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虓字孟威。少有节操。州召为祭酒,后历位至西夷校尉,领梓潼太守。宁康初,苻坚将杨安寇梓潼,虓固守涪城,遣步骑数千,送母妻从汉水将抵江陵,为坚将朱肜邀而获之,虓遂降于安。坚欲以为尚书郎,虓曰蒙国厚恩以至今日但老母见获失节于此母子获全秦之惠也虽公侯之贵不以为荣况郎任乎坚乃止。自是每入见坚,辄箕锯而坐,呼之为氐贼。坚不悦。属元会,威仪甚整,坚因谓虓曰:“晋家元会何如此?”虓攘袂厉声曰:“戎狄集聚,譬犹犬羊相群,何敢比天子!”及吕光征西域,坚出饯之,戎士二十万,旌旗数百里,又问虓曰:“朕众力何如?”虓曰:“戎狄已来,未之有也。”坚党以虓不逊,屡请除之。坚待之弥厚。虓乃密书与桓冲,说贼奸计。太元三年,虓潜至汉中,坚追得之。后又与坚兄子苞谋袭坚,事泄,坚引虓问其状,虓曰:“昔渐离、豫让,燕、智之微臣,犹漆身吞炭,不忘忠节。况虓世荷晋恩,岂敢忘也。生为晋臣,死为晋鬼,复何问乎!”坚曰:“今杀之,适成其名矣。”遂笞之,徙于太原。虓竟以病卒于太原。其子兴迎致其丧,冠军将军谢玄亲临哭之,因上疏曰:“臣闻旌善表功,崇义明节,所以振扬声教,垂美后世。故西夷校尉、梓潼太守周虓,执心忠烈,厉节寇庭。伏愿圣朝追其志心,表其殊节,使负霜之志不坠于地,则荣慰存亡,惠被幽显矣。”孝武帝诏曰:“虓厉志贞亮,无愧古烈。未及拔身,奄陨厥命。甄表义节,国之典也。龙骧将军、益州刺史,赙钱二十万,布百匹。”又赡赐其家。
(选自《晋书·周虓传》,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虓曰/蒙国厚恩以至/今日/但老母见获/失节于此/母子获全/秦之惠也/虽公侯之/贵不以为荣/况郎任乎/
B.虓曰/蒙国厚恩/以至今日/但老母见获/失节于此/母子获全/秦之惠也/虽公侯之贵/不以为荣/况郎任乎/
C.虓曰/蒙国厚恩以至/今日/但老母见获/失节于此/母子获全/秦之惠也/虽公侯之贵/不以为荣/况郎任乎/
D.虓曰/蒙国厚恩/以至今日/但老母见获/失节于此/母子获全/秦之惠也/虽公侯之/贵不以为荣/况郎任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尉”是中国历史上的武官官职。校,军事编制单位;尉,军官。
B.“西域”狭义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广义范围更大。
C.“赠”是指给有功劳的官吏或其父祖加封进爵。文中指给周虓封官。
D.“赙钱”指因助办丧事而赠送丧主的钱财,“赙”指拿财物帮人办丧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虓因亲投降,仍然忠心祖国。他因母亲和妻子被苻坚的部将朱肜抓获而投降,面对苻坚给予的官职,周虓断然拒绝了,彰显了他对国家的赤胆忠心。
B.周虓陪侍苻坚,苻坚炫耀国力。大会群臣时,苻坚向周虓炫耀元会的威容仪仗;苻坚在为吕光饯行时问周虓兵力如何,周虓赞叹说从未有过这样的。
C.周虓不忘国恩,懂得国家大义。他与苻苞密谋袭击苻坚,事败被审时,他以高渐离、豫让为例,表明了自己世受国恩不忘忠心臣节、不会忘恩负义的意愿。
D.周虓归葬晋国,受到朝廷嘉奖。他因病在太原去世,他的儿子周兴迎接灵柩回来发丧,冠军将军谢玄亲临痛苦;孝武帝也下诏褒扬了他,并进行了赏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坚曰:“今杀之,适成其名矣。”遂笞之,徙于太原。
(2)臣闻旌善表功,崇义明节,所以振扬声教,垂美后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2 08:48: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注]①醮:改嫁。 ②烝烝: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他们在文学上皆很造诣。 ④虫流:比喻战死的将士或因战乱而死的人民。此指死亡。⑤安公乐:刘备之子刘禅。
【小题1】画线句出自课文《_______》,本文出现的成语有___________(任填两个)。李密在祖母过世后应征太子洗马,实现了课文中所说_________的诺言(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周门人之游夏 ________ (2)后刘,服阕   ________
(3)孔明言教何   ________ (4)华之 ________
【小题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密祖母年高 问征夫前路
B.有暇讲学忘疲   他植者不然
C.齐桓得管仲霸   秦师轻无礼
D.士有名  感吾生行休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
(2)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小题5】文中李密与张华的对话,表现出李密对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的深刻认识。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陆机,字士衡,吴郡人也。机身长七尺,其声如钟。少有异才,文章冠世,伏膺儒术,非礼不动。年二十而吴灭,退居旧里,闭门勤学,积有十年。以孙氏在吴,而祖父抗士将相,有大于江表,深慨孙皓举而弃之,乃论权所以得,皓所以亡,又欲述其祖父功业,遂作《辩亡论》。

