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活用类型判断不正确的项(   )
A.入深林,回溪(形作动,穷尽) 外与天际,四望如(数作名,一体)
B.望西山,始指之(使动,使……奇异)    与其徒上高山(名作状,每天)
C.踞而遨(名作状,像簸箕一样) 卧而(名作动,做梦)
D.萦(形作名,青山,白水)    自而至(形作名,远处)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后知是山之特立B.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C.游于是乎始D.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山之“特立”体现在山势高峻,地势多变,山水萦绕,浑然一体。
B.“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是作者登上西山后的感受。
C.作者认为西山之游给自己带来了心灵的启迪,能让自己感到超脱旷达。忘却自我,忘却烦忧,从而获得精神的慰藉,
D.“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这一句是为了映衬西山的险。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9 06:46: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①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京 城 人 多 言 足 下 家 有 积 货 士 之 好 廉 名 者 皆 畏 忌 不 敢 道 足 下 之 善 独 自 得 之 心 蓄 之 衔 忍 而 不 出 诸 口 以 公 道 之 难 明 而 世 之 多 嫌 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
(节选自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注:滫瀡(xiǔ suǐ):这里指淀粉一类烹调用的东西,泛指食物。滫,淘米水;瀡,古时把使菜肴柔滑的作料叫“滑”,又称之为“瀡”。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B.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C.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D.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对尊师长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表示敬称的词还有君、子、公、夫子、先生、大人、执事(称对方手下以代对方)等。
B.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C.贞元:唐德宗李适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D.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侍郎、尚书为正副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参元家遭遇了火灾,家里的一切被烧得干干净净,连烹调用的油脂、淀粉之类的东西都没了。
B.柳宗元祝贺的其实并不是王参元家失火,而是祝贺王参元可以因失火而得以施展才华,他的“贺”就是“吊”,是对王参元的宽慰和祝福。
C.作者对王参元的赞赏话积在心中五六年,在适当的机会对别人称道王参元的时候,却遭到了他人的嘲笑。
D.文章用书信的形式,借王参元家失火这件事表达了作者的想法,同时也对当时官员选举任用中,贿赂盛行和清廉官员受诬陷的现实进行了讽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
(2)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祐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前竹后水,水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宋.苏舜钦《沧浪亭记》

(注)①僦(jiù):租赁。②燠(yù):热。③杠:小桥。④碕(qí):曲折的河岸。⑤干(gàn):树干。⑥动物:受外物影响而感动。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与天    际:交会B.以所怀   舒:舒展
C.予而徘徊  爱:怜惜D.不亦哉   鄙:鄙陋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始僦舍处    醉则更相枕
B.水阳又竹    筋骨
C.号“沧浪”  盘盘,困困焉
D.日锱铢利害相磨戛    赢而不助五国也
【小题3】下列对两篇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沧浪亭记》首段既写了作者刚到苏州时居住环境的恶劣,又表达了他被罢官后内心的愤懑和抑郁。
B.《沧浪亭记》第二段叙写发现、购置风景胜地和修筑沧浪亭的经过,描绘了园中的优美景象。柳宗元和苏舜钦均是在千辛万苦地寻幽探胜中发现了美景。
C.《始得西山宴游记》中高峻峭拔的西山和柳宗元卓尔不群的理想人格相契合,让作者忘记了自我,忘却了烦忧,获得了精神的慰藉。《沧浪亭记》中宁静美好的大自然和闲逸自在的生活战胜浑浊丑恶的官场,让苏舜钦这样的封建知识分子从精神上摆脱了仕宦的束缚。
D.《沧浪亭记》清晰地留下了作者效仿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痕迹。文章的基本格调和具体表现方式,与《始得西山宴游记》等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苏舜钦并非作简单的模仿,而在文字中融入了个人独特的体验,反映了自己的心态,特别是把大段议论引入文中,体现了宋人散文特有的理性风格。
【小题4】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予 时 榜 小 舟 幅 巾 以 往 至 则 洒 然 忘 其 归 觞 而 浩 歌 踞 而 仰 啸 野 老 不 至 鱼 鸟 共乐 形 骸 既 适 则 神 不 烦 观 听 无 邪 则 道 以 明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2)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