】下列对文末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思话宗戚令望/蚤见任待/凡历州十二杖节/监都督九焉/所至虽无皦皦清节/亦无秽黩之/累爱才好/士人多归之。
B.思话宗戚令望/蚤见任待/凡历州十二/杖节监都督九焉/所至虽无皦皦清节/亦无秽黩之/累爱才好/士人多归之。
C.思话宗戚令望/蚤见任待/凡历州十二杖节/监都督九焉/所至虽无皦皦清节/亦无秽黩之累/爱才好士/人多归之。
D.思话宗戚令望/蚤见任待/凡历州十二/杖节监都督九焉/所至虽无皦皦清节/亦无秽黩之累/爱才好士/人多归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弟子,在文中并非学生或徒弟的意思,指弟弟的儿子。萧思话是孝懿皇后弟弟的儿子,那就意味着他当属阜亲国亲戚。
B.父忧,指父亲去世,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双亲(或一方)死去,子女要为父母守孝,并有一定期限。服阕即守丧期满。
C.爵,指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有公、候、伯、子、男五等爵位,可以世袭。南朝封爵沿袭东晋。
D.谥即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逢与品德修养,给予其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思话遭众人鄙弃,痛改前非,思话幼时顽劣,还侵扰乡亲,被乡亲们怨恨,于是改过自新,并成就美誉。
B.萧思话能文能武,得逢明主。思话喜爱书史,精通音律,能骑善射,高祖一见到他,便赞许他是栋梁之材。
C.萧思话畏敌逃跑,被拘治罪。思话害怕敌人大举入侵,弃守逃跑,老百姓趁机纵火抢劫,思话因此被治罪。
D.萧思话分兵围攻确磝,无功而返。思话率军分三路围攻确磝,被敌各个击破,损失惨重,不得已撤回历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话曰“斗覆面双雀殒,其不祥乎。”既而被系。
(2)此镇山川严阻,控临河朔,形胜之要。擅名自古,宜除其授,以允望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申恬,字公休,魏郡魏人也。高祖平广固,恬父宣、宣从父兄永皆得归国,并以干用见知。永历青、兖二州刺史。高祖践祚,拜太中大夫。宣,太祖元嘉初,亦历兖、青二州刺史。恬初为骠骑道怜长兼行参军。高祖践祚,拜东宫殿中将军。直省十载,不请休息。转员外散骑侍郎,出为绥远将军、下邳太守。转在北海,加宁远将军。所至皆有政绩。又为北谯、梁二郡太守,将军如故。郡境边接任榛,屡被寇抄。恬到,密知贼来,仍伏兵要害,出其不意,悉皆禽殄。元嘉十二年,迁督鲁、东平、济北三郡军事、泰山太守,将军如故。惠威兼著,吏民便之。母忧去职。北虏入寇,恬摧击之,为虏所破,被征还都。二十七年,起为通直常侍。是岁,索虏南寇,其武昌王向青州。遣恬援东阳,因与辅国司马、齐郡太守庞秀之保城固守。萧斌遣青州别驾解荣之率垣护之还援恬等仍傍南山得入贼朝来胁城日晚辄退城内乃出车北门外环堑为营欲挑战贼不敢逼。停五日,东过抄略清河郡及驿道南数千家,从东安、东莞出下邳。下邳太守垣阆闭城距守,保全二千余家。虏退,以恬为宁朔将军、山阳太守。善于治民,所莅有绩。世祖践阼,迁青州刺史,将军如故。明年,又督冀州。齐地连岁兴兵,百姓凋弊,恬初防卫边境,劝课农桑,二三年间,遂皆优实。性清约,频处州郡,妻子不免饥寒,世以此称之。孝建二年,迁督豫州军事、宁朔将军、豫州刺史。明年,疾病征还,于道卒,时年六十九。死之日,家无遗财。子实,南谯郡太守,早卒。
(节选自《宋书·申恬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萧斌遣青州别驾解荣之/率垣护之还援恬等/仍傍南山得入/贼朝来胁城/日晚辄退/城内乃出车/北门外环堑为营/欲挑战贼/不敢逼/
B.萧斌遣青州别驾解荣之/率垣护之还援恬等/仍傍南山得入/贼朝来胁城/日晚辄退城内/乃出车/北门外环堑为营/欲挑战贼/不敢逼/
C.萧斌遣青州别驾解荣之率垣护之还援恬等/仍傍南山得入/贼朝来胁城/日晚辄退/城内乃出车北门外/环堑为营/欲挑战/贼不敢逼/
D.萧斌遣青州别驾解荣之率垣护之还援恬等/仍傍南山得入/贼朝来胁城/日晚辄退城内/乃出车北门外/环堑为营/欲挑战/贼不敢逼/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汉分全国为十三州,置刺史一人,掌管郡守、县令之权,与秦御史监郡相似,也称州政牧,后成为掌一州大权的长官。
