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郑冲,字文和,荥阳开封人也。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及魏文帝为太子,搜扬侧陋,命冲为文学,累迁尚书郎,出补陈留太守。冲以儒雅为德,莅职无干局之誉,箪食缊袍,不营资产,世以此重之。及高贵乡公讲《尚书》,冲执经亲授,与侍中郑小同俱被赏赐。俄转司徒。常道乡公即位,拜太保,位在三司之上,封寿光侯。冲虽位阶台辅,而不预世事。时文帝辅政,平蜀之后,命贾充、羊祜等分定礼仪、律令,皆先谘于冲,然后施行。

及魏帝告禅,使冲奉策。武帝践阼,拜太傅,进爵为公。顷之,司隶李憙、中丞侯史光奏冲及何曾,荀顗等各以疾病,俱应免官。帝不许。冲遂不视事,表乞骸骨。优诏不许,遣使申喻。冲固辞,上貂蝉印绶,诏又不许。泰始六年,诏曰:“昔汉祖以知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勋劳归美三俊遂与功臣剖符作誓藏之宗庙副在有司所以明德庸勋籓翼王室者也。太傅寿光公郑冲、太保郎陵公何曾、太尉临淮公荀顗各尚德依仁,明允笃诚,翼亮先皇,光济帝业。朕甚嘉之。”

九年,冲又抗表致仕。诏曰:“太傅可谓朝之俊老,众所具瞻者也。朕昧于政道,庶事未康,挹仰耆训,导扬厥蒙,庶赖显德,缉熙有成。而公屡以年高疾笃,致仕告退。惟从公志,则朕孰与谘谋?譬彼涉川,罔知攸济。是用未许,迄于累载。夫功成弗有,上德所隆,成人之美,君子与焉。今听其所执,以寿光公就第,位同保傅,在三司之右。公宜颐精养神,保卫太和,以究遐福。其赐几杖,不朝。古之哲王,钦祗国老,宪行乞言,以弥缝其阙。若朝有大政,皆就谘之。”

明年薨。帝于朝堂发哀,追赠太傅,赐秘器,朝服,衣一袭,钱三十万,布百匹。谥曰成。咸宁初,有司奏,冲与安平王孚等十二人皆存铭太常,配食于庙。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三》)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汉祖以知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勋劳/归美三俊/遂与功臣剖符/作誓藏之宗庙/副在有司/所以明德庸勋/籓翼王室者也/
B.昔汉祖以知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勋劳/归美三俊/遂与功臣剖符作誓/藏之宗庙/副在有司/所以明德庸勋/籓翼王室者也/
C.昔汉祖以知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勋劳/归美三俊/遂与功臣剖符/作誓藏之/宗庙副在有司/所以明德庸勋/籓翼王室者也/
D.昔汉祖以知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勋劳/归美三俊/遂与功臣剖符作誓/藏之宗庙副在/有司所以明德/庸勋籓翼王室者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时它被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做《书经》。
B.太傅,中国古代职官。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汉代复置,次于太师。位列三公,正一品位,处于专制统治者的核心位置,直接参与军国大事的拟定和决策。
C.三俊,指汉兴三杰萧何、张良、樊哙,他们在刘邦平定天下,开创帝业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刘邦曾说:“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D.配食,即附祭,配享。在祠庙中祔祭,祔祀。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能够配享太庙,于人臣而言是一种殊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冲出身寒微,真率自守。他出身寒微,又不追求同乡人的赞誉,因此在州郡很久都对他不加礼遇。直到魏文帝做太子时寻找和举荐地位低微的贤能之士,他才走上仕途。
B.郑冲耽于经史,博究儒术。高贵乡公曹髦讲《尚书》时,他曾手执经书亲自讲授;后来朝中制定礼仪律令,都先咨询他的意见。
C.郑冲清恬寡欲,德行儒雅。他举动必定遵循礼仪,吃穿上没有过高的要求,也不谋求钱财产业,哪怕官职的品级达到台辅一级,也不参与尘俗之事。
D.郑冲忠于职守,身后哀荣。因郑冲是元老重臣,辅佐先帝有功,晋武帝多次拒绝了郑冲的致仕的请求。郑冲死后,皇帝在朝堂致哀;咸宁初年,得入太庙附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从公志,则朕孰与谘谋?譬彼涉川,罔知攸济。
(2)古之哲王,钦祗国老,宪行乞言,以弥缝其阙。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5 08:03: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穆之字宪祖,小字武生,名犯王靖后,故行字,后又以桓温母名宪,乃更称小字。穆之果毅有父风,安西将军庾翼以为参军。袭爵州陵侯,翼等专威陕西,以子方之为建武将军,守襄阳。方之年少,翼选武将可信杖者为辅弼,乃以穆之为建武司马。俄而翼薨,大将干瓒、戴羲等作乱,穆之与安西长史江虨、司马朱焘等共平之。桓温代翼,复取为参军。从温平蜀。寻除扬威将军、颍川太守,随温平洛,入关。温将旋师,以谢尚未至,留穆之以二千人卫山陵。升平初,迁督宁州诸军事、扬威将军、宁州刺史。以桓温封南郡,徙穆之为建安侯,复为温太尉参军。加冠军将军,以所募兵配之。温伐慕容暐,使穆之监凿钜野百余里,引汶会于济川。及温焚舟步归使穆之督东燕四郡军事袁真以寿阳叛温将征之穆之以冠军领淮南太守守历阳真平余党分散。俄而徙督扬州之义成荆州五郡雍州之兆军事、襄阳义成河南三郡太守。顷之,以疾解职,诏以冠军征还。苻坚别将寇彭城,复以将军假节、监江北军事,镇广陵。穆之以为戍在近畿,无复军警,不宜加节,上疏辞让,许之。苻坚别将围襄阳,诏穆之就上明受桓冲节度。冲使穆之游军沔中。穆之始至,而朱序陷没,引军还郡。坚众又寇蜀汉,梁州刺史杨亮、益州刺史周仲孙奔退,冲使穆之督梁州之三郡军事、右将军、西蛮校尉、益州刺史、领建平太守、假节,戍巴郡。以子球为梓潼太守。穆之与球伐坚,至于巴西郡,以粮运乏少,退屯巴东,病卒。追赠中军将军,曰烈。

