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昼居池上亭独吟
(唐)刘禹锡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注)①法酒:按照法定规格酿造的酒。②机:心意,心愿。③杖……铭:给几、杖作铭文(含自警或劝诫意)。汉代刘向曾做《杖铭》:“历危乘险,匪杖不行;年耆力竭,匪杖不强;有杖不任,颠跌谁怨?有士不用,害何足言?”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两句描写了午后浓荫匝地,池上亭恬静优雅的环境,借以衬托诗人独吟其间孤独闲适的情韵。
B.诗人独吟亭中,看到池边蜜蜂飞舞采蜜的忙碌景象,愈发羡慕水滨鹤优雅踱步的悠闲。
C.静看为实写,闲想是虚写,虚实结合,所看所想的内容让人仿佛感受到池边美景,也展现出诗人美好的心灵。
D.诗人饮酒是为了“调神气”,即调节精神,这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说的“暂凭杯酒长精神”是一致的。
【小题2】本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6-07 11:03: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公元815年(元和十年)旧历三月,曾因“永贞革新”遭贬谪的柳宗元、刘禹锡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一起南下至衡阳,然后分别赴任,柳宗元赠诗给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则是对柳宗元所作诗的回答。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铜像或墓道石。此指衡阳湘水西岸马援庙前石人,④苏武去国离乡,李陵赠别诗有“临河濯长缨,念别怅悠悠”两句。
【小题1】下面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诗的首联均将两人十几年来仕途起伏不定的坎坷命运集中凝炼地表现,引发读者无穷的联想和遐思。
B.柳诗颔联突出“伏波故道”的“风烟”和“翁仲遗墟”的残破,表现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C.柳诗颈联强调自己因懒散粗疏招来非议,“休将”二字表现作者对自己博取“时名”的行为感到后悔。
D.刘诗颔联紧承首联,上句借西汉清名满天下的黄霸以自嘲,下句借柳下惠的故事表达自谦之意。【小题2】两首诗都表达了被贬时的心情,试分析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区别。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夫石

刘禹锡

终目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望夫山

亭亭碧山椒,依约凝黛立。

何年荡子妇,登此望行役

君行断音信,妾恨无终极。

坚诚不磨灭,化作山上石。

烟悲复云惨,仿佛见精魄。

野花徒自好,江月为谁白?

亦知江南与江北,红楼无处无倾国。

妻身为石良不惜,君心为石那可得?

(注)①诗人于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政治上备受打击和迫害,长流远州,思念京国的心情一直很迫切,此诗即借咏望夫石寄托这种情怀。②山椒:山顶。③荡子:外出不归的男子。④行役:出门在外,这里指外出的男子。⑤红楼:泛指华丽的楼房,多指富贵女子所居。⑥良:实在。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刘诗首句,“终日”含日复一日、时间久远之意,可见“望”者一往情深;“夫”字形成句中反复辞格,意转声连,节奏舒徐,音韵悠扬。
B.刘诗第三句,“几千载”突出苦恋之执着;末句“初望”出乎意料,又尽情入妙;“只似”“初望”,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与深切。
C.陈诗起首四句,不仅写出了眼前望夫石的外形,同时又将当年望夫女子的容貌与心情灌注到石像中,从而起到了既写人又写石的作用。
D.陈诗中,望夫女子自问自答,诉说自己的丈夫外出,音信断绝,自己抱恨无极,精诚不灭,而化成石头,接着又转人写景,渲染气氛。
E.刘诗为七言绝句,全诗紧扣题目,通篇在“望”字上做文章;陈诗为古乐府诗;通过细致的外形描写与问答,深入揭示女子的苦痛心情。
【小题2】两首诗在表现望夫女子的不幸时,运用的手法及情感态度有何不同?试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