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烈妇传(节选)
李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城。 杨氏亲为之爨1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2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注释)1、爨:烧饭。 2、蜚:通“飞”,蜚箭,即飞箭,流矢。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既又将陈州 盗:偷盗。
B.重赏以令死士,其必 济:成功。
C.侃率之以城 乘:巡视。
D.有蜚箭于侃之手     集:聚集、集中。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力不足,死,职也 若不阙秦,将取之
B.于是,召胥吏、百姓庭    吾每念,常痛骨髓
C.得吾城不足威    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D.刺史上侃功 夫晋,何厌
【小题3】下面几句话,全都表现杨氏大智大勇的一组是 (   )
①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②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③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 ④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
⑤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 ⑥杨氏至兹犹存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⑤⑥D.①②④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叛军攻城,大敌当前时,项城县令李侃和妻子杨氏当机立断,率领百姓共同抗敌,最终保全了项城。
B.当李侃不知所为时,杨氏头脑冷静,劝丈夫带头守城。
C.杨氏为发动百姓,晓之以理,许之以利,并且亲自为军士做饭,激励了大家的斗志。
D.叛军败走的原因除了项城人民的英勇抵抗外,还因为损失了主帅,军中无主,失势而逃。
【小题5】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
②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
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8 05:02: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傅歧,建威将军琰之孙。仕梁,兼尚书金部郎。母忧去职,居丧尽礼,服阕后疾废久之,复除始新令。人有因相殴而死,死家诉郡,郡录其仇人,考掠备至,终不引咎。郡乃移狱于始新,歧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法当偿死,会冬节至,歧乃放其还家。狱曹掾固争曰:“古者有此,今不可行。”歧曰:“其若负信,县令当坐。”竟如期而反。太守深相叹异,遽以状闻。歧后去县,人无老少皆出境拜送,号哭闻数十里。

至都,除廷尉正,入兼中书通事舍人,累迁安西中记室,兼舍人如故。歧美容止,博涉能占对。大同中与魏和亲,其使岁中再至,常遣歧接对焉。太清元年,累迁太仆、司农卿、舍人如故。歧在禁省十余年,参与机事,亚于朱异。

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左卫朱异曰:“边境且得静寇息人,于事为便。”议者并然之。歧独曰:“魏既新得志,何事须和?必是设间,故令贞阳侯遣使,令侯景①自疑,当以贞阳侯易景,景意不安,必图祸乱。若许通好,正是堕其计中。且彭城去岁丧师,涡阳复新败退,今使就和,益示国家之弱。和不可许。”异等固执,帝遂从之。及遣使,景果有此疑,遂举兵入寇,请诛朱异。二月,侯景于阙前通表,乞割江右四州安置部下,当解围还镇。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歧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②送之。及与景盟讫,城中文武喜跃,冀得解围。歧独言于众曰:“贼举兵为逆,岂有求和?”及景背盟,莫不叹服。寻有诏,以歧勤劳,封南丰县侯。固辞不受。宫城失守,岐带疾出围,卒于宅。

(节选自《南史·列传六十·傅琰传》)

