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①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
②
,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
③
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小题1】结合诗句,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 )
A.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并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请。
B.“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充分表达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
C.此诗隐隐地表现了杜甫对未来的生活的担忧,关注国家的战事,渴望国家的统一,安定。
D.此诗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包容国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是差别不落套于写“凄凄 ”之情的俗套诗的上乘之作。
E. 杜甫借用“老莱衣”的典故,可见其渴望年老时能享天伦之乐,表述了杜甫“百善孝为先”之思想能孝敬父母是诗人最大的追求。
【小题2】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主要特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7-04 12:06: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二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1)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1)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小题1】同是登临岳阳楼,李白和杜甫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联系诗句说明。
【小题2】以两诗的写景句为例,简析李诗和杜诗意境风格的异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独坐
杜甫
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
江敛洲渚出,天虚风物清。
沧溟服衰谢,朱绂负平生。
仰羡黄昏鸟,投林羽翮轻。
注:这首诗作于764年秋,当时杜甫漂泊西南,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羽翮:羽毛。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表明诗人此时已入暮年,愁绪满怀,他背对孤城,倚杖而坐,孤单落寂。
B.“朱绂”,指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后多借指官服,诗中指做官,和“白首”一样都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
C.诗中写“江”“天”“沧溟”,交代了所处环境,意境雄浑,感情深沉,符合诗人一贯的沉郁顿挫风格。
D.这首诗写了作者秋日独坐所见之景及其丰富的内心感受,景中寓情,情中有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2】尾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唐)杜甫
力疾
①
坐清晓,来诗
②
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㿿老随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
③
。
(注)①力疾:病中用力起身。②来诗:指杜甫的表丈李都督写给杜甫的诗,杜甫此诗为应和之作③风尘:指天下尚处于战乱之中。
【小题1】“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表示颜色的“红”和“青”与其他词语的特殊搭配,使静止的景物有了动感,与此写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杜甫《放船》)
B.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杜甫《观李因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之三)
C.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D.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小题2】首联“悲早春”奠定全诗情感基调,全诗是怎样表现“悲”情的?请简析。
同类题4
阅读杜甫《绝句》,完成后面的小题。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小题1】诗中意象的色调是( )
A.明丽
B.昏黄
C.鲜艳
D.灰暗
【小题2】作者在诗中表露的情怀是( )
A.烦躁颓丧
B.兴高采烈
C.安适欢悦
D.无所追求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秋兴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释】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抗疏:指臣子对君命或廷议有所抑制,上疏进谏。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山郭”说明夔州地处偏僻。“朝晖”写秋晨朝霞的美景。早起坐讧楼赏朝晖,看翠微,似乎不无惬意,冠以“日日”二字,就揭示出诗人无聊而孤寂的心情,并使“朝晖”失去诱人的光彩,甚至望“翠微”生厌。
B.颔联虚实结合进一层铺叙。“身处异地,心怀家国,触目皆愁,日日坐江楼,看朝晖,对翠微,已透出无聊情绪,无可奈何的心情益发清晰。
C.颈联借古人写心中事。说“功名薄”,说“心事违”,以转进一层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愤慨。抗疏遭贬,著诗抒情,诗人借二古人事以抒发自己的愤懑,写得直白与深沉备至。
D.尾联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想到同学少年多已腾达得意,轻裘肥马,作威作福,既不念故人之流落,更不念家国之残破,一个“多”字,一个“自”字,表现了诗人的痛心,也表明了他的鄙视之情。
E. 尾联使用反衬与对比,借“同学少年”的肥马轻裘,凸现诗人功业无成的愤懑与颓伤。诗人本不得意,却以得意者反衬,转折得突兀,收结得债激,诗正是在愤激中揭示了诗人的深挚的忧国忧民之情。
【小题2】有人说,诗的首句中的“静”字不如改成“尽”字。对此,你的看法如何? 请表明个人观点并简洁地阐述理由。
相关知识点
文章作者
中国古代文学
隋唐
杜甫(712-770)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