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成、琅邪王戎,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至汲郡山中见孙登,康遂从之游。登沉默自守,无所言说。康临去,登曰:“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余半与康,皆凝而为石。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不复见。烈乃叹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遇,命也!”
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康乃与涛书告绝。此书既行,知其不可羁屈也。
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圜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康性慎言行,一旦缧绁,乃作《幽愤诗》。
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炼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及是,言于文帝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因谮“康、安等言论放荡,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
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
(选自《晋书·嵇康传》,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
B.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
C.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
D.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
【小题2】对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幼年丧父。古汉语“孤独”指幼年丧父和老而无子的人,“鳏寡”指老而无偶的人。
B.拜、除、授都和官职的任免有关,拜和授是任命、授职,除是免除官职。
C.古人称呼他人的方式有很多:有称籍贯的,如文中“陈留阮籍”;有称官名的,如称王羲之为“王右军”;有兼称籍贯、姓名及字的,如《游褒禅山记》中“庐陵萧君圭君玉”。
D.海内,即四海之内,国境之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为海所环抱,因而称国境以内为海内。此外还有九州、宇内也都是泛指中国或天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嵇康在汲郡山中遇到了孙登,后又遇到了王烈,二人均对嵇康极为赏识,但也都感叹他的命运不好。
B.嵇康的好友山涛在即将离任吏部选官时,举荐嵇康来代替自己,可嵇康竟然写信给山涛宣布绝交,从中可知嵇康傲岸不羁的个性。
C.吕安事件是嵇康命运由快乐人生走向悲剧的转折点,后来更因为得罪了晋文帝的亲信钟会而被他进谗诬陷,最终招致了杀身之祸。
D.嵇康一生,鄙薄名利,崇尚真性情;不为虚伪世俗所拘,而又重视真正的情谊。嵇康临刑时年仅40岁,他最遗憾的是《广陵散》从此失传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
(2)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7 04:05: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宁字武子。少笃学,多所通览。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溫所讽,遂寝不行。故终温之世,兄弟无在列位者。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乃著论曰:“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宁崇儒抑俗,率皆如此。温薨之后,始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后,风化大行。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征拜中书侍郎。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宁指斥朝士,直言无讳。王国宝, 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乃相驱扇,因被疏隔。