(注)①侯景:东魏旧将,降梁,后又举兵反梁,史称“侯景之乱”。②大款:隆重盛大的礼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歧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
B.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歧\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
C.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歧∕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
D.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歧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阕”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李密《陈情表》中的“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功”就是古代丧服的名称,在文中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B.傅歧被封为南丰县侯,“县侯”是“列侯”的一种,有自己的封地。
C.“大同”“太清”都是年号,用于纪年,年号不能任意改换,一帝一年号。
D.“江右”指长江下游以西的地区,因古代地理“江”特指长江,又以西为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歧曾经仕途偃蹇。最初在梁担任官职,兼任尚书金部郎。因母亲去世辞去官职,后因疾病被闲置了很久,后被任命为始新县令。
B.傅歧才能卓异,方法独特。郡府对在斗殴中致死人命的罪犯严刑审讯,毫无结果;始新县令傅歧凭自己的能力轻而易举地让案子解决了。
C.傅歧洞察力强,目光高远。侯景请求宣城王出送,傅歧建议拒绝;订立城下之盟后,文武大臣以为都城之围就此解除欣喜不已,傅歧却看破了侯景的用心。
D.傅歧见解独特,长于辩才。魏国指使败将萧明派人回梁国,表明魏国想与梁国通好的愿望。梁国众臣一致主和,傅歧力排众议并最终说服了皇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歧曰:“其若负信,县令当坐。”竟如期而反。太守深相叹异,遽以状闻。
(2)当以贞阳侯易景,景意不安,必图祸乱。若许通好,正是堕其计中。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劢字文约,喜愠不形于色。位太子洗马,母忧去职,殆不胜丧。每一思至,必徒步之墓。或遇风雨,仆卧中路,坐地号恸,起而复前,家人不能禁。其父景特所钟爱,曰:“吾百年后,其无此子乎。”使左右节哭。服阕,除太子中舍人。景薨于郢镇,或以路远,秘其凶问,以疾渐为辞。劢乃奔波,届于江夏,不进水浆者七日。庐于墓所,亲友隔绝。会叔父昙下诏狱,劢乃率昆弟群从同诣大理,虽门生故吏,莫能识之。
除淮南太守,以善政称。迁宣城内史,郡多猛兽,常为人患,及劢在任,兽暴为息。又迁豫章内史,道不拾遗,男女异路。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至新淦县岓山村,有一老姥以盘擎鳅鱼,自送舟侧奉上之,童儿数十人入水扳舟,或歌或泣。
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至,多为刺史所侵,每年舶至不过三数。及劢至,纤豪不犯,岁十余至。俚人不宾,多为海暴,劢征讨所获生口宝物,军赏之外,悉送还台。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贡,少登天府。自劢在州,岁中数献,军国所须,相继不绝。武帝叹曰:“朝廷便是更有广州。”有诏以本号还朝,而西江俚帅陈文彻出寇高要,又诏劢重申蕃任。未几,文彻降附。劢以南江危险,宜立重镇,乃表台于高凉郡立州。敕仍以为高州,以西江督护孙固为刺史。征为太子左卫率。
劢性率俭,而器度宽裕,左右尝将羹至胸前翻之,颜色不异,徐呼更衣。聚书至三万卷,披玩不倦,尤好《东观汉记》,略皆诵忆。刘显执卷策劢,酬应如流,乃至卷次行数亦不差失。少交结,唯与河东裴子野、范阳张缵善。卒于道,赠侍中,谥曰光侯。
(选自《南史·萧劢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喜愠不形于色    形:表现
B.仆卧中路   仆:仆人
C.会叔父昙下诏狱   会:适逢
D.各赍酒肴以送劢   赍:带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在古代,为官者为父母守孝一般要解除官职,“服阕”意味着守丧完毕,可以重新任职。
B.诏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此监狱里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如明代的锦衣卫就是诏狱的一种。
C.迁,泛指官职的升降和调动。通常“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超迁”表示贬官。
D.敕,指帝王的诏书、命令。在古代,“敕”字通常与皇权联系在一起,如“敕符”指的是书有皇帝命令的凭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萧劢为子至孝。为母亲守孝时他悲伤过度几乎不能操办丧事,常到母亲墓前表达哀思;父亲去世后,他在墓旁结庐而居,断绝亲友往来。
B.萧劢为政有方。他因善于治政而被称颂,其治所豫章郡民风淳朴,路不拾遗,男女守礼;赴广州任职之时,无论老少皆至情相送。
C.萧劢为官清廉。他到广州任职后,革除此前官员的贪婪积弊,不侵扰盘剥外国商船,外国商船多次向朝廷进奉,供给国家军政所需。
D.萧劢大度博学。随从不慎将菜汤洒到他身上,他并未怪罪;他治学勤奋,刘显曾拿书问他,他对答如流,甚至卷次和行数都不出错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薨于郢镇,或以路远,秘其凶问,以疾渐为辞。
(2)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至,多为刺史所侵,每年舶至不过三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构,字孝基,北海人也。性滑稽多智,辩给过人,好读书,工吏事。仕齐,历兰陵、平原二郡太守。齐灭,周武帝以为许州司马。隋文帝受禅,累迁户部侍郎。时内史侍郎晋平东与兄子长茂争嫡,尚书省不能断,朝臣三议不决。构断而合理,上以为能,召入内殿,劳之曰:“我闻尚书郎上应列宿,观卿才识,方知古人之言信矣。嫡庶者,礼教之所重,读卿判数遍,词理惬当,意所不能及也。”赐米百石。由是知名。冯翊武乡女子焦氏既哑又聋,嫁之不售。然生一男。时年六岁,莫知其姓,于是申省。构判回:母不能言穷究理绝案《风俗通》姓有九种或氏于爵或氏所居此儿生在武乡可以武为姓寻迁雍州司马以明断见称。岁余,坐事左转盩厔令,甚有能名。上善之,复拜雍州司马。仁寿初,又为吏部侍郎,以公事免。炀帝立,召令复位。时为吏部者多以不称去职,唯构最有能名,前后典选之官,皆出其下。时人以构好剧谈,颇谓轻薄,然其内怀方雅。特为吏部尚书牛弘所重。后以老病解职,弘时典选,凡将有所擢用,辄遣人就第问其可不。河东薛道衡才高当世,每称构有清鉴,所为文笔,必先以草呈观构而后出之。构有所诋呵,道衡未尝不嗟伏。大业七年,终于家。所举荐杜如晦,房玄龄等,后皆自致公辅,论者称构有知人之鉴。

(选自《北史·高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母不能言/穷究理绝/案《风俗通》/姓有九种/或氏于爵/或氏所居/此儿生在武乡/可以武为姓/寻迁雍州司马/以明断见称
B.母不能言穷/究理绝/案《风俗通》姓有九种/或氏于爵/或氏所居/此儿生在武乡/可以武为姓/寻迁雍州司马以明断见称
C.母不能言/穷究理绝案/《风俗通》姓有九种/或氏于爵/或氏所居/此儿生在武乡/可以武为姓/寻迁雍州司马以明断见称
D.母不能言穷/究理绝案/《风俗通》姓有九种/或氏于爵/或氏所居/此儿生在武乡/可以武为姓/寻迁雍州司马/以明断见称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来也有把皇帝即位称为受禅。
B.列宿:指二十八宿,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可见的星分二十八组,叫二十八宿。
C.左转:即左迁、升官,提职之意。汉代贵左贱右,故将升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
D.公辅:古代三公、四辅,均为天子的辅佐大臣。文中是用来借指宰相一类的大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构断案有智慧。在任户部侍郎时,晋平东与晋长茂争夺嫡位,尚书省不能决定,事件复杂棘手,但他决断很妥当。
B.高构有治政才能。他能言善辩,精于官府事务,在很多职位中,以能干而出名,治政有成效,得到了人们的称赞。
C.高构有知人之明。杜如晦、房玄龄、薛道衡等都是因高构的举荐才担任官职或提升官职,之后他们的才干显耀于世。
D.高构受皇上器重。他侍奉几代帝王,担任过许多职位,其行为事迹得到了某些皇上的赞美,也得到了许多的赏赐。
【小题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人以构好剧谈,颇谓轻薄,然其内怀方雅。
(2)弘时典选,凡将有所擢用,辄遣人就第问其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