B.元嘉:指南朝宋皇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有新君即位,可以继用年号纪年。
C.青州:指古九州之一,也指州府名。古代分中国为九州。常见的九州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 豫、益、雍九州。
D.践阼:指走上阼阶主位,意为即位、登基。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亦叫 “践祚”﹑“践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恬父兄有才干,受到赏识。高祖平定广固,申恬的父亲申宣、堂兄申永,都得以返回本朝。他们都凭才干而受到赏识。
B.申恬勤于职务,颇有政绩。他在殿中省值勤十年,不请假休息;他恩德和威势兼用,下属官吏和百姓感到安宁和便利。
C.申恬历任职位,将军如故。在任北谯、梁二郡太守,督鲁、东平、济北三郡军事、泰山太守,青州刺史,都有任将军职位。
D.申恬性格清廉,生活简约。申恬多次担任州郡长官,但他的妻子和儿女有时仍不免有忍饥受冻之苦,世人因此赞扬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恬到,密知贼来,仍伏兵要害,出其不意,悉皆禽殄。
(2)恬初防卫边境,劝课农桑,二三年间,遂皆优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晦,字宣明,陈郡阳夏人也。祖朗,东阳太守。父重,会稽王道子骠骑长史。兄绚,高祖镇军长史,蚤卒。晦初为孟昶建威府中兵参军。昶死,高祖问刘穆之:“孟昶参佐,谁堪入我府?”穆之举晦,即命为太尉参军。高祖尝讯囚,其旦刑狱参军有疾,札晦代之,于车中一鉴讯牒,催促便下。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即日署刑狱贼曹,转豫州治中从事。
义熙八年,土断侨流郡县,使晦分判扬、豫民户,以平允见称。入为太尉主簿,从征司马休之。时徐逵之战败见杀,高祖怒,将自被甲登岸,诸将谏,不从,怒愈甚。晦前抱持高祖,高祖曰:“我斩卿!”晦曰:“天下可无晦,不可无公,晦死何有!”会胡藩已得登岸,贼退走,乃止。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永初二年,寻转领军将军,依晋中军羊祜故事,入直殿省,总统宿卫。三月,高祖不豫,给班剑二十人,与徐羡之、傅亮、檀道济并侍医药。
少帝即位,加领中书令,与羡之、亮共辅朝政。少帝既废,司空徐羡之录诏命,以晦七州诸军事、抚军将军,欲令居外为援。太祖即位,加使持节,依本位除授。寻进号卫将军,加散骑常侍,进封建平郡公,食邑四千户,固让进封。又给鼓吹一部。太祖惮其功高,欲诛羡之等,并讨晦。及将行诛,于是诏道济入朝,委之西讨。道济既至,晦大军一时溃散。众散略尽,乃携其弟遁、兄子世基等七骑北走,为光顺之所执。晦死时,年三十七。
(选自《宋书·谢晦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
B.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
C.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
D.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为庙号,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少帝、太祖也是庙号。
B.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权力次之的有持节、假节。隋以后﹐假节极少见﹐使持节﹑持节大多是虚衔。
C.行,代理官职的意思,它可以是代理、兼任、暂任,也可以是高位兼低职。
D.食邑,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食邑原为世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晦出身名门,熟悉刑狱诉讼。谢晦出身阳夏谢家,祖父、父亲和兄长都曾身居要职,他在代理刑狱参军的时候一看审讯的记录,便能作出判决。
