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父旷,淮南太守。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及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及述蒙显授,羲之耻为之下,遣使诣阙,求分会稽为越州。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述后检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于简对。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B.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C.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D.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长大后擅长隶书。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女婿。文中记述了成语“东床快婿”的由来。
B.王羲之曾与一群好友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宴饮集会,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感受。千古名篇《兰亭集序》即作于此时。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的母亲去世后,王羲之因为与之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并不在意,仍“洒扫而待之”。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②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8 02:15: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珣,字元琳,琅邪临沂人。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温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①。皆难得之才也。”珣转主簿。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文武数万人,珣悉识其面。从温讨袁真,封东亭侯,转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太傅谢安既与珣绝婚,由是二族遂成仇衅。时人希安意,乃出珣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除散骑常侍,不拜。安卒后,珣迁侍中,孝武深杖之。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王国宝自媚于会稽,与珣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珣尚书令。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王恭赴谒帝陵,欲杀国宝,珣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忧不济也。”恭乃止。四年,以疾解职。岁余,卒,时年五十二。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珣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流之美,公私所寄也。时事艰难,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逼于嫌谤,才用不能尽。初,珣既与谢安有隙,在东闻安薨,便出京师,诣族弟王献之,曰:“吾欲哭谢公。”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于是直前哭之甚恸。法护,珣小字也。

(《晋书·王珣传》,有删节)

