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
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小题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通常是四联八句,也有少数四句或多于八句,但不常见。
B.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才华出众。诗人将孔巢父比作陈琳,尾联写陈琳是为了表现诗人对孔巢父的思念之情。
C.颔联“闻道”“更言”两词语言含糊,表明这些消息都是来自传闻。
D.首联中的“阻”既指相送之人视线为烟波所阻,又指行舟被烟波所阻。
E. 首联写相送,“江城”点明送别的地点,“新秋”点明送别的时间。
【小题2】本诗颈联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7-04 12:08: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国家思欲进忠良,退不肖,十有余载矣,徒闻其语,不见其人,何哉?盖言之是也,行之非也。言之是,则出乎公道,行之非,则涉乎邪径。是非相乱,好恶相攻。所爱虽有罪,不及于刑;所恶虽无辜,不免于罚。此所谓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者也。或以小恶弃大善,或以小过忘大功。此所谓君之赏不可以无功求,君之罚不可以有罪免者也。赏不以劝善,罚不以惩恶,而望邪正不惑,其可得乎?若赏不遗疏远,罚不阿亲贵,以公平为规矩,以仁义为准绳,考事以正其名循名以求其实则邪正莫隐善恶自分。然后取其实,不尚其华,处其厚,不居其薄,则不言而化,期月而可知矣。若徒爱美锦,而不为民择官,有至公之言,无至公之实,爱而不知其恶,憎而遂忘其善,徇私情以近邪佞,背公道而远忠良,则虽夙夜不怠,劳神苦形,将求至理,不可得也。

(《贞观政要》卷七)

【小题1】用“∕”给划线句断句。
考事以正其名循名以求其实则邪正莫隐善恶自分
【小题2】文末说“将求至理,不可得也”,这里的“至理”应指 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赏不以劝善,罚不以惩恶,而望邪正不惑,其可得乎?”一句中 “赏”的正确做法:_______________纵观全文,作者认为“国家思欲进忠良,退不肖”的最终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净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1),空戴南冠学楚囚(2)

注释:(1)“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2)“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小题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长安景色,伴随着丰富的联想:清晨时分,云雾在缓缓飘动,仿佛汉朝雄伟壮丽的宫阙在眼前浮动。
B.第三句以“残星”写时辰,晨星寥落,曙光初现;以“雁横塞”点时令,南归的秋雁正在掠过北方的天空。
C.颈联写触目所见:竹篱旁边,一丛丛紫艳的菊花似开未开;水塘旁边,一朵朵凋残的莲花花瓣落尽。
D.尾联使用两个典故,言简而意丰。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羁旅京城,思念故乡而又不能归去的惆怅情怀。
【小题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用“凄清”二字,表面上是写秋意的清冷,实际上则是借此衬托诗人心境的凄凉,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
B.“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写动景,“人倚楼”写静态。视听结合,动静有致,颇具匠心。
C.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构成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受到感染。
D.“紫艳”二字写出了菊花美丽的色泽,“静”写出菊花娴雅的仪态,寄托了诗人超然物外的闲适情怀。
【小题3】诗中“红衣落净渚莲愁”与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声声慢》词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抒发的情感却不相同,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小题1】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
A.蓟门:在今北京西南,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现在的北京,古称蓟。辽朝时为陪都,称燕京,金称中都,元称大都,明永乐年间才正式叫作北京,或称京师,经清延用到辛亥革命后。1928年,将北京改称北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为首都,又改称北京。
B.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于笛子的管乐器,此处代指号角。“汉将营”实指唐兵营,比如“汉皇重色思倾国”“汉家山东二百州”等。唐朝人仰慕大汉雄风,在文学创作中常常以汉称唐。
C.“三边曙色动危旌”,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句意是边塞的曙光照耀着倾倒的旗帜,一片凄凉。
D.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诗中多用实词,全然没有堆砌之感;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于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
E. 尾联诗人连用两个典故,东汉时定远侯班超的“投笔从戎”,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缨”,描写抒情,淋漓尽致地阐释了“燕台一望客心惊”的景象。
【小题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