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彻,字广达,朔方岩绿人也。彻性刚毅,有器干,伟容仪,多武艺。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亲信,寻拜殿中司马,累迁奉车都尉。武帝时,从皇太子西征吐谷浑,以功赐爵同昌县男,邑三百户。宣帝即位,从韦孝宽略定准南,每为先锋。及淮南平,即授淮州刺史,安集初附,甚得其欢心。
高祖受禅,加上开府,转云州刺史。岁余,征为左武卫将军,及晋王广之镇并州也,朝廷妙选正人有文武才干者为之僚佐,上以彻前代旧臣,数持军旅,诏彻总晋王府军事,进爵齐安郡公。时蜀王秀亦镇益州,上谓侍臣曰:“安得文同王子相,武如李广达者乎?”其见重如此。
明年,突厥沙钵略可汗犯塞,上令卫王爽为元帅,率众击之,以彻为长史。遇虏于白道,行军总管李充言于爽曰:“突厥每侵边,诸将辄以全军为计,莫能死战。由是突厥胜多败少所以每轻中国之师今者沙钵略悉国内之众屯据要险必轻我而无备精兵袭之可破也”爽从之。诸将多以为疑,唯彻奖成其计,请与同行。遂与充率精骑五千,出其不意,掩击大破之。沙钵略弃所服金甲,潜草中而遁。以功加上大将军。沙钵略因此屈膝称籓。未几,沙钵略为阿拔所侵,上疏请援。以彻为行军总管,率精骑一万赴之。阿拔闻而遁去。及军还,复领行军总管,屯平凉以备胡寇,封安道郡公。开皇十年,进位柱国。及晋王广转牧淮海,以彻为扬州总管司马,改封德广郡公。
左仆射高颎之得罪也,以彻素与颎相善,因被疏忌,不复任使。后出怨言,上闻而召之,入卧内赐宴,言及平生,因遇鸩而卒。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十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由是突厥胜多败少/所以每轻中国之师/今者沙钵略悉国内之众/屯据要险/必轻我而无备精兵/袭之/可破也/
B.由是突厥胜多败少/所以每轻中国之师/今者沙钵略悉国内/之众屯据要险/必轻我而无备精兵/袭之/可破也/
C.由是突厥胜多败少/所以每轻中国之师/今者沙钵略悉国内/之众屯据要险/必轻我而无备/精兵袭之/可破也/
D.由是突厥胜多败少/所以每轻中国之师/今者沙钵略悉国内之众/屯据要险/必轻我而无备/精兵袭之/可破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太子:皇位的法定继承人,亦称作“皇储”,皇帝其他的儿子则称“皇子”。
B.爵: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一般分为公、候、伯、子、男五等。
C.可汗:蒙古与突厥等游牧部落中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类似汉语的天子或皇帝。
D.上疏:用书面形式向君主或高官陈述意见。常见的还有“表”,如《出师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彻作战勇敢,理政有方。李彻在平定淮南时,每次都充当先锋;平定淮南后,他负责安抚刚刚归顺的人,很得他们的欢心。
B.李彻为人正直,受到赏识。朝廷选拔正直的人任晋王的僚佐,晋王因李彻是前代旧臣,曾掌管军旅之事,就让他总管晋王府的军事。
C.李彻屡立战功,加官进爵。李彻在征讨吐谷浑时,因战功被赐爵位;后来在与突厥沙钵略可汗的战斗中,因战功加升为上大将军。
D.李彻出其不意,大破突厥。李彻在与突厥的战斗中,非常赞成李充的建议,与李充率精锐部队,突然袭击,将沙钵略可汗打得落荒而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谓侍臣曰:“安得文同王子相,武如李广达者乎?”其见重如此。
(2)左仆射高颎之得罪也,以彻素与颎相善,因被疏忌,不复任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4 11:04: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卢贲,字子徵,涿郡范阳人也。贲略涉书记,颇解钟律。时高祖为大司武,贲知高祖为非常人,深自推结。及高祖初被顾托,群情未一,乃引贲置于左右。高祖将之东第,百官皆不知所去。高祖潜令贲部伍仗卫,因召公卿而谓曰:“欲求富贵者,当相随来。”往往偶语,欲有去就。贲严兵而至,众莫敢动。高祖至东宫,门者拒不内。贲谕之,不去,瞋目叱之,门者遂却。后进说曰:“周历已尽,天人之望,实归明公,愿早应天顺民也。天与不取,反受其咎。”高祖甚然之。及受禅,命贲清宫,因典宿卫。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频、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岁余,贲复爵位,检校太常卿。贵上表曰:“臣闻五帝不相沿乐,三王不相袭礼,此盖随时改制,而不失雅正者也。”上竟从之,即改七悬八,以黄钟为宫。诏贲与仪同杨庆和删定周、齐音律。后迁怀州刺史,决沁水东注,名曰利民渠,又派入温县,名曰温润渠,以溉舄卤,民赖其利。后数年,转齐州刺史。民饥,谷米踊贵,闭人粜而自粜之。坐是除名为民。后从幸洛阳,上从容谓贲曰:“我始为大司马时,卿以布腹心于我。卿若无过者,位与高颎齐。坐与凶人交构,由是废黜。何乃不思报效,以至于此!吾不忍杀卿,是屈法申私耳。”贲俯伏陈谢,诏复本官。后数日,对诏失旨,又自叙功绩,有怨言。上大怒。苏威进曰:“汉光武欲全功臣,皆以列侯奉朝请。至尊仁育,复用此道以安之。”上曰:“然。”遂废于家,是岁卒,年五十四。
(节选自《随书·卢贲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B.高颎苏威共掌朝政偾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C.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D.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子徵”中的“字”即“表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认为是不礼貌的表现。
B.“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C.“黄钟”是古代打击乐器,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多为庙堂所用。后以“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D.“俯伏”即俯首伏地,就是跪下后头趴在地上,身体向下接近地面,手前伸或者环于头前,多表示恐惧屈服或极端崇敬,是古代礼仪之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贲读书不多,但是精通音律。他在担任相关职务时,上表皇帝,修订音律,将黄钟定位宫调,后来又受皇帝诏命与人删定周齐的音律。
B.卢贲慧眼识人,助力高祖称帝。他在了解到高祖的不同寻常后,就与其深结交,在高祖辅政和最终登基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深受信任。
C.卢贲兴修水利,造福一方百姓。他虽被贬任怀州刺史,但是兴修了利民渠和温润渠,引沁河水东流,灌溉盐碱土地,百姓依靠它而受益。
D.卢贲追求名利,终遭皇帝废弃。因为追求权力利益,他多次犯错,虽然皇帝对他给以宽宥,但他自恃有功而心怀怨愤,被皇帝弃之不用。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至东宫,门者拒不内。贲谕之,不去,瞋目叱之,门者遂却。
(2)汉光武欲全功臣,皆以列侯奉朝请。至尊仁育,复用此道以安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小题1】下列对文章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B.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C.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D.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它是科举考试中用于回答命题者的问题并表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B.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C.九德:指九种美好品德,出自《尚书》,即“宽而栗(庄严),柔而立(能立事),愿而恭,乱(治理的才能)而敬,扰(和顺)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充实),强而义。”
