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虞喜,字仲宁,会稽余姚人。喜少立操行,博学好古。诸葛恢临郡,屈为功曹。察孝廉,州举秀才,司徒辟,皆不就。元帝初镇江左,上疏荐喜。怀帝即位,公车征拜博士,不就。喜邑人贺循为司空,先达贵显,每诣喜,信宿忘归,自云不能测也。
太宁中,与临海任旭俱以博士征,不就。复下诏曰:“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临海任旭、会稽虞喜并洁静其操,岁寒不移,研精坟典,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前虽不至,其更以博士征之。”喜辞疾不赴。咸和末,诏公卿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太常华恒举喜为贤良。会国有军事,不行。咸康初,内史何充上疏曰:“臣闻二八举而四门穆,十乱用而天下安,徽猷克阐,有自来矣。方今圣德钦明,思恢遐烈,旌舆整驾,俟贤而动。伏见前贤良虞喜天挺贞素,高尚邈世,束脩立德,皓首不倦,加以傍综广深,博闻强识,钻坚研微有弗
及之勤,处静味道无风尘之志,高枕柴门,怡然自足。宜使蒲轮纡衡,以旌殊操,一则翼赞大化,二则敦励薄俗。”疏奏,诏曰:“寻阳翟汤、会稽虞喜并守道清贞,不营世务,耽学高尚,操拟古人。往虽征命而不降屈,岂素丝难染而搜引礼怠乎!政道须贤,宜纳诸廊庙,其并以散骑常侍征之。”又不起。
永和初,有司奏称十月殷祭,京兆府君当迁祧室,征西、豫章、颍川三府君初毁主,内外博议不能决。时喜在会稽,朝廷遣就喜谘访焉。其见重如此。
喜专心经传,兼览谶纬,乃著《安天论》以难浑、盖,又释《毛诗略》,注《孝经》,为《志林》三十篇。凡所注述数十万言,行于世。年七十六卒,无子。
(节选自《晋书·虞喜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
B.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
C.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
D.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左,古人在地理上以南为左,江左也叫江南;以西为右,所以江西可以称江右。
B.坟典,即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其中《三坟》指伏羲八卦、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等三部书。
C.十乱,出自“予(周武王)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原指十个辅佐周武王治国平定叛乱的大臣,后泛指辅佐帝王的有才能的人。
D.《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指出“孝”是诸德之本,国君用孝治理国家,臣民以孝立身理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喜年少时就树立德行,博览群书,为人称道。同乡贺循说他高深莫测,太常华恒举荐他为贤良,内史何充也称赞他天资卓越。
B.虞喜操守高洁,嫉恶如仇。东晋的历任皇帝都曾要征召他委以重任,他都没有赴任,就是因为他对当时晋朝的黑暗统治不满。
C.虞喜贞纯朴实,治学勤勉。他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德行,直至年老也不厌倦,他的勤奋也没有人比得上,可以与古代贤人媲美。
D.虞喜专心钻研经传,著书立说。他撰写《安天论》《志林》,又解释了《毛诗略》和《孝经》,著述共有数十万字,流行于当世。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葛恢临郡,屈为功曹。察孝廉,州举秀才,司徒辟,皆不就。
(2)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选自课本《张衡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1 07:01: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语段,完成各题。

杜 预

①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人也。时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唯预、羊祜、张华与帝意合。祜病,举预自代,及祜卒,拜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给追锋车,第二驸马。预既至镇,缮甲兵,耀威武,乃精锐,袭吴西陵督张政,大破之,功增封三百六十五户。政,吴之名将也,据要害之地,耻以无备取败,不以所丧之实告于孙皓。预欲间吴边将,乃表还其所获之众于皓。皓果召政,遣武昌监刘宪代之。故大军临至,使其将帅移易,成倾荡之势。

②初,攻江陵,吴人知预病瘿,惮其智计,瓠系狗颈示之,每大树似瘿,辄斫使白,题曰:“杜预颈。”及城平,尽捕杀之。

③预以孟津渡险,有覆没之患,请建河桥于富平津。议者以为殷周所都,历圣贤而不作者,必不可立故也。预曰:“‘造舟为梁’,则河桥之谓也。”及桥成,帝百僚临会,举觞属预曰:“非君,此桥不立也。”对曰:“非陛下之明,臣亦不得施其微巧。” 预公家之事,知无不为。凡所兴造,必考度始终,鲜有败事。

