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元规,字正范,太原晋阳人也。元规八岁而孤,兄弟三人,随母依舅氏往临海郡,时年十二。郡土豪刘填者,资财巨万,以女妻之。元规母以其兄弟幼弱,欲结强援。元规泣请日:“姻不失亲,古人所重。岂得苟安异壤,辄婚非类!”母感其言而止。
元规性孝,事母甚谨,晨昏未尝离左右。梁时山阴县有暴水,流漂居宅,元规唯有一小船,仓卒引其母妹并孤侄入船,元规自执楫棹而去,留其男女三人,阁于树杪,及水退获全,时人皆称其至行。
元规少好学,从吴兴沈文阿受业,十八,通《春秋左氏》《孝经》《论语》《丧服》。梁中大通元年,诏策《春秋》,举高第,时名儒成称赏之。起家湘东王国左常侍,转员外散骑侍郎。简文之在东宫,引为宾客,每令讲论,甚见优礼。除中军宣城王府记室参军。及侯景寇乱,携家属还会稽。
后主在东宫,引为学士,亲受《礼记》《左传》《丧服》等义,赏赐优厚。迁国子祭酒。新安王伯固尝因入宫适会元规将讲,乃启请执经,时论以为荣。俄除尚书祠部郎。自梁代诸儒相传为《左氏》学者,皆以贾逵、服虔之义难驳杜预,凡一百八十条,元规引证通析,无复疑滞。每国家议吉凶大礼,常参预焉。丁母忧去职,服阕,除鄱阳王府中录事参军,俄转散骑侍郎,迁南平王府限内参军。王为江州元规随府之镇四方学徒不远千里来请道者常数十百人祯明三年入隋为秦王府东阁祭酒年七十四卒于广陵。
元规著《春秋发题辞》及《义记》十一卷,《续经典大义》十四卷,《孝经义记》两卷,《左传音》 -卷,《礼记音》两卷。
(选自《陈书·王元规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为江州/元规随府之镇/四方学徒/不远千里来请/道者常数十百人/祯明三年入隋为秦/王府东阁祭酒/年七十四/卒于广陵
B.王为江州/元规随府之镇/四方学徒/不远千里来请道者/常数十百人/祯明三年入隋/为秦王府东阁祭酒/年七十四/卒于广陵
C.王为江州元规随/府之镇四方学徒/不远千里来请道者/常数十百人/祯明三年入隋/为秦王府东阁祭酒/年七十四/卒于广陵
D.王为江州元规随/府之镇四方学徒/不远千里来请/道者常数十百人/祯明三年入隋/为秦王府东阁/祭酒年七十四/卒于广陵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年,指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也有其他含义。
B.诏策,文中指封建社会的一种取士制度,即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以录取人才。
C.历史上称一个王朝的第二代君主为后主。如三国时蜀国的刘禅、南唐的李煜等。
D.古代称守丧期满除去丧服为“服阕”。守丧,是孝顺行为,有一定的时间规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元规出身悲苦,自强白立。他八岁时失去父亲,随着母亲去投靠舅舅;他的母亲想攀附土豪,因遭他反对而作罢。
B.王元规讲究孝道,品行高尚。他侍奉母亲十分恭谨,早晚陪伴母亲;当洪水来临时,他抛下亲生子女,先救母亲、妹妹等人。
C.王元规受人称赞,被皇帝赏识。他因品行、学识被人称赞;他被后主引荐为学士,后主还给他讲授《礼记》《左传》等。
D.王元规博学多才,著述非常丰富。他通晓《春秋左氏》《孝经》《论语》《丧服》,写了《春秋发题辞》及《义记》等很多著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姻不失亲,古人所重。岂得苟安异壤,辄婚非类!
(2)简文之在东宫,引为宾客,每令讲论,甚见优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7 09:59: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已/辄酒扫而待之/
B.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酒扫而待之
C.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酒扫而待之
D.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递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酒扫而待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隶书包括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
B.兰亭是东晋书圣王羲之的园林住所,王羲之曾在兰亭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C.《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等,是继《论语》之后儒家又一重要著作。
D.骑将军是古代将军的一种名号,类似的名号还有大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右将军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为人率真,不拘小节。太尉甜鉴曾派人挑选女,王家子弟大都十分拘谨,唯独王羲之在东床上袒露肚皮吃东西,若无其事。
B.王羲之喜欢美景,爱结交名士。他厌恶官场开京城,初到新江就被优美的景色吸引,欲终老于此;会稽名士荟萃,他曾与好友在兰亭集会宴饮
C.王羲之生性爱鹅,心怀赤忱。他曾因喜爱的鹅被主人烹煮,而难过了好几天;也曾为了得到一群鹅而欣然抄写《道德经》,得到鹅后非常喜悦。
D.王羲之擅长书法,名声显赫。他的书法在当时影响力就很大,被人们普为古今第一人,在平常的言谈中,王羲之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等名家并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幼于言,人来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方,河间人也。世贫贱,以材勇得幸于河间王颙,累迁兼振武将军。方在洛既久,兵士暴掠,发哀献皇女墓。军人喧喧,无复留意,议欲西迁,尚匿其迹,欲须天子出,因劫移都。乃请帝谒庙,帝不许。方遂悉兵入殿迎帝,帝见兵至,避之于竹林中,军人引帝出,方于马上稽首曰:胡贼纵逸,宿卫单少,陛下今日幸臣垒,臣当捍御寇难,致死无二。于是军人便乱入宫门,争割流苏武帐而为马鞯。方奉帝至弘农,颙遣司马周弼报方,欲废太弟,方以为不可。帝至长安,以方为中领军、录尚书事,领京兆太守。

