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争臣(注)论 (唐)韩愈
①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晋之鄙人,熏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 
②愈应之曰: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旷官之刺兴,志不可则,而尤不终无也。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也;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阳子将为禄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盖孔子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亦不敢旷其职,必曰:‘会计当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若阳子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
(注)争臣,也叫谏官,唐代谏官有左右拾遗、左右补阙、左右谏议大夫。阳城与作者同朝为官。
【小题1】选文中作者主要针对问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评价作了旗帜鲜明的回答。
【小题2】在世人看来,阳城是个_________的人。在作者看来,阳城是个_________的人。
【小题3】分析第②段中作者援引孔子行为和言论的作用。
【小题4】下面的说法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A.如果为钱而做官又怕进谏得罪人,那就应该去守关或打更。
B.身为言官不言政,可见阳城是不顾百姓疾苦、朝政得失之人。
C.本文点名批评阳城,能明显看出韩愈“文以载道”的主张。
D.该说话却不说和不尽心进谏却不离开,没有一种可以容忍。
【小题5】在《师说》和本选段中,韩愈都表现出了敢于力排众议的一面。试联系两文分别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5 06:15: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过其他的人
B.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和他们)同列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却,竟然
【小题2】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段运用了多组对比,揭露了“师道之不传”“师道之不复”的惨痛现状。
B.语段以“古之圣人”对比“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语段以“句读之不知”拜师和“惑之不解”却不拜师对比,得出“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语段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不如“巫医乐师百工”聪明的结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讳辩

韩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注律:这里指《礼记》。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可以不避讳其中的一个字;即下文所说的“二名律”。‚不讳嫌名:谓臣子避讳君父的名讳时,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郑玄在注释《礼记》“礼不讳嫌名”时说:“嫌名,谓声音相近,若禹与雨,邱与丘也。”即下文所说的“嫌名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贺进士 举:参加……的考试
B.劝之举者为非    非:错误
C.子与贺得罪    且:将
D.之于律 质:质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与贺争名者毁  不知日
B.考之经 师不必贤弟子
C.听不察也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
D.讳亲之名 耻学于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谥号等不能直接写出或说出,必须用其他字来代替,如汉高祖名邦,改“邦”为“国”,唐太宗名世民,改“世”为“代”,改“民”为“人”。
B.当时有人反对李贺参加进士科考试,其原因便是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晋”与“进”谐音,触犯了嫌名律。
C.韩愈鼓励李贺去参加进士科考试,而被人指责,他不敢反对避讳,只能巧妙地引用经典和法律依据,找出矛盾,从而反对将避讳搞得过滥。
