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
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6 05:02: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昔汉宣帝以为“政平讼理,其帷良二千石乎!”前史亦云:“今之郡守,古之诸侯也。”故长吏之职,号为亲民,是以导德齐礼,移风易俗,咸必由之。高祖逮践皇极,躬览庶事,求民之瘼。每选长吏,务简廉平,皆召见御前,亲勋治道剖符为吏者,往往承风焉。若新野皮苹诸任职者,以经术润饰吏政,或所居流惠,或去后见思,盖后来之良吏也。庾荜,字休野,新野人也。父深之,宋雍州刺史。荜年十岁,遭父忧,居丧毁瘠,为州党所称。弱冠,为州迎主簿,举秀才,累迁安西主薄、尚书殷中郎驃骑功曹史。博涉群书,有口辩。齐永明中,与魏和亲,以荜兼散骑常侍报使,还拜散骑侍郎,知东宫管记事。郁林王即位废,庾荜掌中书诏诰,出为荆州别驾。仍迁西中郎语议参军,复为州别驾。前后纲纪,皆致富饶。荜再为之,清身率下,杜绝请托,布被蔬食,妻子不免饥寒。明帝闻而嘉焉,手软褒美,州里荣之。高祖平京邑,霸府建,引为骡骑功曹参军,迁尚书左丞。出为辅国长史、会稽郡丞、行郡府事。时值凋弊之后,百姓凶荒,所在谷贵,米至数千,民多流散,荜抚循甚有治理。唯守公禄,清节逾厉,至有经日不举火。太守永阳王闻而债之,荜谢不受。天监元年,卒,停尸无以殓,枢不能归。高祖闻之,诏踢绢百匹、米五十斛。初荜为西楚望族早历显官乡人乐蔼有干用素与荜不平互相陵竞蔼事齐豫章王嶷嶷薨蔼仕不得志自步兵校尉求助戍归荆州时荜为州别驾,益忽蔼。及高祖践阼,蔼以西朝勋为御史中丞,荜始得会稽行事,既耻之矣;会职事微有谴,高祖以蔼其乡人也,使宣旨侮之,荜大愤,故发病卒。
(节选自《梁书·良吏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荜为西楚望族早/历显官/乡人乐蔼有干用/素与荜不平/互相陵竞/蔼事齐豫章王嶷/嶷薨/蔼仕不得志自步兵校尉/求助戍归荆州/
B.初/荜为西楚望族早/历显官/乡人乐蔼有干用/素与荜不平/互相陵竞蔼/事齐豫章王嶷/嶷薨/蔼仕不得志/自步兵校尉求助戍归荆州/
C.初/荜为西楚望族/早历显官/乡人乐蔼有干用/素与荜不平/互相陵竞/蔼事齐豫章王嶷/嶷薨/蔼仕不得志/自步兵校尉求助戍归荆州/
D.初/荜为西楚望族/早历显官/乡人乐蔼有干用/素与荜不平/互相陵竞蔼/事齐豫章王嶷/嶷薨/蔼仕不得志自步兵校尉/求助戍归荆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剖符,文中指帝王命将领统兵时,将调兵的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B.和亲指封建统治者与周边民族政权首领之间出于各种各样目的面达成的政治联姻。
C.纲纪常指社会的秩序和国家的法纪,也指公府及州郡主簿等官,文中指荆州别驾。
D.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践阼原指走上阵阶主位,后指即位、登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庾荜为人子颇孝顺,富有才华。他十岁时为父守孝,哀伤过度面消廋不已,受到当地人的称赞;他被举荐为秀才,数次升任;他博览群书,极有口オ。
B.庾荜为官清正廉,获得认可。他以清廉为下属做表率,杜绝请托,穿布衣,吃粗饭,妻子儿女难免受饥寒之苦,明帝听说后褒奖他,州里人以他为荣。
C.庾荜任职颇有政绩,律己甚严。他在地方上任职,百姓在饥荒中大多流离失所,他抚慰百姓,政绩显著;他平时只靠俸禄生活,不接受馈赠。
D.庾荜与乐蔼有芥蒂,愤恨而死。他原本瞧不起乐蔼,后因自己职事有失应受责罚,高祖知道乐蔼是他同乡,就让乐落去劝说他,因此他十分生气,导致发病离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话。
(1)躬览庶事,求民之瘼。每选长吏,务简廉平,皆召见御前,亲勋治道。
(2)以经术润饰吏政,或所居流惠,或去后见思,盖后来之良吏也。

同类题2

   萧引叔休。方正有器局,望之俨然,虽造次之间,必由法度。性聪敏,博学,善属文,释著作佐郎,侯景之乱,梁元帝为荆州刺史,朝士多往归之,引曰:“诸王力争,祸患方始,今日逃难,未是择君之秋。吾家再世为始兴郡,遗爱在民,正可南行以存家门耳。”于是与弟彤及宗亲等百馀人奔岭表。时始兴人欧阳颜为衡州刺史,引往依焉。颜后迁为广州,病死,子纥领其众,引每疑纥有异,因事规正,由是情礼渐疏。及纥举兵反, 时京都士人岑之敬等并皆惶骇,唯引恬然,谓之敬等曰:“君子正身以明道,直己以行义,亦复何就惧乎?”及章昭达平番禺,引始北还。高宗召引问岭表事,引具陈始末,帝甚悦,即日拜金部侍郎,引性抗直,不事权贵,左右近臣无所造请,高宗每欲迁用,辄为用事者所裁。及吕梁覆师,戎储空匮,乃转引为库部侍郎,掌知营造弓弩槊箭等事。引在职一年,而器械充牣。十二年,吏部侍郎缺,所司屡举王宽等,帝并不用,乃中诏用引。时广州刺史马靖甚得岭表人心,两兵甲精练,每年深入俚洞,又数有战功,朝野多生异议。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还至赣水,而高宗,后主即位,转引为中庶子,以疾去官。明年,京师多盗,乃复起为贞威将军。时殿内队主吴璡,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多所请属,引一皆不许。引族子密时为黄门郎,谏引曰:“李、蔡之势,在位皆畏惮之,亦宜小为身计。”引回:“吾之立身,自有本末,亦安能为李、蔡改行。就令不平,不过解职耳。”吴璡竟作飞书,李、蔡证之,坐免官,卒于家,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陈书·萧引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B.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C.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D.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指人的表字,古人自称可以用名,表示谦虚;称人可以用字,表示尊敬。