(节选自《晋书·杜预传》,有删改)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而朝议多(______) (2)乃精锐(_______)(3)帝百僚临会(______)
【小题2】对下列两句中“以”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功增封三百六十五户   ②以瓠系狗颈示之
A.①②中的“以”都是连词B.①中的“以”是连词,②中的“以”是介词
C.①②中的“以”都是介词D.①中的“以”是介词,②中的“以”是连词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预欲间吴边将,乃表还其所获之众于皓。
(2)凡所兴造,必考度始终,鲜有败事。
【小题4】第①段中杜预获胜的原因有哪些?
【小题5】第②段表现了杜预□□□□的性格特点,从全文看,这正说明了□□□□的道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郑冲,字文和,荥阳开封人也。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及魏文帝为太子,搜扬侧陋①,命冲为文学,累迁尚书郎,出补陈留太守。冲以儒雅为德,莅职无干局之誉,箪食缊袍,不营资产,世以此重之。大将军曹爽引为从事中郎,转散骑常侍、光禄勋。
嘉平三年,拜司空。及高贵乡公讲《尚书》,冲执经亲授,与侍中郑小同俱被赏赐。俄转司徒。常道乡公即位,拜太保,位在三司之上,封寿光侯。冲虽位阶台辅,而不预世事。时文帝辅政,平蜀之后,命贾充、羊祜等分定礼仪、律令,皆先谘于冲,然后施行。及魏帝告禅,使冲奉策。
武帝践祚,拜太傅,进爵为公。顷之,司隶李熹、中丞侯史光奏冲及何曾、荀顗等各以疾病,俱应免官。帝不许。冲遂不视事,表乞骸骨。优诏不许,遣使申喻。冲固辞,上貂蝉印绶,诏又不许。泰始六年,诏曰:“昔汉祖以知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勋劳,归美三俊。遂与功臣剖符作誓,藏之宗庙,副在有司,所以明德庸②勋,藩翼王室者也。昔我祖考,遭世多难,揽授英俊,与之断金,遂济时务,克定大业。太傅寿光公郑冲、太保朗陵公何曾、太尉临淮公荀顗各尚德依仁,明允笃诚,翼亮先皇,光济帝业。故司空博陵元公王沈、卫将军钜平侯羊祜才兼文武,忠肃居正,朕甚嘉之。”
九年,冲又抗表致仕。明年薨。帝于朝堂发哀,追赠太傅,赐秘器,朝服,衣一袭,钱三十万,布百匹。谥曰成。   
(节选自《晋书·郑冲传》)
(注)①搜:寻找。扬:选拔、举荐。侧:同“仄”。侧陋:隐伏,卑微,引申指地位低微。②庸:古同“佣”,雇佣,任用。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B.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C.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D.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黑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秘器,指棺木。郑冲去世时,武帝为了表示对郑冲的恩宠,赐给他棺木以安葬。
B.致仕,指古代官员自请加职或升职。文中郑冲致仕是想为国家担负更重的责任。
C.出,指从京城调出,到地方为官。文中郑冲由京官尚书郎补任地方官陈留太守。
D.朕,我,我的。秦以前,不论尊卑,皆自称朕;后自秦始皇起,用为皇帝自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冲注重修养,作风朴素。任陈留太守时,他把儒雅作为自己追求的道德境界,任职颇有美名,吃蔬食,穿麻絮袍子,不营私产,世人因此看重他。
B.郑冲洁身自好,受人尊重。做太保时,级别虽已和宰相相同,但他从来不参与世俗的事务;贾充、羊祜等人制定礼仪、法律制度,都是先求教于他。
C.郑冲是晋武帝的心腹之臣。在李熹、史光等人以疾病为由奏请免去郑冲等人的官职时,武帝依然对郑冲坚信不疑,并一次次地驳回他的辞职申请。
D.郑冲受到武帝的高度称赞。皇帝通过赞美汉高祖刘邦的知人善任,回顾祖辈君臣的通力协作,进而夸赞了郑冲等人的勋劳,并直接表达了赏识之意。
【小题4】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上古时代,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称氏是为了区别贵贱。随着分封制的覆灭,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
B.《家》是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此后,巴金陆续写成了《春》和《秋》,三部长篇小说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的诗风。《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皆有文名,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小题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   )
A.往昔初阳岁,家来贵门 多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B.而吾与子之所共   贫贱有此女,始还家门
C.渐愁煎迫 君既若
D.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世之雄也
【小题6】下列不同于其他句式的一项是(   )
A.而今安在哉?B.何为其然也?
C.客亦知其水与月乎?D.而又何羡乎?
【小题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揽授英俊,与之断金,遂济时务,克定大业。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珣,字元琳,琅邪临沂人。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温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皆难得之才也。”转主薄。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文武数万人,珣悉识其面。从温讨袁真,封东亭候,转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太傅谢安既与珣绝婚,由是二族遂成仇衅。时人希安意,乃出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除散骑常侍,不拜。安卒后,珣迁侍中,孝武深杖之,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帝雅好典籍,与王恭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王国宝自媚于会稽,与珣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珣尚书令。梦人以大笔如橡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