(节选自《晋书·毛穆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温焚舟/步归使穆之/督东燕四郡军事/袁真以寿阳叛/温将征之/穆之以冠军领淮南太守/守历阳真平/余党分散
B.及温焚舟步归/使穆之督东燕/四郡军事袁真以寿阳叛/温将征之/穆之以冠军领淮南太守守历阳/真平/余党分散
C.及温焚舟/步归使/穆之督东燕四郡军事/袁真以寿阳叛温将/征之/穆之以冠军/领淮南太守/守历阳/真平余党分散
D.及温焚舟步归/使穆之督东燕四郡军事/袁真以寿阳叛/温将征之/穆之以冠军领淮南太守/守历阳/真平/余党分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在这里是避讳的意思,避讳的范围并无统一的规定,总的原则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B.升平,皇帝的年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出现在汉武帝时期;祈求江山永固的年号有开元、太始等。
C.刺史,“刺”是栓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刺史制度的每次变化均有特定原因。
D.谥,即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性的文字,其长短字数不一,或一两个字,也可能有二十多个字。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穆之尽心尽力,辅助庾翼父子。他果敢勇毅,有其父亲的风范,承袭州陵侯爵位,除了辅佐庾翼本人外,还尽心辅助庾翼的儿子庾方之。
B.毛穆之审时度势,凸显品德高尚。他在抗击进犯彭城的苻坚军队后,认为广陵靠近京都不再有军事警报,因此请求将符节上交,朝廷同意。
C.毛穆之深得重用,担任多个官职。他除了两次担任参军一职外,还担任了建武司马、扬威将军、颍川太守、宁州刺史和梓潼太守等多个职位。
D.毛穆之多次作战,可谓战功显赫。他跟随桓温平定蜀地之乱,又到洛阳平叛;后来还跟随桓温监督开凿钜野渠一百多里,引汶水汇到济川。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之年少,翼选武将可信杖者为辅弼,乃以穆之为建武司马。
(2)穆之与球伐坚,至于巴西郡,以粮运乏少,退屯巴东,病卒。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及总角,神识沈敏,风宇条畅,善行书。弱冠,诣王蒙清言良久,既去,蒙子修曰:“向客何如大人?”蒙曰:“此客亹亹,为来逼人。”王导亦深器之。由是少有重名。

简文帝疾驾,桓温上疏荐安宜受顾命。及帝,温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陈兵卫,将移晋室,呼安及王坦之,欲于坐害之。坦之甚惧,问计于安。安神色不变,曰:“晋存亡,在此一行。”既见温,坦之流汗沾衣,倒执手版。安从容就席,坐定,谓温曰:“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温笑曰:“正自不能不尔耳。”遂笑语移日。坦之与安初齐名,至是方知坦之之劣。