B.褐,是用葛等材料制作的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指脱下粗布衣服,代指做官。
C.崩,古代称帝王死为“崩”,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的“崩殂”即为此意。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 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引明辨时势,率家南迁。侯景叛乱时,朝士大多前往归附梁元帝,萧引认为这不是选择君主的时机,主张前往南边,于是率领家人亲属等一百余人逃往岭表。
B.萧引见微知著,处变不惊。欧阳纥统领父亲部众时,萧引常怀疑欧阳纥有异心,进而加以规劝纠正,到欧阳纥兴兵造反时,其他人惶恐不安,萧引毫不惊讶。
C.萧引治理有方,受到器重。萧引任库部侍郎时,仅一年就使器械充足;后来吏部侍郎一职空缺,有关官员屡次举荐王宽等人,高宗都不用,而是亲自下诏令任用萧引。
D.萧引不附权贵,受到连坐。萧引多次拒绝当时宫殿内的队主吴璡以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人的请托,于是他们对萧引不满,萧引因为他人牵连被免职。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正身以明道,直己以行义,亦复何忧惧乎?
(2)左右近臣无所造请,高宗每欲迁用,辄为用事者所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节选自《陈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中
B.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中
C.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中
D.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角”指的是古人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自己的儿女。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既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B.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
C.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其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败走。
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等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荆轲刺秦王》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2)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兰钦,字休明,中昌魏人也。父子云,天监中,军功官至云麾将军,冀州刺史。钦幼而果决,矫捷过人。随父北征,授东宫直阁。大通元年,攻魏萧城,拔之。仍破彭城别将郊仲,进攻拟山城,破其大都督刘属众二十万。进攻笼城,获马千余匹。又破其大将柴集及襄城太守高宣、别将范思念、郑承宗等。仍攻厥固、张龙、子城,未拔,魏彭城守将杨目遣子孝邕率轻兵来援钦逆击走之又破谯州刺史刘海游还拔厥固收其家口杨目又遣都督范思念、别将曹龙牙数万众来援,钦与战,于阵斩龙牙,传首京师。
又假节,都督衡州三郡兵,讨桂阳、阳山、始兴叛蛮,至即平破之。封安怀县男,邑五百户。又破天漆蛮帅晚时得。会衡州刺史元庆和为桂阳人严容所围,遣使告急,钦往应援,破容罗溪,于是长乐诸洞一时平荡。高祖又密敕钦向魏兴,经南郑,属魏将托跋胜寇襄阳,仍敕赴援。除持节、督南梁、南、北秦、沙四州诸军事、光烈将军、平西校尉、梁、南秦二州刺史,增封五百户,进爵为侯。破通生,擒行台元子礼、大将薛俊、张菩萨,魏梁州刺史元罗遂降,梁、汉底定。进号智武将军,增封二千户。
经广州,因克俚帅陈文彻兄弟,并擒之。至衡州,进号平南将军,改封曲江县公,增邑五百户。在州有惠政,吏民诣阙请立碑颂德,诏许焉。征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寻改授散骑常侍、安南将军、广州刺史。既至任所,前刺史南安侯密遣厨人置药于食,钦中毒而卒,时年四十二。诏赠侍中、中卫将军,鼓吹一部。
(节选自《梁书·列传二十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彭城守将杨目遣子孝邕率轻兵来援/钦逆击走之/又破谯州刺史刘海游/还拔厥固/收其家口/
B.魏彭城守将杨目遣子孝邕率轻兵来援钦/逆击走之/又破谯州刺史刘海游/还拔厥固/收其家口/
C.魏彭城守将杨目遣子孝邕率轻兵来援钦/逆击走之/又破谯州/刺史刘海游还拔厥固/收其家口/