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宁在郡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采磬石,以供学用,改革旧制,不拘常宪。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读五经。又起学台,功用弥广。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豫章郡居此州之半。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所为狼籍。郡城先有六门,宁悉改作重楼,复更开二门,合前为八。私立下舍七所……愿出臣表下太常,议之礼典。”诏曰:“汉宣云:‘可与共治天下者,良二千石也。’若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以此抵罪。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会救,免。 既免官,家于丹杨,犹勤经学,终年不辍。年六十三,卒于家。初宁以春秋榖梁氏未有善释遂沉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选自《晋书•范宁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宁以春秋榖梁氏未有善释/遂沉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B.初/宁以春秋榖梁氏未有善释/遂沉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C.初/宁以春秋穀榖梁氏未有善释/遂沉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D.初/宁以春秋榖梁氏未有善释/遂沉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与“释褐”同义,指开始担任官职,“褐”是指粗布或粗布衣服。
B.“庠”“序”皆为古时候学校的名称,后来“庠”“序”连用,泛指学校。
C.“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部经典,加《论语》为“六经”。
D.“太常”,职官名,秦称“奉常”,掌宗庙礼仪,汉取“尊大”意,改名为“太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宁崇尚儒学。范宁认为王弼、何晏二人的玄理之说导致儒学衰微,其罪孽超过了桀、纣,于是专门写文章斥责他们。
B.范宁热心教育。范宁重视教化,任地方官时都积极兴办学校,甚至还拿出自己的俸禄来资助求学之人。
C.范宁正直无私。范宁敢于直言指斥朝臣的不端行为,对巴结会稽王司马道子的外甥王国宝也毫不留情地予以指斥。
D.范宁勤于治学。范宁在少年时期就专心于学问,博览群书,即使晚年被免官闲居于丹杨,也仍然勤于经学,毫不松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
(2)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舒,字阳元,任城樊人也。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宁氏起宅,相宅者云:“当出贵甥。”外祖母以魏氏甥小而慧,意谓应之。舒曰:“当为外氏成此宅相。”久乃别居。身长八尺二寸,姿望秀伟,饮酒石余,而迟钝质朴,不为乡亲所重。从叔父吏部郎衡,有名当世,亦不之知,使守水碓,每叹曰:“舒堪数百户长,我愿毕矣!”舒亦不以介意。不修常人之节,不为皎历之事,每欲容才长物,终不显人之短。性好骑射,著韦衣,入山泽,以渔猎为事。唯太原王乂谓舒曰:“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常振其匮乏,舒受而不辞。年四十余,郡上计掾察孝廉。宗党以舒无学业劝令不就可为高耳舒曰若试而不中其负在我安可虚窃不就之高以为己荣乎于是自课,百日习一经,因而对策升第。入为尚书郎。时欲沙汰郎官,非其才者罢之。舒曰:“吾即其人也。”襆被而出。同僚素无清论者咸有愧色,谈者称之。累迁后将军钟毓长史,毓每与参佐射,舒常为画筹而已。后遇朋人不足,以舒满数。毓初不知其善射。舒容范闲雅,发无不中,举坐愕然。莫有敌者。毓叹而谢曰:“吾之不足以尽卿才,有如此射矣,岂一事哉!”转相国参军,封剧阳子。府朝碎务,未尝见是非;至于废兴大事,众人莫能断者,舒徐为筹之,多出众议之表。文帝深器重之,每朝会坐罢,目送之曰:“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迁宜阳、荥阳二郡太守,甚有声称。为冀州刺史,在州三年,以简惠称。武帝以舒清素特赐绢百匹。迁尚书,以公事当免官,诏以赎论。山涛薨,以舒领司徒。舒有威重德望,禄赐散之九族,家无余财。陈留周震累为诸府所辟,辟书既下,公辄丧亡,佥号震为杀公掾,莫有辟者。舒乃命之,而竟无患,识者以此称其命达。以年老,每称疾逊位。舒为事必先行而后言,逊位之际,莫有知者。时论以为晋兴以来,三公能辞荣善终者,未之有也。太熙元年薨,时年八十二。帝甚伤悼,赗赙优厚,谥曰康。