时豫州刺史刘乔称颍川太守刘舆迫胁范阳王虓距逆诏命,及东海王越等起兵于山东,颙乃遣方率步骑十万往讨之。方兵霸上,而刘乔为虓等所破。颙闻乔败,大惧,将罢兵,恐方不从,迟疑未决。

初,方从山东来,甚微贱,长安富人郅辅厚相供给。及贵,以辅为帐下督,甚之。颙参军毕垣,河间冠族,为方所侮,忿而说颙曰:张方久屯霸上,闻山东贼盛,盘桓不进,宜防其未萌。其亲信郅辅具知其谋矣。而缪播等先亦之,颙因使召辅,垣迎说辅曰:“张方欲反,人谓卿知之。王若问卿,何辞以对?”辅惊曰:“实不闻方反,为之若何?”垣曰:“王若问卿,但言尔尔。不然,必不免祸。”辅既入,颙问之曰:“张方反,卿知之乎? ”辅曰:“尔。”颙曰:“遣卿取之可乎? ”又曰:“尔。”颙于是使辅送书于方,因令杀之。辅既昵于方,持刀而入,守门者不疑,因火下发函,便斩方头。颙以辅为安定太守。

初,缪播等议斩方,送首与越,冀东军可罢。及闻方死,更争入关,颙颇恨之,又使人杀辅。

(节选自《晋书卷六十列传第三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遂悉兵入殿迎帝 引:带领
B.方兵霸上 屯:驻扎
C.以辅为帐下督,甚之   昵:亲近
D.而缪播等先亦之 构:虚构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稽首”是古代最隆重的一种跪拜礼,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稽首是指臣拜君,顿首指国君回礼臣下,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B.“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按例须拜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C.“檄”又称檄文,古代写在竹木简等上面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后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D.“太守”又称郡守,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官职,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方出身卑贱却很有才能。因为勇猛善战而为当时的河间王司马颙所器重,多次升任兼振武将军,后被任命为京兆太守。
B.张方做事非常有主见。他看到军士横行抢掠,就不想留在洛阳,但他没有告诉皇帝,而是趁惠帝祭拜祖庙时挟持他迁都到了长安。
C.张方受奸人挑拨诬陷而被杀。张方曾欺辱毕垣,因此被他怀恨在心,毕垣暗中撺掇郅辅在司马颙面前承认张方谋反,最终郅辅也被杀害。
D.张方交友不慎轻信于人。张方与郅辅一向亲密无间,当司马颙派郅辅去杀张方时,张方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就被郅辅杀害了。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胡贼纵逸,宿卫单少,陛下今日幸臣垒,臣当捍御寇难,致死无二。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3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

