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褚翜(shà)字谋远,少以才干称,袭爵关内侯。于时长沙王义擅权,成都、河间阻兵于外,翜知内难方作,乃弃官避地幽州。后河北有寇难,复还乡里。河南尹举翜行本县事。及天下鼎沸,翜招合同志,将图过江,先移住阳城界。翜与荥阳太守郭秀共保万氏台,秀不能绥众,与将陈抚、郭重等构怨,遂相攻击。翜惧祸及,谓抚等日:“诸君所以在此,谋逃难也。今宜共戮力以备贼,幸无外难,而内自相击,是避坑落井也。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抚等悔悟,与秀交和。时数万口赖翜获全。建兴初,复为梁郡司马。时部将耿奴甚得人情,而专势,翜常优遇之。梁郡太傅王玄为政既急,翜知其不能容奴,因戒之曰:“卿威杀已多,而人情难一,宜深慎之。”玄纳翜言,外羁縻奴,而内怀愤。会迁为陈留,将发,乃收奴斩之。奴余党聚众杀玄。梁郡既有内难,而徐州贼张平等欲掩袭之。郡人遑惑,将以郡归平。翜抚之,众心乃定。成帝初,为左卫将军。苏峻之役,朝廷戒严,以翜为侍中,典征讨军事。既而王师败绩,司徒王导谓翜日:“至尊当御正殿,君可启令速出。”翜即入上大阁,躬自抱帝登太极前殿。导升御床抱帝,翜及钟雅、刘超侍立左右。时百官奔散,殿省萧然。峻兵既入,叱翜令下。翜正立不动,呵之日:“苏将军来觐至尊,军人岂得侵逼!”由是兵士不敢上殿。及峻执政,犹以为侍中。时京邑焚荡,人物凋残,翜收集散亡,甚有惠政。成康七年卒,时年六十七,赠卫将军,谥日穆。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四十七》,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
B.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
C.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
D.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B.“迁”,调动官职,包括升、降、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左迁;平级转调叫迁官、转迁。
C.“成帝”“成康”在文中都是年号,“年号”是古代皇帝纪年的名号。
D.“赠”又叫“追赠”,在文中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褚翜很有才干。和荥阳太守郭秀一起保卫万氏台时,他及时化解了郭秀与部将陈抚、郭重等人之间的矛盾,保全了数万人的生命。
B.褚翜善于安抚。梁郡太傅王玄在褚翜的劝说下放过了专势的耿奴;当徐州贼人张平想趁机突袭梁郡时,褚翜安抚百姓,使之安定。
C.褚翜敢作敢为。苏峻作乱率军攻入皇宫时,褚翜亲自抱着皇帝登上太极前殿,大声呵斥进犯的士兵,苏峻的士兵因此未敢上殿。
D.褚翜为国尽心。苏峻执政之后,京城被焚烧扫荡,人口财物凋敝残败,担任侍中的褚翜收集四散逃亡的百姓,对晋朝颇有贡献。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今宜共戮力以备贼,幸无外难,而内自相击,是避坑落井也。
(2) 建兴初,复为梁郡司马。时部将耿奴甚得人情,而专势,翜常优遇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6 07:0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之子也。十岁而,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郤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頠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
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宫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且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朝庭惮焉。
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千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
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B.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C.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D.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以善弹《广陵散》著称。此曲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也是我国著名十大名曲之一。
B.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不同人死有不同的称谓,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C.谥号可分为官谥和私谥,也可分为上谥和下谥。上谥即表扬类,如“文”“康”“终”等。下谥,即批评类,如“炀”“灵”“幽”等。
D.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嵇绍十岁而孤,是说他十岁时就没了父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左仆射裴頠器重嵇绍,认为他知人善用。嵇绍不认可被大家交口称赞将大有作为的戴晞,事实证明了嵇绍的知人之明。
B.嵇绍刚正不阿。侍中贾谧以外戚而受宠信,居于高位,众人趋附。贾谧想与嵇绍交往,嵇绍拒而不答。在贾谧死后,嵇绍因不亲附奸臣而升迁。
C.嵇绍忠诚报国。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被害于皇帝之侧。
D.嵇绍敢于直言劝谏。齐王主政时大兴土木,他当面直言劝谏;在齐王的宴会上,他再次直言劝谏,拒绝为齐王操琴取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2)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1),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義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2)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義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 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隹婿邪!”访之,乃羲乏也,遂以女妻之。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義之同妤。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曰: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義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王羲之传》,有删改)

(注)①重牛心炙:把烤熟的牛心肉作为最高贵的食物。②骨鲠:性格耿直正派。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義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B.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義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C.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義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D.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義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子:第二个儿子。
B.隶书:亦称汉隶,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
C.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 公”。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
D.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字逸少,他的祖父王正,做官曾做到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官至淮南太守。
B.王羲之幼年讷于言,人们没有看出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十三岁时,因周顗的重视才渐渐出名。
C.王羲之长大之后,能言善辩,因个性耿直正派而为人所称道。他写的隶书被誉为古今 第一。
D.太尉郗鉴向王导求取女婿,王导要他自己去挑选,结果郗鉴在王氏诸子弟中挑中了在东厢房袒腹进食的王羲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義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2)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李密《陈情表》节选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挛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之游夏③。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上疏曰:“臣以险衅……。”