(节选自《晋书·魏舒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宗党以舒无学业劝/令不就/可为高耳/舒曰/若试而不中其/负在我/安可虚窃不就之高以为己荣乎/
B.宗党以舒无学业/劝令不就可/为高耳/舒曰/若试而不中其/负在我/安可虚窃不就之高以为己荣乎/
C.宗党以舒无学业/劝令不就/可为高耳/舒曰/若试而不中/其负在我/安可虚窃不就之高以为己荣乎/
D.宗党以舒无学业劝/令不就可/为高耳/舒曰/若试而不中/其负在我/安可虚窃不就之高以为己荣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B.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尚书令始于西汉,最初由宦官担任,掌文书及群臣章奏;魏晋以后,事实上即为宰相之任。
C.“九族”的说法与封建社会的刑法制度有关,封建社会实行株连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灭“九族”。
D.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为“薨”,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舒外表愚钝,不修常礼。他年少时不被亲友看重,只有太原王乂了解他,常常在他匮乏时赈济他,他坦然接受而不推辞。
B.魏舒为人坦诚,终被重用。郡中上计掾访察孝廉,他百天自学经籍而通过了答策,做了尚书郎,后又任职长史、太守、刺史等。
C.魏舒技艺精湛,一鸣惊人。他任钟毓的长史时,钟毓因与属下比赛射箭人数不足而让他凑数,他发箭无不射中,满座震惊。
D.魏舒简政爱民,不信邪说。他任冀州刺史时,施政宽大仁惠,取得了很好的声望;后因大胆任用“杀公掾”周震而生病让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废兴大事,众人莫能断者,舒徐为筹之,多出众议之表。
(2)时论以为晋兴以来,三公能辞荣善终者,未之有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祖纳字士言,最有操行,能清言,文义可观。性至孝,少孤贫,常自炊爨以养母,平北将军王敦闻之,遗其二婢,辟为从事中郎。 转尚书三公郎,累迁太子中庶子。历官多所驳正,有补于时。齐王冏建义,越王伦收冏弟北海王实及前前黄门郎弘农董祚弟艾,与冏俱起,皆将害之,纳上救焉,并见宥。后为中护军、太子詹事,封晋昌。以洛下将乱,乃避地东南。元帝作相,引为军谘祭酒。纳好奕棋,王隐谓之曰:“禹惜寸阴,不闻数棋。”对曰:“我奕忘忧耳。”隐曰;“盖闻古人遭逢则以功达其道若其不遇则以言达其道当晋未有书而天下大乱旧事荡灭。君少长五都,游宦四方,华裔成败,皆当闻见,何不记述而有裁成?应仲远作《风俗通》,崔子真作《政论》,蔡伯喈作《劝学篇》,史游作《急就章》,犹皆行于世,便成没而不朽。仆虽无才,非志不立,故疾没世而无闻焉,所以自强不息也。况国史明乎得失之迹,此可兼济,何必围棋然后忘忧也!”纳喟然叹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耳。”乃言之于帝曰:“自古小国犹有史官,况于大府,安可不置。”因举隐,帝以问记室参军钟雅,雅曰:“纳所举虽有史才,而今未能立也。”事遂停。然史官之立,自纳始也。初,弟约与逖同母,偏相亲爱,纳与约异母,颇有不平,乃密以启帝,称:“约怀陵上之性,今显侍左右,假其权势,将为乱阶”。人谓纳与约异母,忌其宠贵,乃露其表以示约,约憎纳如仇,朝廷因此弃纳。纳既闲居,但清谈、披阅文史而已。及约为逆,朝野叹纳有鉴裁焉。温峤以纳州里父党,敬而拜之。峤既为时用,盛言纳有名理,光禄大夫。卒于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盖闻古人遭逢/则以功达/其道若其不遇/则以言达/其道当晋/未有书/而天下大乱/旧事荡灭/
B.盖闻古人/遭逢则以功达/其道若其不遇/则以言达/其道当晋/未有书/而天下大乱/旧事荡灭/
C.盖闻古人遭逢/则以功达其道/若其不遇/则以言达其道/当晋未有书/而天下大乱/旧事荡灭/
D.盖闻古人/遭逢则以功达其道/若其不遇/则以言/达其道/当晋未有书/而天下大乱/旧事荡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疏,有“分条陈述”的意思,是大臣向皇帝提意见或建议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范畴。如《谏太宗十思疏》。
B.卒,大夫死曰卒,古代不同等级死的称呼也就不同,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士曰死,庶人曰不禄。
C.史官是我田古代朝廷中专门负责整理编纂前朝史料史书和搜集本朝史实的官职名,主要分为记录类和编纂类。
D.清淡是指在魏晋时期.士大夫等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玄学问题进行析理问难、反复辩论的文化现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慨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顼是( )
A.祖纳颇受赏识,能匡正时弊。祖纳曾任尚书三公郎、太子中庶子等职,被封晋昌公;在任职期间,他能对不好的政事进行驳斥或纠正。
B.祖纳不顾个人安危,仗义执言。齐王司马冏等人竖起义旗,都将遭到杀害,祖纳此时不惧牵连,上疏解救,他们最后都得到了赦免。
C.祖纳心有块垒,爱好下棋。祖纳心怀忧愁,他下棋以解脱,王隐对此有所不满,认为大丈夫应有所作为,祖纳以能力不足予以推辞。
D.祖纳举贤荐能,推动职官设置。祖纳力陈史官设立的重要意义,并顺势举荐史才,他的建议虽然未被采纳,但史官之立却从此开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仆虽无才,非志不立,故疾没世而无闻焉,所以自强不息也。
(2)约怀陵上之性,今显侍左右,假其权势,将为乱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殷浩,字深源,陈郡长平人也。浩识度清远,弱冠有美名。或问浩曰:“将莅官而梦棺,将得财而梦粪,何也?”浩日:“官本臭腐,故将得官而梦尸。钱本粪土,故将得钱而梦秽。”时人以为名言。

