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崔沔,京兆长安人,周陇州刺史士约玄孙也。自博陵徙关中,世为著姓。父皑,库部员外郎、汝州长史。沔淳谨,口无二言,事亲至孝,博学有文词。初应制举对策高第俄被落第者所援则天令所司重试沔所对策又工于前为天下第一由是大知名。再转陆浑主簿。秩满调迁,吏部侍郎岑羲深赏重之,谓人曰:“此今之郗诜也。”特表荐擢为左补阙,累迁祠部员外郎。沔为人舒缓,讷于造次,当官正色,未尝挠沮。睿宗时,征拜中书舍人。时沔母老疾在东都,沔不忍舍之,固请闲官,以申侍养,由是改为虞部郎中。无何,检校御史中丞。时监察御史宋宣远,恃卢怀慎之亲,颇犯法,沔举劾之。又姚崇之子光禄少卿彝,留司东都,颇通宾客,广纳贿赂,沔又将按验其事。姚、卢时在政事,遽荐沔有史才,转为著作郎,其实去权也。开元七年,为太子左庶子。母卒,哀毁逾礼,常于庐前受吊,宾客未尝至于灵座之室,谓人曰:“平生非至亲者,未尝升堂入谒,岂可以存亡而变其礼也。”中书令张说数称荐之。服阕,拜中书侍郎。或谓沔曰:“今之中书,皆是宰相承宣制命。侍郎虽是副贰,但署位而已,甚无事也。”沔曰:“不然。设官分职,上下相维,各申所见,方为济理。岂可俯默偷安,而为怀禄士也!”自是每有制敕及曹事,沔多所异同,张说颇不悦焉。寻出为魏州刺史,奏课第一,征还朝廷,分掌吏部十铨事。以清直,历秘书监、太子宾客。沔既善礼经,朝廷每有疑议,皆取决焉。二十七年卒,时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旧唐书·崔沔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应制/举对策高第/俄被落第者所援/则天令所司重试/沔所对策/又工于前/为天下第一/由是大知名/
B.初应制举/对策高第/俄被落第者所援/则天令所司重试/沔所对策/又工于前/为天下第一/由是大知名/
C.初应制/举对策高第/俄被落第者所援/则天令所司重试/沔所对策又工/于前/为天下第—/由是大知名/
D.初应制举/对策高第/俄被落第者所援/则天令所司重试/沔所对策又工/于前/为天下第一/由是大知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秩满,指的是古代官吏任期届满。文中崔沔就是任期届满调迁,而后被岑羲表荐提拨为左补阕的。
B.服阕,是指守丧期满除服。《宋史·列传第二十二》:“父忧去职,服阕,复旧官。”中“服阕”也是这个意思。
C.开元,唐玄宗李隆基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继位后首创,明以后一般一帝一号。
D.侍郎,官名。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唐以后,官位渐高。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均以侍郎为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沔德才兼备。他是北周陇州刺史崔士约的玄孙,口中从来不会多说二话,学问非常广博而且富有文采,非常善于写文章。
B.崔沔孝敬母亲。他的母亲年老患病,崔沔不忍心离开母亲,坚决请求担任职务清闲的官职,来尽到奉养母亲之责,因此被改授虞部郎中。
C.崔沔为官清廉。姚崇的儿子姚彝,收受贿赂,崔沔审查这件事。姚崇、卢怀慎当时执掌政事,不计前嫌,举荐崔沔有才,转而授官著作郎。
D.崔沔坚持政见。当有拟订诏敕或官署里的事时,常有不同意见,张说很不高兴。被贬魏州刺史,后因考核政绩为第一,被征召回朝廷。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沔为人舒缓,讷于造次,当官正色,未尝挠沮。
(2)设官分职,上下相维,各申所见,方为济理。岂可俯默偷安,而为怀禄士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7 12:29: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房乔,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已,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日:“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已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日:“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廩,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遺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年七十。废朝三日。