武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④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霸,用竖刁而虫沙⑤。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晋书 李密传》节选

(注)①醮(jiào):改嫁。②烝烝(zhēng zhēng):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③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他们在文学上皆很造诣。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⑤虫沙:比喻战死的将士或因战乱而死的人民。此指死亡。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本图宦达,不名节。 矜:顾惜
B.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陋:见识短浅
C.而师事谯周,周门人之游夏。 方:正直
D.孔明与言者无己,言教是以碎耳。  敌:相当、匹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猥微贱,当侍东宫   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B.州司临门,急星火   季氏将有事颛臾
C.上疏曰:“臣以险衅……”    今其智反不能及
D.齐桓得管仲霸 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小题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句中,“切”“峻”“责”都准确鲜明地刻画了当时晋武帝的心态,而“臣欲奉诏奔驰”句中的“奔驰”也用得绝妙,它形象地显示了李密希望赴京效劳的心情。
B.“日薄西山”四句,李密以比喻形象地表明了祖母大限临头,需要自己留在身边侍奉照顾,也委婉地表示了自己无法奉诏的原因。
C.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年仅几岁思母心切,不能自已,忧思成疾,可以说他从小就懂得尽孝道。面对征召,他在奏表中说“圣朝以孝治天下”其实是对晋武帝的嘲讽和不满。
D.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个名副其实的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2)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羲之,逸少。父旷,淮南太守。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起家秘书郎,累迁长史。后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尝诣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義之齐名,而義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

(《晋书•王羲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
B.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
C.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
D.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也称“表字、小字”,古人名之外的称谓。中国古代是礼法社会,男子成年后要在社会上行走,如直呼其名视为不敬,故男子在18岁成人举行冠礼之时,由父母或师长赐字。字与名一般在意义上有同义、近义、相关或相反的关系。
B.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C.累迁:表示多次调动;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降职等。
D.癸丑,指我国传统的干支纪年中的“癸丑年”,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以60为周期,周而复始,循环使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长大成人后,他很善于辩论,以性情耿直而著称,其所写隶书为古今天下第一,深受其伯父王敦、王导看重。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当时在会稽的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申述自己的志向。
C.王羲之的书法为世人所推崇,他在其学生家的矮桌上写的字被学生的父亲误刮去,那位学生懊悔了好几天,在一老太婆卖的竹扇上写字,人们都争着购买。
D.王羲之率真任性狂放,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言谈之间常认为自己的楷书和草书成就应该在钟繇、张芝之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2)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王导为扬州,辟从事。月旦当朝,未入,停车门外。周顗遇之,和方择虱,夷然不动。和尝诣导,导小极,对之疲睡。和欲叩会之,因谓同坐曰:“昔每闻族叔元公道叶赞中宗,保全江表。体小不安,令人喘息。”导觉之,谓和曰: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既而导遣八部从事之部,和为下传还,同时俱见,诸从事各言二千石官长得失,和独无言。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珠等。和奏:“旧冕十有二旒,皆用玉珠,今用杂珠等,非礼。迁尚书仆射,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顷之,母忧去职,居丧以孝闻。既练,卫将军褚裒上疏荐和,起为尚书令。和谓所亲曰:“古人或有释其忧服以祗王命,盖以才足干时,吾在常日犹不如人,况今中心荒乱,将何以补于万分,”帝又下诏,和表疏十余上,遂不起,服阕,然后视职。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脏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尚,皇太后舅,故寝其奏。时江夏公卫崇并为庶母制服三年,和乃奏曰:’礼所以轨物成教,故有国家者莫不崇正明本、江夏公卫崇本由疏属,复行重制,违冒礼度,肆其私情。若弗纠正,无以齐物。皆可下太常夺服。诏从之。永和七年,以疾笃辞位,其年,年六十四。
(节选自《晋书·顾和传》,有删改)
注①小极:困倦、小病。②叶:同“协”。③练:是练祭的简称,为古代亲丧一周年的祭礼。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
B.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
C.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
D.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孩子未举行加冠礼时的发型,把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就像头顶两只角。
B.“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因为从中原向南望,其地处在长江之外,所以称其为“江表”。
C.“夺服”指的是古代官员丧期未满,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与“夺情”的意义不同。
D.“卒”指死亡,古代对不同地位人的死说法不同,天子曰“崩”,诸侯曰“不禄”,大夫曰“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和机智有方,委婉唤醒王导。他为了弄醒说着话就打瞌睡的王导,故意对着别人一边称颂他的功绩,一边担心他的身体,惊醒了王导,获得了好评。
B.顾和尊章重典,以礼规范事物。他为人处事恪守相关的礼仪规范和典章制度,小到皇冠上装饰品的使用,大到皇亲国戚犯罪后是否应该得到宽恕。
C.顾和持守情理,尽孝不惜抗命。他知道自己的能力确实与古人无法相提并论,坚决不同意在守孝期内应荐复职;即便皇帝下诏书,他仍连续上表坚辞。
D.顾和多次进谏,不愿迎合权贵。他认为江夏公守丧的时间过长,不合礼法的规制,于是就毅然上奏,给皇帝摆事实,讲道理,规劝皇帝予以纠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
(2)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