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王恭赴谒帝陵,欲杀国宝,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忧不济也。”恭乃止。四年,以疾解职。岁余,卒,时年五十二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珣神情朗悟,经史明,风流之美,公私所寄也。时事艰难,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逼于嫌谤,才用不能尽。初,珣既与谢安有隙,在东闻安薨,便出京师,诣族弟王献之,曰:“吾欲哭谢公。”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于是直前哭之甚恸,法护,珣小字也。

(《晋书·王珣传》,有删节)

(注)黑头公:头发还是黑的,便已位列三公的人。指一个人年少时即有作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B.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C.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D.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但因为体犹未壮,故有如此称谓。
B.杖节,指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于四方,给予旄节以为凭信
C.太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指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晏驾,晏,迟;驾,皇帝的车驾。晏驾原来指宫车迟出,隐讳说帝王不上早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珣年少得志,为桓温所赏识。王珣年青时与谢玄一起担任桓温的属吏,桓温对二人敬重有加,认为两人是难得的人才将来会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B.王珣富有才学,为文颇有造诣。皇帝特别委任王为尚书令,王梦见有人把如椽大笔交予他,他以为这是有大手笔之事的预兆,后王之梦果应验
C.王珣不计前隙,深切表达哀情。虽然王谢二家有前怨,但在谢安去世时,王珣表达了想去为谢安哭灵的意愿,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但王坚持己见
D.王珣德能兼备,因时不能尽才。王精通经史,拥有众人认可的风流之美,可惜他遭逢艰难的时势,经历坎坷,迫于隙诽谤,未能充分发挥才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
(2)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王述字怀祖。少孤,事母以孝闻。安贫守约,不求闻达。性沈静,每坐客驰辨,异端竞起,而述处之恬如也。少袭父爵,司徒王导以门地辟为中兵属。尝见导每发言,一坐莫不赞美,述正色曰:“人非尧舜,何得每事尽善!”导改容谢之。庾亮曰:“怀祖清贞简贵,不减祖父,但旷淡微不及耳。康帝为镖骑将军,召补功曹,出为宛陵令。后出补临海太守,迁建威将军、会稽内史。莅政清肃,终日无事。母忧去职。服阕,代殷浩为扬州刺史,加征虏将军。初至,主薄请。报曰:“亡祖先君,名播海内,远近所知;内讳不出门,余无所讳。”寻加中书监,固让,经年床拜。复加征虏将军,进都督扬州徐州之琅邪诸军事、卫将军、并冀幽平四州大中正,刺史如故。寻迁散骑常侍、尚书令,将军如故。述每受职,不为虚让,其有所辞,必于不受。至是,子坦之谏,以为故事应让。述曰:“汝谓我不堪邪?”坦之曰:“非也。但克让自美事耳。”述曰:“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及也。”坦之为桓温长史。温欲为子求媚于坦之。及还家省父,因言温意。述大怒曰:“汝竟痴邪!讵可畏温面而以女妻兵也。”坦之乃辞以他故。温曰:“此尊君不肯耳。”遂止。简文帝每言述才既不长,直以真率便敌人耳,谢安亦叹美之。初,述家贫:求试宛陵令。颇受赠遗。而修家具,为州司所检,有一千三百条。王导使谓之曰:“名父之子不患无禄,屈临小县,甚不宜耳。”比后屡居州郡,清洁绝伦,禄賜皆散之亲故,宅宇旧物不革于昔,始为当时所叹。既跻重位,每以柔克为用。谢奕性粗尝忿述极言骂之述无所应面壁而已居半日奕去始复坐人以此称之太和二年,以年迫悬车,上疏乞骸骨,不许,述竟不起。三年卒,时年六十六。