(节选自《旧唐书 房玄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
B.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
C.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
D.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由尊长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
B.“草隶”指草书和隶书,是隶书字形的进--步简化,书写便捷,成为唐代通行的主要字体。
C.礼部为古代“六部”之一,掌礼仪、祭享、贡举等,是中央行政机构,长官为礼部尚书。
D.封建社会,不同阶层的人死亡有不同称谓,称皇帝死为“崩”,诸侯或大官死为“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自幼聪慧,博览经史,善写文章。他在秦王府时,写军书奏章,不用打草稿,倚马可待,文约理丰。
B.房玄龄是位孝子,父亲生病,他尽心服侍,未曾解衣而眠;继母去世,他因忧伤过度,只得暂时离开职位。
C.房玄龄十分重视人才,善用人才。他用人不求全责备,不论地位高低贵贱,视其才能而用,被誉为良相。
D.助太宗即位,房玄龄立下大功。辅佐太宗,他尽心竭力。太宗亲征辽东,命他留守京城,将他比作萧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景俭,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B.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C.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D.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九”,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中最大的数,于是多用“九”这一数字来附会帝王,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也多与九有关。例如,帝王之位称“九五”。
B.“出”,京官外调。古代涉及官职变动的词语很多。如“拜” “除”,授予官职;“迁”“谪”,贬官降职;“陟”“徙”,提升官职。
C.“忝”为谦辞,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常见的谦称有鄙、敝、卑、窃、臣、仆等;常见的敬辞有台、尊、贤、仁、令等。
D.“季秋”,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在古代,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各占三个月,这三个月依次用“孟、仲、季”来表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景俭从政谨慎。房嗣业在诏令未正式下来之前,就想大权独揽,景俭首先是劝说,劝说未果,于是叱散左右以防祸事发生。
B.杜景俭怀公正悲悯之心。天授中,他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门审断钦犯案件的时候,人们传言称遇到景俭审案,就可以活下来。
C.杜景俭正直而不趋炎附势。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询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
D.杜景俭敢于为他人请命。当时,外族入侵,国土沦丧。等到事已平定,河内王武懿宗要将沦陷地的百姓全部判罪,景俭向武则天提出自己看法,建议最终被采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
② 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摈,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B.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C.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D.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选取与名的含义相关的字以表德行、特性,体现精神追求或自我期待,这是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
B.登进士第,指考中进士。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是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C.黜,指官职的贬退;文中“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中的“左降”等也表降职贬官;“转考功郎中”中的“转”则指提拔任用。
D.“元和十二年”是唐宪宗的年号纪年。在古代也用干支法纪年,如《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那一年为壬戌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刻苦自励,擅写文章。他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曾把文章投送给公卿,受到郑余庆的称赞而出名。
B.韩愈说话直率,直言获罪。他讲话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曾当面向皇帝陈述宫市的弊端,后被贬阳山做县令,移职江陵。
C.韩愈很有史才,傲视权贵。他写了《进学解》自明心志,被委任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遇到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多不予理睬。
D.韩愈奖掖后进,弘扬仁义。他对待后进和颜悦色,尽管有时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他资助内外亲戚以及朋友的孤女出嫁的接近十人。
【小题4】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⑵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小题5】文中说韩愈“改太子右庶子”,原因有哪些?请根据原文简要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真卿,清臣,琅邪临沂人也。真卿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开元中,举进士,登甲科。事亲以孝闻。五原有冤狱,久不决,真卿至,立辩之。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廪实乃阳会文士泛舟外池饮酒赋诗。无几,禄山果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道段子光徇河北。真卿腰斩子光,密藏三首。异日,结刍续体,敛而祭,为位哭之。代宗嗣位,车驾自陕将还,真卿请皇帝先谒五陵、九庙而后还宫。幸相元载调真卿曰:“公所见虽美,其如不合事宜何?”真卿怒,前曰:“用舍在相公耳,言者何罪?然朝廷之事,岂堪相公再破除耶!”载深衔之。旋改检校刑部尚书知省事,累进封鲁郡公。德宗朝,卢杞专权,忌之,改太子太师,罢礼仪使。真卿候杞于中书曰:“相公先中丞传首至平原,面上血真卿不敢衣拭,以舌舐之,相公忍不相容乎?”杞矍然下拜,而含怒心。会李希烈陷汝州,杞乃奏曰:“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希烈大宴逆党,召真卿坐。时朱滔、王武俊等在坐,目真卿谓希烈曰:“相公欲求宰相,孰先太师乎?”真卿正色叱之曰:“是何宰相耶!君等闻颜杲卿无?是吾兄也。禄山反,首举义兵,及被害,诟骂不绝于口。吾今生向八十,官至太师,守吾兄之节,死而后已,岂受汝辈诱胁耶!”诸贼不敢复出口。真卿度必死,乃作遗表,自为墓志、祭文,常指寝室西壁下云:“吾殡所也。”德宗复宫阙,希烈弟希倩在朱泚党中,例伏诛。希烈闻之怒,遂缢杀真卿,年七十七。