时苻坚强盛,疆埸多虞,诸将败退相继。安遣弟石及兄子玄等应机征讨,所在克捷。拜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建昌县公。坚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恐。加安征讨大都督。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安常棋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顾谓其甥羊昙曰:“以墅乞汝。”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

时会稽王道子专权,而奸谄颇相扇构,安出镇广陵之步丘,筑垒曰新城以避之。帝出祖于西池,献觞赋诗焉。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及镇新城,尽室而行,造泛海之装,欲须经略粗定,自江道还东。雅志未就,遂遇疾笃。上疏请量宜旋旆,并召子征虏将军琰解甲息徒,命龙骧将军朱序进据洛阳,前锋都督玄抗威彭沛,委以董督。若二贼假延,来年水生,东西齐举。诏遣侍中慰劳,遂还都。寻,时年六十六。及葬,加殊礼,依大司马桓温故事。又以平苻坚勋,更封庐陵郡公

(节选自《晋书谢安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
B.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
C.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
D.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加冠礼,因为身体尚未强壮,所以称弱冠。
B.“崩”指古代帝王或王后死亡,“薨”指古代诸侯或大官等死亡,是谦称。
C.“山陵”可比喻帝王,也可指帝王的坟墓。文中“赴山陵”指赴陵墓奔丧。
D.“祚”,本意指福,也可指君主的位置,文中的“晋祚”是指晋国的命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安才思敏捷,为人赏识。他年轻时去王蒙家做客,与王蒙清谈多时,王蒙评价他勤勉不倦,日后一定会大有可为;王导也很器重他。
B.谢安胆识过人,不畏生死。面对桓温的大兵压境,他谈笑自若,与王坦之形成鲜明对比;面对待坚的百万敌军,他神情泰然,毫无惧色。
C.谢安喜怒无形,本性淡然。在关键时刻,他能够把握大局;收到获胜的消息,他看罢信便丢在床上,全无喜色,下棋如故,一点也不激动。
D.谢安志趣高雅,谋略过人。小人专权时,他重拾隐居东山之志,准备携家自水道还东;病重后,他还想好对敌之法,安排东西夹击的策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陈兵卫,将移晋室,呼安及王坦之,欲于坐害之。
(2)及葬,加殊礼,依大司马桓温故事。又以平待坚勋,更封庐陵郡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羊耽妻辛氏,宪英,陇西人,魏侍中毗之女也。聪朗有才鉴。初,魏文帝得立为太子,抱毗项谓之曰:“辛君知我喜不?”毗以告宪英,宪英叹曰:“太子,代君主宗庙社稷者也。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而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

弟敞为大将军曹爽参军,宣帝将诛爽,因其从魏帝出而闭城门,爽司马鲁芝率府兵斩关赴爽,呼敞同去。敞惧,问宪英曰:“天子在外,太傅闭城门,人云将不利国家,于事可得尔乎?”宪英曰:“事有不可知,然以吾度之,太傅殆不得不尔。明皇帝临崩,把太傅臂,属以后事,此言犹在朝士之耳。且曹爽与太傅俱受寄托之任,而独专权势,于王室不忠,于人道不直,此举不过以诛爽耳。”敞曰:“然则敞无出乎?”宪英曰:“安可不出!职守人之大义也凡人在难犹或恤之为人执鞭而弃其事不祥也。且为人任,为人死,亲昵之职也,汝从众而已。”敞遂出。宣帝果诛爽。事定后,敞叹曰:“吾不谋于姊,几不获于义!”

其后钟会为镇西将军,宪英谓耽从子祜曰:“钟士季何故西出?”枯曰:“将为灭蜀也。”宪英曰:“会在事纵恣,非持久处下之道,吾畏其有他志也。”及会将行,请其子琦为参军,宪英忧曰:“他日吾为国忧,今日难至吾家矣。”琇固请于文帝,帝不听。宪英谓琇曰:“行矣,戒之!古之君子入则致孝于亲,出则致节于国;在职思其所司,在义思其所立,不遗父母忧患而已。军旅之间可以济者,其惟仁恕乎!”会至蜀果反,琇竟以全归。祜尝送锦被,宪英嫌其华,反而覆之。其明鉴俭约如此。泰始五年卒,年七十九。

(选自《晋书·列女传》)