三府辟,皆不就。除侍中、安西军司,并称疾不起。遂屏居墓所,几将十年。王濛、谢尚犹伺其出处,因相与省之,知浩有确然之志。既反,相谓曰:“深源不起,当如苍生何!”庾翼贻浩书曰:济一时之务,须一时之胜,何必德均古人,韵齐先达邪!”浩固辞不起。建元初,简文帝时在藩,始综万机,卫将军褚裒荐浩。浩上疏陈让。自三月至七月,乃受拜焉。

时桓温既灭蜀,威势转振,朝廷惮之。简文帝以浩有盛名,朝野推伏,故引为心膂,以抗于温,于是与温颇相疑贰。王羲之密说浩,令与桓温和同,不宜内构嫌隙,浩不从。

胡中大乱,朝廷欲遂荡平关、河,于是以浩为中军将军。浩既受命,以中原为己任,上疏北征。次山桑,而襄反,浩惧,退保谯城,器械军储皆为襄所掠,士卒多亡叛。桓温素忌浩,及闻其败,上疏罪浩。竟坐废为庶人

浩少与温齐名,而每心竞。温尝问浩:“君何如我?”浩曰:“我与君周旋久,宁作我也。”温既以雄豪自许,每轻浩,浩不之惮也。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虽家人不见其有流放之戚。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后温将以浩为尚书令遗书告之浩欣然许焉将答书虑有谬误开闭者数十竟达空函大忤温意由是遂绝永和十二年卒。

(选自《晋书·殷浩传》,有删改)

注襄:姚襄。羌人,后归东晋,与殷浩不合,判而北归。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温将以浩为尚书令/遗书告之浩/欣然许焉/将答书虑/有谬误/开闭者数十/竟达空函大/忤温意/由是遂绝/
B.后温将以浩为尚书令/遗书告之浩/欣然许焉/将答书/虑有谬误/开闭者数十/竟达空函大/忤温意/由是遂绝/
C.后温将以浩为尚书令/遗书告之/浩欣然许焉/将答书虑/有谬误/开闭者数十/竟达空函/大忤温意/由是遂绝/
D.后温将以浩为尚书令/遗书告之/浩欣然许焉/将答书/虑有谬误/开闭者数十/竟达空函/大忤温意/由是遂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文帝,文中指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C.中原,文中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华夏民族的摇篮。
D.庶人,文中指无官爵的平民。“废为庶人”意为被削去官职,成为平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浩才智出众。有人问他,为什么做官时梦见棺材,得财时梦见粪土,他的回答充满智慧,当时的人把他的回答作为名言。
B.殷浩受到赏识。朝廷多次征召他出来做官,很多人都希望他出来做官,庾翼还写信给他,希望他出来做官。
C.殷浩不畏权贵。桓温灭蜀后,权势大涨,简文帝因为殷浩名声大,把他作为心腹,抗衡桓温,桓温派人求和,被他拒绝。
D.殷浩遭人忌恨。他年轻时和桓温齐名,两个人有心结,在他受命讨伐胡人遭遇失败时,桓温趁机上疏谴责他。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濛、谢尚犹伺其出处,因相与省之,知浩有确然之志。
(2)温既以雄豪自许,每轻浩,浩不之惮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潭,字思奥,会稽余姚人。父忠,仕至宜都太守。潭清贞有检操,州辟从事、主簿,大司马齐王冏请为祭酒,除祁乡令。值张昌作乱,郡县多从之,潭独起兵斩昌别率邓穆等。襄阳太守华恢上潭领建平太守,以疾固辞。遂周旋征讨,以军功赐爵都亭侯。绥抚荒余,咸得其所。寻被元帝,使讨江州刺史华轶。潭至庐陵,会轶已平,而湘川贼杜弢犹盛。时甘卓屯宜阳,为杜弢所逼。潭进军救卓,卓上潭领长沙太守,固辞不就。