D.那些反对李贺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不去学习周公、孔子的品德却避讳父母的姓名。韩愈认为这些人糊涂,并且认为他们的反对没有任何依据。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士 君 子 言 语 行 事 宜 何 所 法 守 也 今 考 之 于 经 质 之 于 律 稽 之 以 国 家 之 典 贺 举 进 士 为 可 邪 为 不 可 邪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万福,魏州元城人也。自曾祖至父,皆明经,官止县令州佐。万福以祖父业儒,皆不达,不喜书,学骑射。年十七八,从军辽东,有功,为将而还,累迁至寿州刺史。州送租赋诣京师,至颍州界,为盗所夺,万福使轻兵驰入颍州界讨之。贼不意万福至,忙迫不得战,万福悉聚而诛之,尽得其所亡物,并得前后所掠人妻子、财物、牛马万计,悉还其家。为淮南节度崔圆所忌,失刺史,改鸿胪卿,以节度副使将兵千人镇寿州。万福不以为恨。许杲以平卢行军司马将卒三千人驻濠州不去,有窥淮南意。圆令万福摄濠州刺史杲闻即提卒去正当涂陈庄贼陷舒州圆又以万福为舒州刺史督淮南岸盗贼连破其党。大历三年,召赴京师。代宗谓:“闻卿名久,欲识卿,且将累卿以许杲。”万福拜谢,因前曰:“陛下以许杲召臣,如河北诸将叛,以属何人?”代宗笑曰:“且欲议许杲事,方当大用卿。”即以为和州刺史、行营防御使,督淮南岸盗贼。至州,杲惧,移军上元。杲至楚州大掠,节度使韦元甫命万福讨之。未至淮阴,杲为其将康自勤所逐。自勤拥兵继掠,循淮而东。万福倍道追而杀之,免者十二三,尽得其所虏掠金银妇女等,皆护致其家。代宗诏以本州兵千五百人防秋京西,遂带和州刺史镇咸阳。李正己反,将断江淮路,令兵守桥涡口。江淮进奉船千余只,泊涡口不敢进。德宗以万福为濠州刺史,万福驰至涡口,立马岸上,发进奉船,淄、青将士,停岸睥睨,不敢动,诸道继进,改泗州刺史。为杜亚所忌,征拜左金吾卫将军。召见,德宗惊曰:“杜亚言卿昏耄,卿乃如是健耶!”图形凌烟阁,数赐酒馔衣服,并敕度支籍口畜,给其费。至贺,阳城等于延英门外,天下益重其名。二十一年,以左散骑常侍致仕。元和元年卒,年九十,万福自始从军至卒,禄食七十,未尝病一日。

(选自韩愈《韩昌黎文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圆令万福摄濠州刺史/杲闻/即提卒去/正当涂陈庄贼/陷舒州/圆又以万福为舒州刺史/督淮南岸盗贼/连破其党
B.圆令万福摄濠州刺史/杲闻/即提卒去/正当涂陈庄/贼陷舒州/圆又以万福为舒州则史/督淮南岸/盗贼连破其党
C.圆令万福摄濠州刺史/杲闻/即提卒去/正当涂陈庄/贼陷舒州/圆又以万福为舒州刺史/督淮南岸盗贼/连破其党
D.圆令万福摄濠州刺史/杲闻/即提卒去/正当涂陈庄贼/陷舒州/圆义以万福为舒州刺史/督淮南岸/盗贼连破其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中国古代选举官员的科月,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淮阴是淮安市的口名,因古县域在淮河南岸而得名,韩信曾被封为淮阴候。
C.防秋,古代西北各游牧民族往往在秋天南侵,届时朝廷调兵防守,称“防秋”。
D.昏耄,文中特指八九十岁的年纪,古时表示老人年纪的词还有古稀、期颐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万福弃文从武,颇有才干。他因祖父和父亲仕途不顺,不愿学习诗书而改学骑射,凭军功担任将领,连续升迁,年纪轻轻就官至寿州刺史。
B.张万福胸襟宽广,恪尽职守。他虽遭受崔圆的嫉妒而失去刺史的职位,但并未心生不满;在许杲叛乱时依然听命于崔圆,率军打败了许杲。
C.张万福勇武强悍,威势摄人。江淮进奉的船只因李正己造反不能前进,张万福赶到涡口,立马江岸,命船只进发,敌军不敢有丝毫动作。
D.张万福仕宦多年,身体康健。他自从军到退休从未生过病,唐德宗惊叹于他的健康,并多次赏赐他,还下令官府供给他家里的支出费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前曰:“陛下以许杲召臣,如河北诺将叛,以属何人?”
(2)万福倍道追而杀之,免者十二三,尽得其所虏掠金银妇女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 德宗贞元十九年,张十一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时上书请求减免关中赋税,因触怒权贵而一起被贬。张被贬至郴州林武,韩愈被贬阳山。张十一在任上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踯躅:即杜鹃花。
【小题1】下列有关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歌首联描写了阳山地区秋日的风光,天高水净,江水广阔,猿猴哀啼,山坳中有隐隐几户人家,这为全诗奠定了伤感寂寥的感情基调。
B.颔联中诗人采用了“纤纤”“艳艳”两个叠词,从形态与色彩上生动描写了筼筜竹、踯躅花繁茂的姿态,也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C.张十一寄给韩愈的诗中有“鲛人远泛渔舟火,鹏鸟闲飞雾里天”的句子,韩诗颈联的语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通过“闲”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D.颈联是全诗的关键之句,诗人感觉自己无法报答皇恩,即将在这炎热的瘴气中白白葬送余生,表达了内心的极度痛苦。
E. 本诗前四句写景,描写的是诗人被贬之地的景色;后四句叙事抒情,表达的是诗人复杂的心情。整诗显得婉转蕴藉,是一首耐人回味的赠答佳作。
【小题2】本诗的情感含蓄而复杂,请结合诗歌后两联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