(注)黑头公:头发还是黑的,便已位列三公的人。指一个人年少时即有作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B.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C.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D.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但因为体犹未壮,故有如此称谓。
B.杖节,指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于四方,给予旄节以为凭信。
C.太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指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力行政官。
D.晏驾,晏,迟;驾,皇帝的车驾。晏驾原来指宫车迟出,隐讳说帝王不上早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珣年少得志,为桓温所赏识。王珣年青时与谢玄一起担任桓温的属吏,桓温对二人敬重有加,认为两人是难得的人才,将来会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B.王珣富有才学,为文颇有造诣。皇帝特别委任王珣为尚书令,王珣梦见有人把如椽大笔交予他,他以为这是有大手笔之事的预兆,后王珣之梦果应验。
C.王珣不计前隙,深切表达哀情。虽然王谢二家有前怨,但在谢安去世时,王珣表达了想去为谢安哭灵的意愿,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但王珣坚持己见。
D.王珣德能兼备,因时不能尽才。王珣精通经史,拥有众人认可的风流之美,可惜他遭逢艰难的时势,经历坎坷,迫于嫌隙诽谤,未能充分发挥才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
(2)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荀崧,字景猷,颍州临颍人,崧志操清纯,雅好文学。龆龀时,族曾祖见而奇之,以为必兴家门。弱冠,太原王济甚相器重,以方其外祖陈郡袁侃,谓侃弟奥曰:“近见荀监子,清虚名理,当不及父,德性纯粹,是贤兄辈人也。”其为名流所赏如此。与王敦、顾荣、陆机等友善,赵王伦引为相国参军。
王弥入洛,崧与百官奔于密,未至而母亡。贼追将及同旅散走崧被发从车守丧号泣贼至弃其母尸于地夺车而去崧被四创气绝至夜方苏。葬母于密山。服阕,族父籓承制,以崧监江北军事。
元帝践阼,征拜尚书仆射,使崧与协共定中兴礼仪。从弟馗早亡,二息序、廞,年各数岁,崧迎与共居,恩同其子。太尉、临淮公荀顗国胤废绝,朝廷以崧属近,欲以崧子袭封。崧哀序孤微,乃让封与序,论者称焉。
敦表以崧为尚书左仆射。及帝崩,群臣议庙号,王敦遣使谓曰:“豺狼当路,梓宫未反,祖宗之号,宜别思详。”崧议以为:“礼,祖有功,宗有德。元皇帝天纵圣哲,光启中兴,德泽侔于太戊,功惠迈于汉宣,臣敢依前典,上号曰中宗。”既而与敦书曰:“承以长蛇未翦,别详祖宗。先帝应天受命,以隆中兴;中兴之主,宁可随世数而迁毁!敢率丹直。询之朝野,上号中宗。卜日有期,不及重请,专辄之愆,所不敢辞。”初,敦待崧甚厚,欲以为司空,于此衔之而止
苏峻之役,崧与王导、陆晔共登御床拥卫帝,及帝被逼幸石头,崧亦侍从不离帝侧。贼平,帝幸温峤舟,崧时年老病笃,犹力步而从。咸和三年薨,时年六十七。赠侍中,谥曰敬。
升平四年,崧改葬,诏赐钱百万,布五千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贼追将及/同旅散走/崧被发从车/守丧号泣/贼至/弃其母尸于地/夺车而去/崧被四创/气绝至夜/方苏
B.贼追将及/同旅散走/崧被发从车/守丧号泣/贼至/弃其母尸于地/夺车而去/崧被四创/气绝/至夜方苏
C.贼追将及/同旅散走/崧被发/从车守丧号泣/贼至/弃其母尸于地/夺车而去/崧被四创/气绝至夜/方苏
D.贼追将及/同旅散走/崧被发/从车守丧号泣/贼至/弃其母尸于地/夺车而去/崧被四创/气绝/至夜方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体犹未壮,故曰“弱”,行加冠礼并取字取号以示成人,故曰“冠”。
B.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C.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文中“幸”指皇帝被迫逃到某地。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者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他们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崧深受名流的赏识。太原王济对荀崧很器重,把荀崧与他的外祖陈郡袁侃相比,认为他人品德行很纯粹。
B.荀崧为人厚道。堂弟荀馗早死,荀崧把他的两个儿子接来一起居住,关爱有加,并且将自己的封号给了荀序继承。
C.荀崧不为名利所动。王敦曾上表任荀崧为尚书左仆射,但当王敦希望荀崧在确定庙号一事上从长计议时,却遭到荀崧的反对。
D.荀崧忠心耿耿,一心侍奉皇上。苏峻之战时,荀崧登上御床保卫皇帝,即使皇帝被逼前往石头,荀崧也侍从在皇帝身边,寸步不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龆龀时,族曾祖见而奇之,以为必兴家门。
(2)初,敦待崧甚厚,欲以为司空,于此衔之而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
惠怀之际,河东先扰。璞筮之,投策而叹曰:“嗟乎!黔黎将湮于异类,桑梓其翦为龙荒乎!”于是潜结姻昵及交游数十家,欲避地东南。抵将军赵固,会固所乘良马死,固惜之,不接宾客。璞至,门吏不为通。璞曰:“吾能活马。”吏惊入白固。固趋出,曰:“君能活吾马乎?”璞曰:“得健夫二三十人,皆持长竿,东行三十里,有丘林社庙者,便以竿打拍,当得一物,宜急持归。得此,马活矣。”固如其言,果得一物似猴,持归。此物见死马,便嘘吸其鼻。顷之马起,奋迅嘶鸣,食如常,不复见向物。固奇之,厚加资给。
王敦之谋逆也,温峤、庾亮使璞筮之,璞对不决。峤、亮复令占己之吉凶,璞曰:“大吉。”峤等退,相谓曰:“璞对不了,是不敢有言,或天夺敦魄。今吾等与国家共举大事,而璞云大吉,是为举事必有成也。”于是劝帝讨敦。初,璞每言“杀我者山宗”,至是果有姓崇者构璞于敦。敦将举兵,又使璞筮。璞曰:“无成。”敦固疑璞之劝峤、亮,又闻卦凶,乃问璞曰:“卿更筮吾寿几何?”答曰:“思向卦,明公起事,必祸不久。若住武昌,寿不可测。”敦大怒曰:“卿寿几何?”曰:“命尽今日日中。”敦怒,收璞,诣南冈斩之。时年四十九。及王敦平,追赠弘农太守。(节选自《晋书·郭璞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B.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C.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D.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古地区名。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自北而南的一段的东部,即今之山西省。
B.“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古代也称以占卦为业的人。
C.“五行”,即儒家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又可指孝的五行,即庄、忠、敬、笃、勇。
D.“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黔,黑色;黎,古通“黧”,亦指黑色,也有“众多”的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璞喜好经术,博学有高才,但不善言论,擅长辞赋,且好古文奇字,精通阴阳占卜之术,曾经跟随客居河东的郭公学习,郭公送给他《青囊中书》九卷。
B.惠帝、怀帝之际,河东发生骚乱。郭璞占卜后,想要去东南避难,途中到了将军赵固那里,郭璞设法将赵固已死的马救活了,赵将军很惊奇欣喜,给了他很多财物作为报答。
C.王敦将要叛乱的时候,温峤、庾亮让郭璞占卜,温峤退下后,郭璞对庾亮说上天要夺王敦之魄,我们为国家办大事,举事必定会成功,于是劝皇帝讨伐王敦。
D.王敦将要起兵时,让郭璞占卜。王敦本来怀疑郭璞,又听他报的凶卦,说起兵不会成功,后来又说若是起兵,不久就有大祸。王敦恼怒,把他抓起来,命令押到南冈处死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潜结姻昵及交游数十家,欲避地东南。
(2)初,璞每言“杀我者山宗”,至是果有姓崇者构璞于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顾恺之,长康,晋陵无锡人也。恺之博学有才气,尝为《筝赋》成,谓人曰:“吾赋之比嵇康琴,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