帝为晋王,除屯骑校尉,迁宗正卿,以疾告归。会王含、沈充等攻逼京都,潭遂于本县招合宗人,及郡中大姓,共起义军,众以万数,自假明威将军。乃进赴国难,至上虞。明帝手诏潭为冠军将军,领会稽内史。潭即受命。义众云集时,有野鹰飞集屋梁,众咸惧。潭曰:“起大义,而刚鸷之鸟来集,破贼必矣。”遣长史孔坦领前锋过浙江,追蹑充。

成帝即位,出为吴兴太守。苏峻反,加潭督三吴、晋陵、宣城、义兴五郡军事。会王师败绩,大驾逼迁,潭势弱,不能独振,乃固守以俟四方之举。会陶侃等下,潭率众与诸军并势,东西猗角。遣督护沈伊距管商于吴县,为商所败,潭自贬还节。

寻而峻平,潭以母老,辄去官还余姚。诏转镇军将军。以前后功,进爵武昌县侯。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馑死亡涂地潭乃表出仓米振救之又修沪渎垒以防海抄百转赖之

潭貌虽和弱,而内坚明,有胆决,虽屡统军旅,而鲜有倾败。以母忧去职。服阙,以侍中、卫将军征。年七十九,卒于位。追赠左光禄大夫,曰孝烈。

(节选自《晋书·虞潭传》,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馑/死亡涂地/潭乃表出仓米/振救之/又修沪渎垒/以防海抄/百转赖之/
B.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馑/死亡涂地/潭乃表/出仓米振救之/又修沪渎垒以防/海抄/百转赖之/
C.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馑/死亡涂地/潭乃表/出仓米振救之/又修沪渎垒/以防海抄/百转赖之/
D.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馑/死亡涂地/潭乃表出仓米/振救之/又修沪渎垒以防/海抄/百转赖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课本文化常识的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服阙指守丧期满除去孝服,又叫“服除”,阕﹐是“终了”的意思。最早出自汉朝蔡邕的《贞节先生陈留范史云铭》。
B.谥号是古人死后依据其生前行迹所立,用来褒贬善恶的称号,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C.男子18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D.汉代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了三条小路,只与隐士求仲、羊仲二人交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潭清正有操守,屡次推辞他人的举荐。虞潭平叛有有功,得到华恢、甘卓等人的举荐,他却极力推辞,最后推辞不了才接受屯骑校尉一职。
B.虞潭有主见,善于化解危机。王含、沈充攻近京城,他果断组织义兵勤王救国;接受皇帝任命后,机智化解危机,派兵追击沈充的部队。
C.虞潭遇事冷静,攻防有略。面对苏峻叛军的强大势力,虞潭担任总督后并没有立即组织进攻,而是待各处援军到来后才派兵去抵挡。
D.虞潭忠于职责,鞠躬尽瘁。虞潭身处国家多事之秋,多次领兵平定国内的叛乱,为国尽忠,晚年还担任侍中、卫将军等职,最终死在任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王师败绩,大驾逼迁,潭势弱,不能独振,乃固守以俟四方之举。
(2)潭貌虽和弱,而内坚明,有胆决,虽屡统军旅,而鲜有倾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