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谏太宗十思疏
唐·魏征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②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③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盖在忧(_______) (2)能见可欲(_______)
【小题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能而任之  简:简化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 物:事物
C.虽之以严刑 董:督责
D.念高危,则思谦以自牧 冲:冲动
【小题3】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克终者寡   ②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B.①根不固求木之长 ②况于明哲乎
C.①岂取易守之难乎 ②臣闻求木长者
D.①而况明哲乎 ②青取之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小题5】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第一段用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D.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小题6】本文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任选其一并阐述其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2 07:06: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宇文庆,字神庆,河南洛阳人也。祖金殿,魏征南大将军,仕历五州刺史、安吉侯。父显和,夏州刺史。庆沉深,有器局,少以聪敏见知。周初,受业东观,颇涉经史。既而谓人曰:“书足记姓名而已,安能久事笔砚,为腐儒之业!”于时文州民夷相聚为乱,庆应募从征。贼据保岩谷,径路悬绝,庆束马而进,袭破之,以功授都督。卫王直之镇山南也,引为左右。庆善射,有胆气,好格猛兽,直甚壮之。稍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柱国府掾。及诛宇文护,庆有谋焉,进授骠骑大将军,加开府。

后从武帝攻河阴,先登攀堞,与贼短兵接战,良久,中石乃坠,绝而后苏。帝劳之曰:“卿之余勇,可以贾人也。”复从武帝拔晋州。其后齐师大至,庆与宇文宪轻骑而觇,卒与贼相遇,为贼所窘。宪挺身而遁,庆退据汾桥,众贼争进,庆引弓射之,所中人马必倒,贼乃稍却。及破高纬,拔高壁,克并州,下信都,禽高湝,功并居最。周武帝诏曰:“庆勋庸早著,英望华远,出内之绩,简在朕心。戎车自西,俱总行阵,东夏荡定,实有茂功。高位缛礼,宜崇荣册。”于是进位大将军,封汝南郡公,邑千六百户。

寻以行军总管击延安反胡,平之,拜延州总管。俄转宁州总管。高祖为丞相,复以行军总管南征江表。师次白帝,征还,以劳进位上大将军。高祖与庆有旧,甚见亲待,令督丞相军事,委以心腹。寻加柱国。开皇初,拜左武卫将军,进位上柱国。数年,出除凉州总管。岁余,征还,不任以职。

初,上潜龙时,尝 从 容 与 庆 言 及 天 下 事 未 几 上 言 皆 验 及 此 庆 恐 上 遗 忘 不 复 收 用 欲 见 旧 蒙 恩 顾 具 录 前 言 为 表 而 奏 之 上 省 表 大 悦自是上每加优礼。卒于家。

(选自《隋书·卷五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
B.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
C.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
D.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史”泛指我国古代典籍。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
B.“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在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C.“出”与“除”在这里的意思完全一样,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D.“潜龙”比喻圣人在下位,隐而未显,或贤才失时未遇。文中指高祖还没有登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宇文庆广涉经史,弃文从武。他认为读书用来记个姓名就行了,自己不愿意长久从事文字工作,后来便应召入伍,随军打仗。
B.宇文庆有勇有谋,很受器重。攻打文州民夷时,他束马而进,大破敌兵;在卫王宇文直处时,宇文直认为他很有勇力。
C.宇文庆勇气过人,受到武帝称赞。跟从武帝攻打河阴时,他率先登城,和敌人短兵相接,被城上石头击中坠落,昏死后又苏醒过来。
D.宇文庆屡立战功,因功升迁。他平定了延安反叛的胡人,被授予延州总管的官职,后转任宁州总管,历任丞相、上大将军等职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众贼争进,庆引弓射之,所中人马必倒,贼乃稍却。
(2)高祖与庆有旧,甚见亲待,令督丞相军事,委以心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于仲文,字次武。少聪敏,髫龀就学,耽阅不倦。九岁,尝于云阳宫见周太祖,太祖问曰:“闻儿好读书,书有何事?”仲文对曰:“资父事君,忠孝而已。”太祖甚嗟叹之。其后就博士李祥受《周易》《三礼》,略通大义。及长,倜傥有大志,当时号为名公子。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高祖为丞相,尉迟迥作乱,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迥又遣宇文胄、宇文成复攻仲文。贼势逾盛,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檀让拥众数万,仲文以赢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生获五千余人斩首七百级。檀让以余众屯城武,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飨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未几,其叔父太尉翼坐事下狱,仲文亦为吏所簿,于狱中上书。书曰:“当群凶问鼎之际,黎元乏主之辰,臣叔翼总驭燕、赵,南邻群寇,北捍旄头,内外安抚,得免罪戾。伏愿下降云雨之施,录涓滴之功,则寒灰更然,枯骨生肉,不胜区区之至。”上览表,俱释之。