D.魏彭城守将杨目遣子孝邕率轻兵来援钦/逆击走之/又破谯州/刺史刘海游还拔厥固/收其家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汉武帝首创的纪年名号,此后至明清之前同一皇帝在位可以有不同的年号,文中的“天监”“大通”“高祖”都是梁武帝的年号。
B.假节,假以符节,持节。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
C.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爵名随食邑户数而定:二千户以上封公,一千户以上封侯,七百户以上封伯,五百户以上封子,三百户以上封男。
D.鼓吹,亦即《乐府诗集》中的鼓吹曲。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本用于军中,后又用于朝廷宴飨,源于我国古代民族北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兰钦年少处事果决,娇健敏捷过人。曾经有过跟随父亲北征的经历,授官东宫直阁。
B.兰钦屡立战功,身经百战,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多次加官进爵。
C.兰钦在任期间有惠政。当地官吏百姓为此还到京城请求为他立碑颂德。
D.兰钦任广洲刺史时,前刺史将毒药放进食物中,兰钦不幸中毒而死。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衡州刺史元庆和为桂阳人严容所围,遣使告急。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子野,字几原,河东闻喜人,晋太子左率康八世孙。兄黎,弟楷、绰,并有盛名,所谓“四裴”也。曾祖松之,宋太中大夫。祖骃,南中郎外兵参军。父昭明通直散骑常侍子野失而倘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泣血哀恸家人异之少好学善属文。起家齐武陵王国左常侍,右军江夏王参军,遭父忧去职。居丧尽礼,每之墓所,哭泣处草为之枯,有白兔驯扰其侧。天监初,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行,将表奏之,会云卒,不果。乐安任昉有盛名,为后进所慕,游其门者,昉必相荐达。子野于眆为从中表,独不至,昉亦恨焉。久之,除右军安成王参军,俄迁兼廷尉正。时三官通署狱牒,子野尝不在,同僚辄署其名,奏有不允,子野从坐免职。或劝言诸有司,可得无咎。子野笑而答曰:“虽惭柳季之道,岂因讼以受服。”自此免黜久之,终无恨意。二年,吴平侯萧景为南兖州刺史,引为冠军录事,府迁职解。时中书范缜与子野未遇,闻其行业而善焉。会迁国子博士,乃上表让之。有司以资历非次,弗为通。寻除尚书比部郎、仁威记室参军。出为诸暨令,在县不行鞭罚,民有争者,示之以理,百姓称悦,合境无讼。俄迁中书侍郎。大通元年,转鸿胪卿,寻领步兵校尉。子野在禁省十余年,静默自守,未尝有所请谒,外家及中表贫乏,所得俸悉分给之。无宅,借官地二亩,起茅屋数间。妻子恒苦饥寒,唯以教诲为本,子侄衹畏,若奉严君。末年深信释氏,持其教戒,终身饭麦食蔬。中大通二年,卒官,年六十二。谥贞子。
(节选自《梁书·裴子野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昭明/通直散骑常侍/子野生而偏/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泣血哀恸家人/异之/少好学/善属文/
B.父昭明/通直散骑常侍/子野生而偏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泣血哀恸家人/异之/少好学/善属文/
C.父昭明/通直散骑常侍/子野生而偏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泣血哀恸/家人异之/少好学/善属文/
D.父昭明/通直散骑常侍/子野生而偏/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泣血哀恸/家人异之/少好学/善属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其门:指后辈学子非常仰慕当时负有盛名的乐安人任昉,从各地到他的门下求学。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因为古代设官分职,官员都各有专司,所以称作“有司”。
C.出:是古代对京官外调的一种说法,文中讲述裴子野从京城外调,到诸暨县去做县令。
D.谥:即谥号,古代指在对某个历史人物盖棺定论时,选用的一个具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子野家学相传,家族贤士满庭。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和兄弟们,每一位都才学出众,负有盛名;人人出仕为官,衣锦还乡。
B.裴子野知礼重孝。祖母、父亲先后去世,他极其哀痛。居丧期间,极尽礼节。每次前往墓所祭拜,他都会伤心地哭泣。
C.裴子野虽受人推重,但为官之路有很多波折。任昉没有推荐他,称赞他的范云在推荐他前去世,范缜对他的推荐未被通过。
D.裴子野治政以人为本。他出任诸暨县令时,管理不实行鞭罚,百姓有争执时,向他们明示道理,得到百姓称赞,全境无诉讼事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监初,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行,将表奏之,会云卒,不果。
(2)会迁国子博士,乃上表让之。有司以资历非次,弗为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