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居南中九年,增脚气病,渐不喜闹,岂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骚吾心?则固僵仆烦愦,愈不可过矣。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廷,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成忧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于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如何也。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誉诬谀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

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馀以告焉。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怪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矣。宗元白。

(有删节)

(注)①本文是作者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返回京城后,又写信给柳宗元,要求拜师。②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比“子”更亲切。③苍黄:同“仓皇”,惊慌失措的样子。④假而:假如。⑤苟亟来以广是道:如果我们经常往来交谈,以扩充作文之道。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B.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C.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D.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黄河及长江流域气候温宜,雨量适中,土壤肥腴,故较早即进入农耕社会,地称为中国,人称为华夏。边区自然条件较差,多为游猎畜牧之族所居,故称为蛮夷,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等。含有轻蔑之意。
B.在文言文中表示古代官职升迁降谪调动的词语很多,需要仔细区分它们的差别。例如“辟”多指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征”多指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谪过”指因过失被贬谪。
C.冠礼,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在男子二十岁时举行,表示男青年至一定年龄,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在唐代时大为流行,不但士大夫之家重视行冠礼,普通民众也很重视行冠礼。
D.京兆尹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国都所在地区的行政长官称为京兆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封书信中,柳宗元首先说自身条件差,够不上当老师的资格,婉言谢绝了韦中立“欲相师”的请求。当然,这不过是他的谦虚之辞,并不是他拒绝的真正原因。
B.作者从师道衰落的历史谈到目前的情况,举韩愈“抗颜而为师”受到嘲笑打击为鉴,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说明师道之衰,自己不敢为师的社会原因。
C.柳宗元说,已经陈列了中立想看的全部文章,并不是想炫耀,只是想看看中立是不是真的喜欢他的文章;还提到,从中立的来信可知,中立对作者文章的过誉,只是中立特别喜欢的缘故。
D.最后柳宗元提出采取老师之实,不必讲求老师之名的办法,这样既可以免遭嘲笑攻击,又能达到行师道的目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2)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小题5】本文和《师说》都是作者对以己为师之人的答复信,仔细阅读这两篇文章,说说二人对“为人之师”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31 10:27: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释:①永贞元年(805)九月,柳宗元参与的革新运动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不久又被贬为柳州刺史。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②投荒:贬逐到偏僻边远的地区。③荆、郢(yǐng):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宗一将游之处。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写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这两句诗既是铺叙,又是情语,充分表现出诗人苦涩的心境和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
B.颔联描绘了一幅凄惨迷蒙、辽阔苍茫的图景。眼前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乌云密布,料想舍弟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碧于天。运用了比拟、对比、融情于景等手法。
C.“桂岭瘴来云似墨”,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预示宗一有一个美好的前程。
D.尾联写别后思念之深情,经常梦见弟弟去的“郢”一带的烟树,化虚为实,意境迷离,将思念之意表现得异常深切感人。
【小题2】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