B.谢晦善于治理,办事秉持公平。义熙八年,朝廷按地域划定郡县安置侨流,派谢晦管理扬州和豫州的户口,谢晦因办事公平而被人们称道,于是升为太尉主簿。
C.谢晦忠于皇帝,敢于以死明鉴。将领们阻止高祖为徐逵之报仇,但高祖更加气愤,谢晦上前抱住高祖,高祖扬言要杀死他,但他并不惧怕,可见其忠心。
D.谢晦在宋历职三朝,受皇帝重视。谢晦深受高祖重视,其他官员难以达到,并且辅佐少帝即位。太祖封他为建平郡公,他接受了晋封,还被赐予鼓吹一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
(2)众散略尽,乃携其弟遁、兄子世基等七骑北走,为光顺之所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檀道济,少孤,居丧备礼。奉姊事兄,以和谨致称。高祖创义,道济从入京城,参高祖建武军事,讨平鲁山,禽桓振以建义勋,封吴兴县五等侯。卢循寇逆,群盗互起,郭寄生等聚作唐,又从刘道规讨柏谦、荀林等,率厉文武,身先士卒,所向摧破。及徐道覆来逼,道规亲出拒战,道济战功居多。义熙十二年,高祖北伐,以道济为前锋出淮、淝,所至诸城戍望风降服。至成皋,伪兖州刺史韦华降。径进洛阳,伪平南将军陈留公姚沈归顺。凡拔城破垒,俘四千余人。议者谓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民,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戎夷感悦,相率归之者甚众。

景平元年,虏围青州刺史竺夔于东阳城,夔告急。加道济使持节、监征讨诸军事,与王仲德救东阳。未及至,虏烧营,焚攻具遁走。将追之城内无食乃开窖取久谷窖深数丈出谷作米已经再宿虏去已远不复可追乃止徐羡之将废庐陵王刘义真,以告道济,道济意不同,数陈不可,而不见纳。羡之等谋欲废少帝,讽道济入朝。既至,以谋告之。将废之夜,道济入领军府就谢晦宿。

晦其夕竦动不得眠,道济就寝便熟,晦以此服之。太祖未至,道济入守朝堂。上即位,进号征北将军。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太祖寝疾累年,彭城王义康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可复制。十二年,上疾笃,会北魏为边寇,召道济入朝。十三年春,将遣道济还镇,已下船矣,会上疾动,召入祖道,收付廷尉。薛彤、进之并道济腹心,有勇力,时以比张飞、关羽。初,道济见收,脱帻投地曰:“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选自《宋书·檀道济列传》)

(二)太史公曰:……然(项)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追之/城内无食/乃开窖取久谷/窖深数丈/出谷作米/已经再宿/虏去已远/不复可追/乃止
B.将追之城内/无食/乃开窖取久谷/窖深数丈/出谷作米/已经再宿/虏去已远/不复可追/乃止
C.将追之/城内无食/乃开窖取久谷/窖深数丈/出谷作米/已经再宿/虏去/已远不复可追/乃止
D.将追之城内/无食/乃开窖取久谷/窖深数丈/出谷作米/已经再宿/虏去/已远不复可追/乃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戎夷:文中泛指少数民族部落。其中“戎”泛指我国古代西方的少数民族,“夷”指我国古代东方或者四方的少数民族。“夷歌数处起渔樵”的“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
B.景平: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此纪年法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法。
C.长城:此处的含义不同于“乃使蒙恬北筑长城”的“长城”,而是指守边御敌的将领。诸葛亮就曾经自许为“塞上长城”,无奈身死五丈原,使得后世英雄泪湿衣襟。
D.背关怀楚:放弃关中之地,渴望回到楚国旧地。关中,指函谷关以西,今西安一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檀道济守孝尽礼,尊奉兄姐。檀道济在父亲丧事期间做到了守孝尽礼;他对待姐姐和兄长,十分恭敬和睦,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B.檀道济追随高祖,累获战功。高祖刚举义时,檀道济就随从他进入京城,其后多次参与讨伐之战,身先士卒,立下了许多显赫战功。