D.百司:指王公以下百官的总称。如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文中所用的句子“又宰相者,所以临察百司,考其殿最”,其意思与本文同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反面设喻引出议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再从正面论述,这样就加重了强调的意味。
B.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怨不在大,可畏惟士: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发人深省。
C.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十思”的内容是正己安人。“十思”就是十条劝诫。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
D.本文从头至尾,多用骈文偶,或相对为文,或排比论述,辞工文畅,音律和谐,铿锵和韵,读来如觉连珠滚动,文章一飞呵成,论述步步为营,气势雄健有力,警示振聋发聩。
【小题4】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臣闻(①)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②)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③)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人君神器之重 (2)能而任之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克终者
A. 语气词,无义 B. 大概 C. 因为 D. 超过
【小题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其根本
A. 固然,确实    B. 本来 C. 坚守 D. 巩固, 使稳固
【小题4】为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填上所缺的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欲  ②思  ③求 B. ①思  ②求  ③欲
C. ①求  ②欲  ③思 D. ①求  ②思  ③欲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小题6】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 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 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 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小题7】本文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任选其一并阐述其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令狐熙,长熙,敦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结,必一时名士。博览群书,尤明《三礼》;善骑射,颇知音律。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寻授帅都督,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以母忧去职,殆不胜丧。其父戒之曰:“大孝在于安亲,义不绝嗣。何得过尔毁顿,贻吾忧也!”熙自是稍加饭粥。及武帝平齐,以留守功,增邑六百户。进位仪同,历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甚有当时之誉。
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寻除司徒左长史,进爵河南郡公。时吐谷浑①寇边,以行军长史从元帅元谐讨之,以功进位上开府,后拜沧州刺史。时山东承齐之弊,户口簿籍类不以实。熙乃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在职数年,风教大洽。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而多有奸侠,于是以熙为汴州刺史。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上闻而嘉之。其年来朝,考绩为天下之最,赐帛三百匹,颁告天下。
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刺史以下官得承制补授。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②更相谓曰:“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于是相率归附。先是,州县生梗,长吏多不得之官,寄政于总管府③。熙悉遣之,为建城邑,开设学校,华夷感敬,称为大化。

(选自《隋书·令狐熙传》,有删改)

(注)①吐谷浑:也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②渠帅:武装反抗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③总管府:朝廷设置的区域性军事管理机构。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B.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C.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D.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人的表字。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B.吏部,隋唐到明清中央行政机构之一,掌吏治,负责文职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最高长官是吏部尚书。
C.下车,动词,意为官吏初到任,在文中指令狐熙初到汴州任职。另外,古代用作殉葬的粗陋之车,也称下车。
D.华夷,文中 “华”泛指中原地区的汉族,夷,古代称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为“夷”,而文中则指除汉族外的各少数民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狐熙不随意结交朋友,所结交的都是当时的名士。他博览群书,文武兼备,又很懂音律。做官时以才能出众闻名。
B.母亲去世,令狐熙非常悲伤。父亲劝诫他大孝在于让父母安心,让家族延续后代,不能过度伤心委顿。他听从了父亲的劝告。
C.皇上对汴州因商贸富庶繁盛而不法之徒众多非常厌恶,派令狐熙前去治理。令狐熙治理效果显著。当年政绩考核天下第一。
D.岭南一带反叛的部落首领经常以武力威胁官府。令狐熙在管理此地军事时,广施恩德,使部落首领深受感动,率众归顺朝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
(2)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