【小题1】下列选项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职守/人之大义也/凡人在/难犹或恤之/为人执鞭而弃/其事不祥也。
B.职守/人之大义也/凡人在难/犹或恤之/为人执鞭而弃/其事不祥也。
C.职守/人之大义也/凡人在/难犹或恤之/为人执鞭而弃其事/不祥也。
D.职守/人之大义也/凡人在难/犹或恤之/为人执鞭而弃其事/不祥也。
【小题2】下列选项中对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根据死者身份等级的不同,对去世的说法也不同,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
B.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例如杜甫,姓杜名甫,字子美;苏轼,姓苏名轼,字子瞻。
C.社稷,“社”和“稷”分别指谷物神和土地神,由于古时的君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谷物神,即祭社稷,后来“社稷”就被用来借指国家。
D.太傅,古时“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辛宪英为人聪慧有谋略,临大事不慌乱,有见识有决断,对于国家大事有自己的看法,并且多次为自己的亲人建言献策。
B.当初面对天子在城外,太傅闭城门这一情况,辛氏准确判断了形势,并建议弟弟跟随众人去营救曹爽,方使弟弟没有有愧于道义。.
C.当初魏文帝得立太子,太子很高兴,但辛宪英却觉得太子接替君王就不能不忧愁,主持国政就不能不忧惧,应该忧愁,不应该高兴,可见她很有见识。
D.辛宪英为人生活检朴,有一次羊祜为了感谢辛宪英在钟会叛乱中的建议,送了辛宪英一条锦被,但辛宪英嫌它奢华,翻过来盖着。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之君子入则致孝于亲,出则致节于国;在职思其所司,在义思其所立,不遗父母忧患而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朱伺,字仲文,安陆人。有武勇,而讷口,不知书,为郡将督,见乡里士大夫,揖称名而已。及为将,遂以谦恭称。张昌之逆,太守弓钦走滠口,伺与同辈合众讨之,不克,乃与钦奔武昌。后更率部党攻灭之。转骑部曲督。伺部曲以诸县附昌,惟本部唱义讨逆,逆顺有嫌,求别立县

其后陈敏作乱,陶侃时镇江夏,以伺能水战,晓作舟舰,乃遣作大舰,暑为左甄,据江口。摧破敏前锋。敏弟恢称荆州刺史,在武昌,侃率伺及诸军进讨,破之。时西阳夷贼抄掠江夏,太守杨珉每请督将议距贼之计,伺独不言。珉曰:“朱将军何以不言?”伺答曰:“诸人以舌击贼,伺惟以力耳。”珉又问:“将军前后击贼,何以每得胜邪?”伺曰:“两敌共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珉大笑。

永嘉中,石勒破江夏,伺与杨珉走夏口。及陶侃来戍夏口,伺依之,随侃讨杜弢,有殊功。夏口之战,伺用铁面自卫,以弩的射贼大帅数人,皆杀之。贼挽船上岸,于水边作阵。伺逐水上下以邀之,箭中其胫,气色不变。诸军寻至,贼渍,追击之,皆弃船投水,死者太半。贼夜还长沙,伺追蒲圻,不及而反。加威远将军。

建兴中,陈声率诸无赖二千余家断江抄掠,侃遣伺为督护讨声。声众虽少,伺容之不击,求遣弟诣侃隆,伺外许之。及声去,伺乃遗劲勇要声弟斩之,潜军袭声。声正旦并出祭祀饮食,伺军入其门,方觉。声将阎晋、郑进皆死战,伺军人多伤,乃还营。声东走保董城伺又率诸军围守之遂重柴绕城作高橹以劲弩下射之又断其水道城中无水杀牛饮血阎晋,声妇弟也,乃斩声首出降。