朱伺字仲文,安陆人。少为吴牙门将陶丹给使。吴平,内徙江夏。伺有武勇,而讷口,不知书,为郡将督,见乡里士大夫,揖称名而已。及为将,遂以谦恭称。

张昌之逆,太守弓钦走滠口,伺率部党攻灭之。转骑部曲督,加绥夷都尉。

其后陈敏作乱,陶侃时镇江夏,以伺能水战,晓作舟舰,乃遣作大舰,署为左甄,据江口,摧破敏前锋。敏弟恢称荆州刺史,在武昌,侃率伺及诸军进讨,破之。敏、恢既平,伺以功封亭侯,骑督。时西阳夷贼抄掠江夏,太守杨珉每请督将议距贼之计,伺独不言。珉曰:“朱将军何以不言?”伺答曰:“诸人以舌击贼,伺惟以力耳。”珉又问将军前后击贼何以每得胜邪伺曰两敌共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珉大笑。永嘉中,石勒破江夏,伺与杨珉走夏口。及陶侃来戍夏口,伺依之,加明威将军。随侃讨杜搜,有殊功。夏口之战,伺用铁面自卫,以弩的射贼大帅数人。贼于水边作阵,箭中伺胫,气色不变。诸军寻至,贼溃,死者太半。加威远将军。时王敦欲用从弟暠代侃为荆州。暠将西出,遣长史刘浚留镇扬口垒。时杜曾请讨第五猗于襄阳,伺谓暠曰:“曾是猾贼,欲诱引官军使西,然后兼道袭扬口耳。”暠性矜厉自用,遂西行。曾等果驰还。暠乃遣伺归,裁至垒,即为曾等所围。时郑攀党马俊等亦来攻垒,俊妻子先在垒内,或请皮其面以示之。伺曰:“杀其妻子,未能解围,但益其怒耳。”乃止。及贼攻陷北门,伺被伤退入船。杜曾遣说伺云:“马俊等感卿恩,妻孥得活。尽以卿家外内百口付俊,俊已尽心收视,卿可来也。”伺答曰:“贼无白首者,今吾年六十余,不能复与卿作贼。吾死,当归南,妻子付汝。”乃还甑山。时王暠与李桓、杜曾相持,累战甑山下。伺惊创而卒。因葬甑山。

(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一》,有删改)

(注)滠(shè):水名,在中国湖北省。甄:军队的两翼。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珉又问将军前后/击贼何以每得胜邪/伺曰/两敌共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珉大笑
B.珉又问/将军前后击贼/何以每得胜邪/伺曰/两敌共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珉大笑
C.珉又问将军前后/击贼何以每得胜邪/伺曰/两敌共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珉大笑
D.珉又问/将军前后击/贼何以每得胜邪/伺曰/两敌共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珉大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是对郡守的尊称,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B.永嘉,文中指西晋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C.领,担任,特指兼任。在古代表官职升降的词语中,与“领”意思相同的还有“兼”“除”“擢”等。
D.从弟,古人以共曾祖父而不共父亲,又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弟。若不共祖父则为从祖弟,若共祖父则为从父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伺不善言谈,为人谦恭。他做郡将督的时候见到乡里士大夫只是作揖报个姓名,做了将军之后便以谦恭著称。
B.朱伺作战勇武,有胆有识。他懂得用兵之道,曾率部党消灭了叛乱的张昌,后又跟随陶侃平定了陈敏陈恢之乱、讨伐杜弢,屡建功勋。
C.朱伺心地善良,坚守道义。他阻止了杀死马俊妻子儿女的行为,拒绝杜曾的劝降,表示自己绝不做盗贼,毅然返回甑山。
D.朱伺头脑清醒,善于识人。他深知王暠刚愎自用,杜曾是奸猾之贼,二人必定会交战,预先将家人送到马俊营中。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按相关要求答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②。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节)
[注]①醮:jiào,再婚。②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
【小题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后刘终,服阕   服阕:服丧期满
B.齐桓得管仲而霸 霸:称霸
C.而憎疾从事    疾:痛恨
D.华善之 善:好,对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感恋弥至,遂成疾   家叔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B.士有名,不虚然哉   二虫又何知
C.常望内转,朝廷无援 夫列子御风行,泠然善也
D.后卒家    州司临门,急星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为祖母端饭菜、端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B.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学习,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学生认为他很有才华,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
C.李密认为孔明的教诲细碎具体,和舜、禹、皋陶的话语一样,都很简洁得当。
D.李密有才能,希望到朝廷内做官,却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对此心怀怨恨。后来,皇帝下诏让他赋诗,李密在诗中流露出了不满,并因此被免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解系,字少连,济南著人也。父修,魏琅邪太守、梁州刺史,考绩为天下第一。武帝受禅,封粱邹侯。