C.檀道济力排众议,释放俘虏。义熙十二年,高祖北伐,总共俘获四千多人,有人建议将这些人全杀死并运回京城示众,但被檀道济全部释放并让其回家。
D.檀道济威名甚重,受人敬佩。他在将要废除庐陵王的那天晚上,进入领军府跟谢晦一同住宿。谢晦那晚恐惧不安,难以入睡,而檀道济一倒在床上就睡熟了,谢晦因此佩服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徐羡之将废庐陵王刘义真,以告道济,道济意不同,数陈不可,不见纳。
(2)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秀之,字道宝,东莞莒人。秀之少孤贫,有志操。十许岁时,与诸儿戏于前渚,忽有大蛇来,势甚猛,莫不颠沛惊呼,秀之独不动,众并异焉。东海何承天雅相知器,以女妻之。景平二年,除驸马都尉。后出为无锡、阳羡、乌程令,并著能名。元嘉十六年,迁建康令。性纤密,善纠摘微隐,政甚有声。吏部尚书沈演之每称之于太祖。世祖镇襄阳,以为襄阳令。襄阳有六门堰,良田数千顷,堰久决坏,公私废业。世祖遣秀之修复,由是大丰。二十五年,除梁州刺史。时汉川饥俭,境内骚然,秀之善于为政,躬自俭约。先是,汉川悉以绢为货,秀之限令用钱,百姓至今受其利。氐贼杨高为寇,秀之讨之,斩高兄弟。元凶弑逆,秀之闻问,即日起兵,求率众赴襄阳,司空南谯王义宣不许。事宁,迁益州刺史。益州土境丰富前后刺史莫不营聚蓄多者致万金所携宾僚并京邑贫士出为郡县皆以苟得自资秀之为治整肃,以身率下,远近安悦焉。南谯王义宣据荆州为逆,遣参军王曜征兵于秀之,秀之即日斩曜戒严。以起义功,封康乐县侯,食邑六百户。大明元年,征为右卫将军。明年,迁丹阳尹。时秀之从叔穆之赊市百姓物,不还钱,市道嗟怨。秀之以为非宜,陈之甚切,虽纳其言,竟不从用。广陵王诞为逆,秀之入守东城。其年,迁尚书右仆射。五年,雍州刺史海陵王休茂反,为土人所诛,遣秀之慰劳,分别善恶。事毕还都,出为安北将军。上车驾幸新亭视秀之发引,将征为左仆射,事未行,八年卒,时年六十八。上甚痛惜之,赠侍中、司空,谥为忠成公。上以其莅官清洁,家无余财,赐钱二十万,布三百匹。

(节选自《宋书·刘秀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都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益州土境丰富/前后刺史/莫不营聚蓄/多者致万金/所携宾僚并京邑/贫士出为郡县/皆以苟得自资/
B.益州土境丰富/前后刺史/莫不营聚/蓄多者致万金/所携宾僚/并京邑贫士/出为郡县/皆以苟得自资/
C.益州土境丰富/前后刺史/莫不营聚/蓄多者致万金/所携宾僚/并京邑/贫士出为郡县/皆以苟得自资/
D.益州土境丰富/前后刺史/莫不营聚蓄/多者致万金/所携宾僚/并京邑贫士/出为郡县/皆以苟得自资/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康,即现在的南京,是孙吴、东晋、刘宋、萧齐、萧梁、陈朝六代京师之地。
B.吏部,古代主管官员的官署,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侍郎。
C.世祖,一般作为断代史开创者皇帝的庙号,或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
D.从叔,指的是祖父亲兄弟的比父亲年幼的儿子,也就是父亲的堂弟,自己的堂房叔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秀之治理地方政绩显著。任梁州刺史时,善于纠正指摘隐藏的微小错误,声名卓著,受到上级称誉;任建康令时,厉行改革,以钱易绢,百姓受益。
B.刘秀之积极参与平乱并有战功。氐族贼人杨高侵犯,刘秀之率兵讨伐,斩杀了杨高兄弟;元凶弑君叛逆,刘秀之听到消息后当天就起兵请求赶赴襄阳。
C.刘秀之为官清廉,力纠敛财之弊。益州物产富饶,上下官员无不聚敛钱财,刘秀之就任益州刺史后,为政整肃,以身作则,深受人们拥戴。
D.刘秀之深受器重,逝后备极哀荣。他历任县令、刺史、右仆射等官职,赴任安北将军时,皇上亲自送别;去世后,皇上追赠官职、赐予谥号、赏赐钱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海何承天雅相知器,以女妻之。
(2)上车驾幸新亭视秀之发引,将征为左仆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