选自《旧唐书·列传七十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廪实/乃阳会文士/泛舟外池/饮酒赋诗
B.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廪实/乃阳会文士/泛舟外池/饮酒赋诗
C.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廪实/乃阳会/文士泛舟外池/饮酒赋诗
D.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廪实/乃阳会文士/泛舟外池/饮酒赋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人的表字。古人字和名在意义上有一定联系,孩子出生以后长辈便把名和字取好。
B.五陵,指的是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即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在长安附近。
C.太子太师,与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合称为“东宫三师”;多为虚衔无实职。
D.宫阙,指古时帝王所居住的宫殿,因宫门外有双阙,故称宫阙。文中指代长安。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真卿预料到安禄山将造反后,做好各种城防准备,还召集文人乘船游玩饮酒赋诗,以迷感安禄山。河朔被攻陷,只平原郡城郭守卫完备。
B.安禄山攻陷洛阳,杀死李憕、卢奕、蒋清,派段子光拿三人的头来黄河以北示众。颜真卿腰斩了段子光,后来又为三人用草做成身体四肢,用棺木殡葬,还为三人立了牌位并哭悼。
C.芦杞独揽大权,虽然心中畏忌颜真卿,改任他做了太子太师,并罢免了他礼仪使一职,但还是十分推崇颜真卿的才能,向皇上推荐,认为只有颜真卿才能招降李希烈叛军。
D.朱滔、王武俊等叛贼在李希烈犒赏爪牙的酒宴上诱胁颜真卿为相,颜真卿严正驳斥,誓死保持气节。李希烈在弟弟李希倩因牵涉朱泚案被朝廷处死后,缢杀了颜真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舍在相公耳,言者何罪?然朝廷之事,岂堪相公再破除耶!
(2)相公先中丞传首至平原,面上血真卿不敢衣拭,以舌舐之,相公忍不相容乎?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正伦,隋仁寿中与兄正玄,正藏俱以秀才擢弟。隋代举秀才者止十余人,正伦家有三秀才,甚为当时称美。

贞观元年,尚书右丞魏征表荐正伦,以为古今难匹,遂擢授兵部员外郎,太宗谓曰:朕今令举行能之人,非朕独私于行能者,以其能益于百胜也。朕于宗室以及勋旧无行能者,终不任之。以卿忠直,朕今举卿,卿宜勉称所举。”

二年,拜给事中兼知起居注。太宗尝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言与百胜有利益否,所以不能多言。”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直当今损于百胜,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赐绢二百段。

四年,累迁中书侍郎。六年,与御史大夫韦挺、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咸上封事称旨,太宗为之设宴,因谓曰:“朕历观自古人臣立忠之事,若值明王,便得尽诚规谏,至台龙逄、比干,竟不免孥戮。为君不易,为臣极难。我又闻龙可扰而驯,然喉下有递鱗,触之则杀人。人主亦有逆鳞,卿等遂不避触,名进封事。常能如此,朕岂虑有危亡哉!”寻加散骑常侍,行太子右庶子,太宗谓曰:“国之储副,自古所重,必择善人为之辅佐。太子年在幼冲,志意未定,朕若朝夕见之,可得随事诫约,今既已委以监国,不在目前,知卿志怀贞愨,能敦直道,故辄辍卿于朕,以匡太子,宜知委任轻重也。”正伦出入两宫,参典机密,甚以干理称。时太子承乾有足疾,不能朝谒,好昵近群小。太宗谓正伦曰:“我儿疾病,乃可事也。但全无令誉,不闻爱贤好善,私所引接,多是小人,卿可察之。若教示不得,须来告我,”正伦数谏不纳,乃以太宗语告之。承乾抗表闻秦。太宗谓正伦曰:“何故漏泄我语?”对曰:“开导不入,故以陛下语吓之。冀其有惧,或当反善。”帝怒,出为谷州刺史,又左授交州都督。后承乾逆,事与侯君集相连,称遣君集将金带遗正伦,由是配流州。

(《旧唐书·列传二十·杜正伦》)

注释:①起居注:指侍从皇帝,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员,②封事: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露,用袋封缄,称为封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甚为当时美    称:称道
B.非朕独于行能者 私:有私心
C.臣职修起居注  当:掌管
D.但全令誉 令:美好
【小题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秀才擢第 擢第:科举时代考试登第
B.言存左史 左史:官名,唐代左史修记事
C.咸上封事称旨    称旨:称赞国君的心意
D.承乾抗表闻奏    抗表:抵制君命或廷议,上疏进谏
【小题3】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的解释,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知卿能敦道 ②非当今损于百胜
③以卿忠直,朕今卿 ④君必书,言存左史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小题4】唐太宗认为杜正伦“忠直”,下面四句话中不体现这一看法的一句是(   )
A.臣职当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
B.陛下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
C.与御史大夫韦挺、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咸上封事。
D.故辄辍卿于朕,以匡太子。
【小题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杜正伦因魏征的推荐踏上仕途,并受到唐太宗的赏识和信任。唐太宗鼓励他不要辜负魏征的举荐,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B.杜正伦等人给皇帝的奏疏,深合唐太宗的心意,因而受到嘉奖。唐太宗希望他们经常这样做,以免除他的危亡之忧。
C.杜正伦接受了唐太宗交给的教导太子的重任,多次劝谏太子。然而,这不但毫无效果,还惹得太子抗表闻奏,太宗因此大为恼火。
D.杜正伦得罪了唐太宗以及太子,又受到太子图谋背叛事件的牵连,“忠直”不复存在,最后落得个“配流州”的结果。
【小题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辄辍卿于朕,以匡太子。
(2)冀其有惧,或当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