(节选自《晋书·朱伺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声东走/保董城/伺又率诸军围/守之/遂重柴绕城作高橹/以劲弩下射之/又断其水道/城中无水/杀牛饮血/
B.声东走/保董城/伺又率诸军围/守之/遂重柴绕城作高橹/以劲弩下射之/又断其水/道城中无水/杀牛饮血/
C.声东走/保董城/伺又率诸军围守之/遂重柴绕城/作高橹/以劲弩下射之/又断其水道/城中无水/杀牛饮血,
D.声东走/保董城/伺又率诸军围守之/遂重柴绕城/作高橹/以劲弩下射之/又断其水/道城中无水/杀牛饮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古代行政区域,最早设置于战国时期,秦朝之前比“县”小,从秦朝起比“县”大。
B.士大夫,指有一定职位的官员,身份地位高并且备受尊崇。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又是社会上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
C.刺史,职官名,“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最初设置时是为了监察郡县的官员,后用为一州长官的称谓。
D.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指置备供品对神佛或者祖先行礼,表示崇敬之情并祈求保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伺注重修为,转变性格。朱伺不善言辞,不识字,之前遇见人打招呼,只是作个揖报个姓名,担任将军之后,就变得十分谦恭。
B.朱伺能造战船,善于水战。陈敏作乱时,朱伺接受当时镇守江夏的陶侃的命令制造大战船,担任左翼,据守江口,击败了陈敏的先锋部队。
C.朱伺果断杀敌,勇猛无畏。夏口之战中,朱伺戴着铁面具,用弓弩射杀敌将,后来敌军在岸边布阵,朱伺继续击敌,被敌人的箭射中小腿也不退缩。
D.朱伺忍耐力强,善抓时机。在与敌作战时,朱伺会耐心地等待有利的机会,比如在讨伐陈声兄弟时,他不急于攻打,而是等待时机亲自斩杀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伺部曲以诸县附昌,惟本部唱义讨贼,逆顺有嫌,求别立县。
(2)声众虽少,伺容之不击,求遣弟诣侃降,伺外许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彬字世儒。少称雅正,弱冠,不就州郡之命。后与兄廙俱渡江,为扬州刺吏刘机建武长史。元帝引为镇东贼曹参军,转典兵参军。豫讨华轶功,封都亭侯。愍帝召为尚书郎,以道险不就。迁建安太守,徙义兴内史,未之职,转军谘祭酒。中兴建,稍迁侍中。从兄敦举兵入石头,帝使彬劳之。会周顗遇害,彬素与顗善,先往哭顗,甚恸。既而见敦,敦怪其有惨容,而问其所以。彬曰:“向哭伯仁,情未能已。”敦怒曰:“伯仁自致刑戮,且凡人遇汝,复何为者哉!”彬勃然数敦曰:“兄抗旌犯顺,杀戮忠良,谋图不轨,祸及门户。”音辞慷慨,声泪俱下。敦大怒,厉声曰:“尔狂悖乃可至此,为吾不能杀汝邪!”时王导在坐,为之惧,劝彬起谢。彬曰有脚疾已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敦曰脚痛孰若颈痛彬意气自若殊无惧容。后敦议举兵向京师,彬谏甚苦。敦变色目左右,将收彬,彬正色曰:“君昔岁害兄,今又杀弟邪?”先是,彬从兄豫章太守棱为敦所害,敦以彬亲故容忍之。及敦死,王含欲投王舒,王应劝含投彬。含曰:“大将军平素与江州云何,汝欲归之?”应曰:“此乃所以宜往也。江州当人强盛时,能立同异,此非常人所及。睹衰厄,必兴愍恻。荆州守文,岂能意外行事!”含不从,遂共投舒,舒果沈含父子于江。彬闻应来,密具船以待之。既不至,深以为恨。敦平,有司奏彬及兄子安成太守籍之,并是敦亲,皆除名。诏曰:“司徒导以大义灭亲,其后虽或有违,犹将百世宥之,况彬等公之近亲。”乃原之。卒官,年五十九。

(节选自《晋书·王彬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彬曰/有脚疾已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敦曰/脚痛孰若颈痛/彬意气自若/殊无惧容。
B.彬曰/有脚疾已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敦曰/脚痛孰若颈痛/彬意气自若/殊无惧容。
C.彬曰/有脚疾已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敦曰/脚痛孰若颈痛/彬意气自若殊/无惧容。
D.彬曰/有脚疾已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敦曰/脚痛孰若颈痛/彬意气自若殊/无惧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
B.中兴,皇帝年号。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汉武帝开始用年号纪元。
C.从,指堂房亲属。如堂兄弟称从兄弟。从兄,比自己年长的伯叔之子。
D.左右,左右两边。文中指在旁侍候的人,与《游褒禅山记》中的“然视其左右”句里的“左右”意思一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彬少称雅正,不汲汲于权位。先是不接受州郡的任命,与兄廙一起渡江后,面对愍帝征召,他以道路险阻为由没有就任。
B.王彬为人正直,不为强权所动。当听说周顗被害后,主动前往吊唁,非常悲伤。当王敦怒斥他时,他敢于当面为忠良说话。
C.王彬对国忠诚,敢于抗言直谏。当王敦商议向京都进兵时,他苦苦劝谏。当王敦变了脸色,要把他抓起来时,他依然不为所动。
D.王彬能够得到族人信任。他听说王应等人要来投奔自己,就秘密地准备了船等候。后来他们没有来,王彬感到十分痛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乃所以宜往也。江州当人强盛时,能立同异,此非常人所及。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