(节选自《隋书·于仲文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生获五千余人/斩首七百级
B.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生获五千余人/斩首七百级
C.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生获五千余人/斩首七百级
D.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生获五千余人/斩首七百级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仲文少年聪慧,深得太祖赏识。他从小沉迷读书,认为读书能帮助父亲、侍奉君王,行忠尽孝,周太祖非常赞叹。
B.于仲文坚守大义,不与叛军为伍。他拒绝了尉迟迥的引诱,多次受到攻击,在敌人强大的攻势下死战得以脱身,到达京师。
C.于仲文精于谋略,多次获得胜利。他趁檀让懈怠,攻取武城;夺取金乡,斩杀徐善净;俘获檀让,平定黄河以南。
D.于仲文勇于自辩,获得皇帝宽宥。他主动向皇帝上书,力陈自己的叔父于翼在动乱的时局中立下了功劳,最终和叔父一起被释放。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
(2)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同类题4

   甲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乙帝宴群臣积翠池,酣乐赋诗。徵赋《西汉》,其卒章曰:“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帝曰:“徵言未尝不约我礼。”它日,从容问曰:“比政治若何?”徵见久承平,帝意有所忽,因对曰:“陛下贞观之初,导人使谏。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帝惊曰:“公何物验之?”对曰:“陛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谏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百万。或曰:‘赏太厚。’答曰:‘联即位,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人使谏也。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徒,执之四五然后赦。谓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滥罚。’此悦从谏也。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陛下曰:‘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于时,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此难受谏也。”帝悟曰:“非公,无能道此者。人苦不自觉耳!”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魏徵》)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①永保无疆之(美善)  ②凡百元首(君主帝王)  ③虽之以严刑(使之明白)  ④徵见久承平(太平)  ⑤百万(只)  ⑥之四五然后赦(争执)  ⑦宫中所也(影响感化)  ⑧陛下曰(发誓)
A.①⑥⑦
B.③⑤⑧
C.②④⑥
D.①④⑧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②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③从容问曰 ④人苦不自觉
勉强受谏 ⑥弟守法如此  ⑦必浚其泉源 ⑧必固其根本
A.①②③⑤⑦B.②④⑤⑥⑧C.①③⑤⑥⑧D.③④⑤⑥⑦
【小题3】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伐根求木茂 不约我礼用
B.根不固求木之长 此悦从谏也
C.岂其取易而守之难乎 执四五然后赦
D.而况明哲乎 此难受谏也
【小题4】对甲、乙文意的理解,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以“固木”、“浚泉”为喻,提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接着,在比喻的基础上从反面设喻,一正一反,对比鲜明地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并指出历代帝王能有好的开始却不能坚持到底的原因是“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劝说唐太宗要竭诚以待下。这给当时骄奢忘本的唐太宗当头棒喝。