系及二弟结、育并清身洁己,甚得声誉。时荀勖门宗强盛,朝野畏惮之。勖诸子谓系等曰:“我与卿为友,应向我公拜。”勖又曰:“我与尊先使君亲厚。”系曰:“不奉先君遗教公若与先君厚往日哀顿当垂书问亲厚之诲非所敢承。”勖父子大惭,当世壮之。后辟公府掾,历中书黄门侍郎、散骑常侍、豫州刺史,迁尚书,出为雍州刺史、扬烈将军、西戎校尉、假节。

氐羌叛,与征西将军赵王伦计之。伦信用佞人孙秀,与系争军事,更相表奏。朝廷知系守正不挠,而召伦还。系表杀秀以谢氐羌,不从。伦、秀谮之,系坐免官,以白衣还第,阖门自守。及张华、裴頠之被诛也,伦、秀以宿憾收系兄弟。梁王肜救系等,伦怒曰:“我于水中见蟹且恶之,况此人兄弟轻我邪!此而可忍,孰不可忍!”肜苦争之不得,遂害之,并戮其妻子。

后齐王冏起义时,以裴、解为冤首。伦、秀既诛,冏乃奏曰:“臣闻兴微继绝,圣主之高政;贬恶嘉善,《春秋》之美谈。是以武王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诚幽明之故有以相通也。孙秀逆乱,灭佐命之国,诛骨鲠之臣,以斫丧王室,肆其虐戾,功臣之后,多见泯灭。至如张华、裴頠,各以见惮取诛于时,系、结同以羔羊①被害,欧阳建等无罪而死,百姓怜之。陛下更日月之光照,布惟新之明命,然此等未蒙恩理。昔栾郤降在皂隶,而《春秋》传其人;幽王绝功臣之后,弃贤者子孙,而诗人以为刺。臣备忝右职,思竭股肱,献纳愚诚。若合圣意,可群官通议。”八坐议以“系等清公正直,为奸邪所疾,无罪横戮,冤痛已甚。如大司马所启,彰明枉直,显宣当否,使冤魂无愧无恨,为恩大矣。”

永宁二年,追赠光禄大夫,改葬,加吊祭焉。

(选自《晋书》卷六十,有删改)

(注释)①羔羊:语出《诗经·召南·羔羊》,称赞士大夫操行洁白、进退有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奉先君/遗教公/若与先君厚往/日哀顿/当垂书问/亲厚之诲/非所敢承
B.不奉先君遗教/公若与先君厚往/日哀顿/当垂书问亲厚/之诲/非所敢承
C.不奉先君遗教/公若与先君厚/往日哀顿/当垂书问/亲厚之诲/非所敢承
D.不奉先君/遗教公/若与先君厚/往日哀顿/当垂书问亲厚/之诲非所敢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考绩,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成绩,也称考课。考课中,成绩特别优异的被称为“最”,成绩较差的被称为“殿”。
B.《春秋》,即《春秋经》,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兼历史散文集,由孔子修订而成。
C.氐羌,我国古代少数民旅氐族与羌族的并称,氐羌两字亦可连用泛指中国古代分布在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部的民族。
D.改葬,亦称“捡骨”,指放弃原先安葬的墓地,而迁葬别处,是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的丧葬旧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系和他的两个弟弟解结、解育都修身自洁,享有声誉,清公正直,但被奸邪之人嫉恨,无罪而横遭杀害。
B.氐羌叛乱时,解系与征西将军赵王司马伦讨伐叛军,与孙秀为作战事宜发生争执,争相上表呈奏。
C.齐王司马冏起兵时,把裴頠、解系兄弟的事情作为最大的冤案,并且上书朝廷,希望为他们平反。
D.梁王司马肜想要解救解氏兄弟,但苦苦争执没有成功,不久解氏兄弟便被司马伦杀害了,并且他们的妻室子女也没能幸免于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伦、秀谮之,系坐免官,以白衣还第,阖门自守。
(2)臣备忝右职,思竭股肱,献纳愚诚。若合圣意,可群官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