(节选自《晋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谢奕性粗/尝忿述/极言骂之/述无所应/面壁而已/居半日/奕去/始复坐/人以此称之/
B.谢奕性粗/尝忿述极言/骂之/述无所应/面壁而已居/半日/奕去/始复坐/人以此称之/
C.谢奕性粗/尝忿述/极言骂之/述无所应/面壁而已居/半日奕去/始复坐/人以此称之/
D.谢奕性粗/尝忿述极/言骂之述/无所应/面壁而已/居半日/奕去/始复坐/人以此称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即避讳,就是不直称尊长的名字,内讳指母亲、祖母等的名讳。
B.长史,最早设于秦代,后历代相延,执掌事务不一,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
C.尊君,是尊称,文中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和“家君”、“令尊”一样。
D.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称“悬车”,借指七十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述被王导征召为官,因不满周围人对王导一味逢迎,便直言陈述看法,王导称谢,由此可见王述率直。
B.在为母亲守丧期满后,王述任扬州刺史,后被加封中书监、征虏将军等职位,王述有时推辞,有时接受。
C.桓温希望与王坦之结为儿女亲家,王坦之告知父亲,事情遭到王述严词拒绝,王述认为不应该攀附权贵。
D.王述任宛陵令时接受了别人馈赠的许多礼物,被王导批评,但后来在多地任职,为官清廉,受到众人赞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性沈静,每坐客驰辨,异端竞起,而述处之恬如也。
②王导使谓之曰:“名父之子不患无禄,屈临小县,甚不宜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舒,阳元,任城樊人也。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宁氏起宅,相宅者云:“当出贵甥。”外祖母以魏氏甥小而慧,意谓应之。舒曰:“当为外氏成此宅相。”久乃别居。身长八尺二寸,姿望秀伟,饮酒石余,而迟钝质朴,不为乡亲所重。从叔父吏部郎衡,有名当世,亦不之知,使守水碓,每叹曰:“舒堪数百户长,我愿毕矣!”舒亦不以介意。不修常人之节,不为皎历之事,每欲容才长物,终不显人之短。性好骑射,著韦衣,入山泽,以渔猎为事。唯太原王乂谓舒曰:“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常振其匮乏,舒受而不辞。年四十余,郡上计掾察孝廉。宗党以舒无学业劝令不就可为高耳舒曰若试而不中其负在我安可虚窃不就之高以为己荣乎于是自课,百日习一经,因而对策升第。入为尚书郎。时欲沙汰郎官,非其才者罢之。舒曰:“吾即其人也。”襆被而出。同僚素无清论者咸有愧色,谈者称之。累迁后将军钟毓长史,毓每与参佐射,舒常为画筹而已。后遇朋人不足,以舒满数。毓初不知其善射。舒容范闲雅,发无不中,举坐愕然。莫有敌者。毓叹而谢曰:“吾之不足以尽卿才,有如此射矣,岂一事哉!”转相国参军,封剧阳子。府朝碎务,未尝见是非;至于废兴大事,众人莫能断者,舒徐为筹之,多出众议之表。文帝深器重之,每朝会坐罢,目送之曰:“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迁宜阳、荥阳二郡太守,甚有声称。为冀州刺史,在州三年,以简惠称。武帝以舒清素特赐绢百匹。迁尚书,以公事当免官,诏以赎论。山涛,以舒领司徒。舒有威重德望,禄赐散之九族,家无余财。陈留周震累为诸府所辟,辟书既下,公辄丧亡,佥号震为杀公掾,莫有辟者。舒乃命之,而竟无患,识者以此称其命达。以年老,每称疾逊位。舒为事必先行而后言,逊位之际,莫有知者。时论以为晋兴以来,三公能辞荣善终者,未之有也。太熙元年薨,时年八十二。帝甚伤悼,赗赙优厚,谥曰康。

(节选自《晋书·魏舒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宗党以舒无学业劝/令不就/可为高耳/舒曰/若试而不中其/负在我/安可虚窃不就之高以为己荣乎/
B.宗党以舒无学业/劝令不就可/为高耳/舒曰/若试而不中其/负在我/安可虚窃不就之高以为己荣乎/
C.宗党以舒无学业/劝令不就/可为高耳/舒曰/若试而不中/其负在我/安可虚窃不就之高以为己荣乎/
D.宗党以舒无学业劝/令不就可/为高耳/舒曰/若试而不中/其负在我/安可虚窃不就之高以为己荣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B.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尚书令始于西汉,最初由宦官担任,掌文书及群臣章奏;魏晋以后,事实上即为宰相之任。
C.“九族”的说法与封建社会的刑法制度有关,封建社会实行株连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灭“九族”。
D.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为“薨”,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舒外表愚钝,不修常礼。他年少时不被亲友看重,只有太原王乂了解他,常常在他匮乏时赈济他,他坦然接受而不推辞。
B.魏舒为人坦诚,终被重用。郡中上计掾访察孝廉,他百天自学经籍而通过了答策,做了尚书郎,后又任职长史、太守、刺史等。
C.魏舒技艺精湛,一鸣惊人。他任钟毓的长史时,钟毓因与属下比赛射箭人数不足而让他凑数,他发箭无不射中,满座震惊。
D.魏舒简政爱民,不信邪说。他任冀州刺史时,施政宽大仁惠,取得了很好的声望;后因大胆任用“杀公掾”周震而生病让位。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