C.乙文魏徵指唐太宗纳谏三阶段的表现分别是:“导人使谏”、“见谏者悦而从之”和“勉强受谏”,与此相关的人物分别是:孙伏伽、柳雄、戴胄、皇甫德参与魏徵。
D.唐太宗虽为明君,但文中也提到,他因国势承平已久而心生过怠情忽慢。魏徵言谏,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条分缕析,不仅达到进谏的目的,而且使唐太宗幡然省悟。
【小题5】翻译
(1)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2)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辛彦之,陇西狄道人也。祖世叙,魏凉州刺史。父灵辅,周滑州刺史。彦之九岁而孤,不交非类,博涉经史,与天水牛弘同志好学。后入关,遂家京兆。周太祖见而器之,引为中外府礼曹,赐以衣马珠玉。时国家草创,百度伊始,朝贵多出武人,修定仪注,唯彦之而已。寻拜中书侍郎。及周闵帝受禅,彦之与少宗伯卢辩专掌仪制。明、武时,历职典祀、太祝、乐部、御正四曹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奉使迎突厥皇后还,赉马二百匹,赐爵龙门县公,邑千户。寻进爵五原郡公,加邑千户。宣帝即位,拜少宗伯。高祖受禅,除太常少卿,改封任城郡公,进位上开府。寻转国子祭酒。岁余,拜礼部尚书,与秘书监牛弘撰《新礼》。吴兴沈重名为硕学,高祖尝令彦之与重论,重不能抗。于是避席而谢曰:“辛君所谓金城汤池,无可攻之势。”高祖大悦。后拜随州刺史。于时州牧多贡珍玩,唯彦之所贡,并供祭之物。高祖善之,顾谓朝臣曰:“人安得无学!彦之所贡,稽古之力也。”迁潞州刺史,前后俱有惠政。彦之又崇信佛道,于城内立浮图二所,并十五层。开皇十一年州人张元暴死数日乃苏云游天上见新构一堂制极崇丽元问其故人云潞州刺史辛彦之有功德造此堂以待之彦之闻而不悦。其年卒官。谥曰宣。彦之撰《坟典》一部,《六官》一部,《五经异义》一部,并行于世。
(选自《隋史·列传四十》,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开皇十一年/州人张元暴死数日/乃苏/云游天上/见新构一堂/制极崇丽/元问其故/人云潞州刺史辛彦之有功德/造此堂以待之
B.开皇十一年/州人张元暴死/数日乃苏/云游天上/见新构一堂/制极崇丽/元问其故/人云潞州刺史辛彦之有功德/造此堂以待之
C.开皇十一年/州人张元暴死数日/乃苏云游天上/见新构一堂/制极崇丽/元问/其故人云/潞州刺史辛彦之有功德/造此堂以待之
D.开皇十一年/州人张元暴死/数日乃苏/云游天上/见新构一堂/制极崇丽/元问其故人/云潞州刺史辛彦之有功德/造此堂以待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史”,指“经”与“史”。“经”主要指儒家典籍,如“四书五经”;“史”则指历史典籍,如《史记》、《汉书》。
B.“寻”,属于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在文言中,类似的还有“少顷”“须臾”“旋”“俄尔”“未几”“已而”“有间”等。
C.“祭酒”,官名。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西晋改设国子祭酒,隋唐至清朝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员。
D.“浮图”,佛教用语,在本文中指佛塔;“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出自《游褒禅山记》)中的“浮图”也为此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彦之出身官宦世家,少年时就持身严正,不结交与自己志向不同的人;又博涉经史,这为其后期著述奠定了基础。
B.辛彦之勤奋好学,精通礼制。曾与少宗伯卢辩专门掌管礼仪制度,并和秘书监牛弘共同撰写《新礼》《六官》等朝廷典籍。
C.辛彦之格调脱俗,担任随州刺史时,州郡长官大都向朝廷进献珍宝玩物,而他进贡祭礼之物,这受到了高祖的夸赞。
D.辛彦之很有政绩才干,他先后辅佐过周太祖、宣帝、高祖等多位君主,颇受器重,担任过多种职务且屡有升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国家草创,百度伊始,朝贵多出武人,修定仪注,唯彦之而已。
(2)高祖尝令彦之与重论,重不能抗。于是避席而谢曰:“辛君所谓金城汤池,无可攻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