②至太康末,与弟云俱入洛,造太常张华。华素重其名,如旧相识,曰:“伐吴之役,利获二俊。”张华荐之诸公。后太傅杨骏辟为祭酒。范阳卢志于众中问机曰:“陆逊、陆抗于君近远?”机曰:“如君于卢毓、卢廷(这两人分别是卢志的祖父、父亲)。”志默然。既起,云谓机曰:“殊邦遐远,容不相悉,何至于此!”机曰:“我父祖名播四海,宁不知邪!”议者以此定二陆之优劣。

③时中国多难,顾荣、戴若思等咸劝机还吴,机负其才望,而志世难,故不从。时成都王颖推功不居,劳谦下士。机谓颖必能康隆晋室,遂委身焉。颖以机参大将军军事,表为平原内史。太安初,颖起兵讨长沙王乂,假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督北中郎将王粹、冠军牵秀等诸军二十余万人。机以三世为将,道家所忌,又羁旅入宦,顿居群士之右,而王粹、牵秀等皆有怨心,辞都督。颖不许。机乡人孙惠亦劝机让都督于粹,机曰:“人将谓吾为避贼,适所以速祸也。”遂行。

④初,宦人孟玖弟超并为颖所嬖宠。超领万人为小都督,未战,纵兵大掠。机录其主者。超将铁骑百余人,直入机麾下夺之,顾谓机曰:“貉奴能作督不!”孙拯等左右劝机杀之,机不能用。玖疑机杀之,遂谮机于颖,言其素有异志。颖大怒,使密收机,遂遇害于军中,时年四十三。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二十四》,有删改)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有大于江表(______)  (2)太常张华(______)
(3)而志世难(______)    (4)辞都督(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殊邦遐远,容不悉   卒与欢,为刎颈之交
B.遂委身     少,月出于东山之上
C.机三世为将 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D.伐吴役     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华荐之诸公。后太傅杨骏辟为祭酒。
(2)人将谓吾为避贼,适所以速祸也。
【小题4】根据第②段内容推断,“议者”认为陆机和陆云谁优谁劣?为什么?
【小题5】根据③④段内容,分析陆机的死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其中“名”主要用于他称,“字”主要用于自称。
B.太子洗马,中国古代官职名。“太子洗马”东宫属官,秦置,汉延用。掌宾赞受事,太子出行则为前导。
C.疏:奏章,古代社会臣子向皇帝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书。也可以用来指对古书的注解,古籍注释体例之一。
D.服阕,守丧期满除去孝服,丧服分为五个等级,称为五服,五服分别适用于与死者亲疏远近不等的亲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身世坎坷。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年仅几岁的他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B.李密深受重用。在蜀国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蜀国灭亡后,被晋武帝下诏任命为太子洗马。
C.李密忠孝两全。在祖母去世之后,李密再次被征召到晋朝廷任洗马的官职,实现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诺言。
D.李密渴望田园生活。他在东堂赐宴饯别时,奉诏写诗,表明了自己想要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日:“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日:“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既而语人云:“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夫缪以不贤此刘公干所以招谤君子其罪不细也。”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于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穷日。弘后欲见,辄于林泽间候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晋书·陶潜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夫缪以不贤/此刘公干所以招谤屠子其罪不细也/
B.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夫缪以不贤/此刘公干所以招谤君子/其罪不细也/
C.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夫缪以不贤/此刘公干所以招谤君子/其罪不细也/
D.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夫缪以不贤/此刘公干所以招谤/君子其罪不细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褐”原意指古时贫苦人穿的粗布衣服,是古代下层人民日常服饰中的一种,亦引申为贫苦人、仆役的劳作装,或指地位卑下的平民百姓。
B.“祭酒”原指飨宴时长者酹酒祭神的长者;后用为官名,意为首席,主管,如国子祭酒等;本文指州中的学官。