桓温引为大司马参军,甚见亲昵。恺之好谐谑,人多爱狎之。后为殷仲堪参军,亦深被眷接。仲堪在荆州,恺之尝因假还,仲堪特以布帆借之,至破冢,遭风大败。恺之与仲堪笺曰:“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还至荆州,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尝悦一邻女,挑之弗从,乃图其形于壁,以棘针钉其心,女遂患心痛。恺之因致其情,女从之,遂密去针而愈。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恺之尝以一厨画糊题其前,寄桓玄,皆其深所珍惜者。玄乃发其厨后,窃取画,而缄闭如旧以还之,绐云未开。恺之见封题如初,但失其画,直云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了无怪色。

恺之矜伐过实,少年因相称誉以为戏弄。又为吟咏,自谓得先贤风制。或请其作洛生咏,答曰:“何至作老婢声!”义熙初,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桓玄尝以一柳叶绐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玄就溺焉,恺之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初,恺之在桓温府,常云:“恺之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得平耳。”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年六十二,于官,所著文集及《启蒙记》行于世。

(选自《晋书·文苑》,有删减)

注:①琴:指嵇康的《琴赋》。②厨:橱柜,柜子  ③连省:官署相连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
B.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
C.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
D.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顾恺之乘帆船回家途中,在破冢这个地方遭遇风暴,他在写给殷仲堪的信中用“破冢”这个地名开玩笑,显示出他诙谐幽默的一面。
B.顾恺之对于绘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眼睛是人物绘画是否传神的关键。
C.顾恺之博学而有才气。他绘声绘色地向人描述会稽山水的状貌,以“渐入佳境”妙释自己总是从根部开始吃甘蔗的原因。
D.顾恺之竟然相信一片柳叶能遮蔽自己,并非常珍视它,可以显示他的痴绝。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谢安,东晋政治家、名士。他所在的六朝望族陈郡谢氏和以王导、王羲之等人为代表的琅琊王氏合称“王谢”。“王谢”后来成为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
C.义熙:在文中是指东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年号。古代帝王一人一个年号,故可用年号称呼皇帝,如康熙皇帝等。
D.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于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曰“卒”;平民之死,可以通称“死”。
【小题4】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玄乃发其厨后,窃取画,而缄闭如旧以还之,绐云未开。
(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暾,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起家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累迁长史。亮临薨,上疏称羲之清贵有鉴裁。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或以潘岳《金谷诗序》方其文,羲之比于石崇,闻甚喜。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
B.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
C.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
D.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人未奇 余亦悔其随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论者称笔势   孰能讥之乎
C.深从伯敦,导所器重   俯仰之间,已陈迹
D.闻甚喜 倚歌和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少年成名,广受器重。他十三岁时因受到周顗赏识开始出名,有辩才,尤其擅长隶书,他的伯父以及朝廷公卿都很欣赏他。
B.王羲之率性自然,不慕名利。太尉郗鉴来家里选女婿,其他人都做出矜持的样子,唯独他坦腹自在吃东西,好像什么事也没有。
C.王羲之深得信任,顾全大局。他多次受到推荐;担任护军将军,看到殷浩与恒温不和,认为国家的安定在于团结,于是主动劝解。
D.王羲之纵情山水,受到赞誉。刚到浙江,就喜欢上了那里的山水,组织兰亭雅会,所作《兰亭集序》,被比作潘岳的《金谷诗序》。
【小题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晋书•王羲之传》)
(2)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志一也。(《兰亭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