C.“三径”,西汉末年兖州刺史蒋诩归乡里,“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因以“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
D.“羲皇上人”,羲皇本名伏羲氏,后世追尊的“三皇”之一;上人,居于上位的人,指君主;此处指陶潜归隐以后感觉像君王一样自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出身名门,祖上在朝为官居要职,他少年时心怀大志,知识渊博有文采,聪颖洒脱真性情,被乡里邻居看重。
B.陶潜曾几次因为家境窘迫不得已出来做官,但最终忍受不了以尊严来换取俸禄的生活,在辞去彭泽令后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彻底归隐。
C.辞官不久被征召为著作郎,陶潜没有上任,他辞绝州郡长官的拜见,但同乡张野等人邀请他喝酒,他就算不认识主人,也欣然前往,尽兴而归。
D.陶潜不仅善写诗,也通音律。每逢好友聚会他就会拿出不加装饰的琴来,抚琴而歌,表现出高雅的人生情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于野亭。 
(2)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同类题5

   王珣,字元琳,琅邪临沂人。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温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皆难得之才也。”珣转主簿。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文武数万人,珣悉识其面。从温讨袁真,封东亭侯,转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太傅谢安既与珣绝婚,由是二族遂成仇衅。时人希安意,乃出珣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除散骑常侍,不拜。安卒后,珣迁侍中,孝武深杖之。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王国宝自媚于会稽,与珣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珣尚书令。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王恭赴谒帝陵,欲杀国宝,珣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忧不济也。”恭乃止。四年,以疾解职。岁余,卒,时年五十二。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珣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流之美,公私所寄也。时事艰难,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逼于嫌谤,才用不能尽。初,珣既与谢安有隙,在东闻安薨,便出京师,诣族弟王献之,曰:“吾欲哭谢公。”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于是直前哭之甚恸。法护,珣小字也。

(《晋书·王珣传》,有删节)

(注)黑头公:头发还是黑的,便已位列三公的人。指一个人年少时即有作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B.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C.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D.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但因为体犹未壮,故有如此称谓。
B.杖节:指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于四方,给予旄节以为凭信。
C.晏驾:晏,迟;驾,皇帝车驾;晏驾原指宫车迟出,这里隐讳地说帝王不上早朝。
D.小字:古人的“小字”,就是乳名,比较著名的如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珣年少得志,为桓温所赏识。王珣年青时与谢玄一起担任桓温的属吏,桓温对二人敬重有加,认为两人是难得的人才,将来会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B.王珣富有才学,为文颇有造诣。皇帝特别委任王珣为尚书令,王珣梦见有人把如椽大笔交予他,他以为这是有大手笔之事的预兆,后王珣之梦果应验。
C.王珣不计前隙,深切表达哀情。虽然王谢二家有前怨,但在谢安去世时,王珣表达了想去为谢安哭灵的意愿,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但王珣坚持己见。
D.王珣德能兼备,因时不能尽才。王珣精通经史,拥有众人认可的风流之美,可惜他遭逢艰难的时势,经历坎坷,迫于嫌隙诽谤,未能充分发挥才能。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出珣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除散骑常侍,不拜。
(2)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