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逵字景伯,扶风平陵人也。九世祖谊,文帝时为梁王太傅。曾祖父光,为常山太守。父徽,从刘歆受《左氏春秋》。逵悉传父业,弱冠能诵《左氏传》及《五经》本文,以《大夏侯尚书》教授,虽为古学,兼通五家《谷梁》之说。自为儿童,常在太学,不通人间事。性恺悌,多智思,俶傥有大节。
时有神雀集宫殿官府冠羽有五采色帝异之以问临邑侯刘复复不能对荐逵博物多识帝乃召见逵问之对曰:“昔武王终父之业,鸑鷟在岐,宣帝威怀戎狄,神雀仍集,此胡降之征也。”帝敕兰台给笔札,使作《神雀颂》,拜为郎,与班固并校秘书,应对左右。
肃宗立,降意儒术,特好《古文尚书》、《左氏传》。建初元年,诏逵入讲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帝善逵说,使发出《左氏传》大义长于二传者。逵于是具条奏之。书奏,帝嘉之,赐布五百匹,衣一袭。
逵母常有疾,帝欲加赐,以校书例多,特以钱二十万,使颍阳侯马防与之。谓防曰:“贾逵母病,此子无人事于外,屡空则从孤竹之子于首阳山矣。
逵数为帝言《古文尚书》与经传《尔雅》诂训相应,诏令撰《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古文》同异。逵集为三卷,帝善之。复令撰《齐》、《鲁》、《韩诗》与《毛诗》异同。迁逵为卫士令。八年,乃诏诸儒各选高才生,受《左氏》、《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由是四经遂行于世。
和帝即位,永元三年,以逵为左中郎将。八年,复为侍中,领骑都尉。内备帷幄,兼领秘书近署,甚见信用。
逵所著经传义诂及论难百余万言,又作诗、颂、诔、书、连珠、酒令凡九篇,学者宗之,后世称为通儒。然不修小节,当世以此颇讥焉,故不至大官。永元十三年卒,时年七十二。朝廷愍惜,除两子为太子舍人。
----选自《后汉书•贾逵传》有删改
【注】①鸑鷟:凤的别名,鸣于岐山。②二传:《公羊传》、《谷梁传》,它们和《左氏传》合称为“春秋三传”。③孤竹之子:指伯夷、叔齐二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有神雀集宫殿/官府冠羽/有五采色/帝异之/以问临邑侯刘复/复不能对荐/逵博物多识/帝乃召见逵/问之/
B.时有神雀集宫殿官府/冠羽有五采色/帝异之/以问临邑侯刘复/复不能对/荐逵博物多识/帝乃召见逵/问之/
C.时有神雀集宫殿官府/冠羽有五采色/帝异之/以问临邑侯刘复/复不能对荐/逵博物多识/帝乃召见/逵问之/
D.时有神雀集宫殿官府/冠羽有五采色/帝异之/以问临邑侯刘复/复不能对/荐逵博物多识/帝乃召见/逵问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在古代是指男子20岁。这时行冠礼,以示成年,“弱”即“戴”的意思。
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始建于汉代。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C.永元在文中是指东汉皇帝汉和帝的年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
D.经传在文中是指对经书注释的文字,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经传”不同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逵出身名门。他的九世祖贾谊,文帝时任梁王太傅。曾祖父贾光曾任常山太守。父亲贾徽,跟从刘歆学习《左氏春秋》。
B.贾逵继承父业,在儒学方面颇有造诣,他受命比较过《春秋》三传在义理上的优劣,,比较过《齐》、《鲁》、《韩诗》与《毛诗》的异同。
C.儒学在当时的兴盛,与当朝皇帝对经学的喜爱和推崇有关,如肃宗诏令贾逵到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讲解儒家学术,并充分肯定。
D.贾逵博学,著述颇丰,涉及的文章体式多种多样,学者都非常推崇他,后世学者称他为通儒,但他因不通晓人情世故而被人讥笑。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善逵说,使发出《左氏传》大义长于二传者。逵于是具条奏之。
(2)贾逵母病,此子无人事于外,屡空则从孤竹之子于首阳山矣。
【小题5】课内翻译。
(1)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3) “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2 08:52: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县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府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弹奏调、阜,并及司吏校尉。 。宪弟夏阳侯瑰欲往见恢,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正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严令诸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縗絰①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①丧服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恢不污于法   皦:(保持)清白
B.上以义自   割:断绝和国舅们的关系
C.瑰欲往见恢,恢不与通   谢:道歉
D.恢门生何融等上书恢忠节   陈:陈述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乐恢“正直性格”的一组是( )
①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
②(恢)闭户精诵,不交人物
③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
④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⑤恢劾奏调、阜,并及司吏校尉
⑥ 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
A.①③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⑤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恢的父亲因得罪县令而被拘谨将杀,十一岁的乐恢昼夜痛哭,县令听到后很同情他,就放出了他的父亲。
B.在本郡做官时,太守因犯法被杀,朋友中没有谁敢前往奔丧,只有乐恢为他服丧,此事说明乐恢胆大心细,很重情义。
C.郡太守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因为乐恢和他是同郡人,所以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这表现了他耿直的一面。
D.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结果劝谏不成,自己反遭迫害。
【小题4】(小题4)
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⑵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显宗孝明皇帝讳庄,光武第四子也。母阴皇后。十岁能通《春秋》,光武奇之。中元二年即皇帝位,年三十。十二月甲寅,诏曰:“方春时节,人以耕桑。其敕有司务顺时气,使无烦扰。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荐如不当,罪举者。权门请托,百姓愁怨,情无告诉,有司明奏罪名。”又设太学南宮,聘明师授业。令皇子、诸侯王及大臣子弟功臣子弟读经。帝重孝经,倡孝治天下,亲制祭天地宗祖仪制。帝数诏减免赋税徭役轻刑罚劝农桑治病虫以公田赐贫民西汉末年始河久失修为患益甚兖豫百姓怨叹。明帝乃令将作监王吴督兵卒数十万修汴渠,自荥阳至于千乘海口,十里立ー水门,无复溃漏之患。十二年夏四月,汴渠成。行幸荥阳,巡行河渠。冬十月壬辰晦,日有食之。敕有司详刑理冤,招抚流民无衣食居所者,依故事置之。民安其业,户口滋殖。十六年春二月,遣太仆祭彤出高阙,奉车督尉窦固出酒泉,驸马督尉耿秉出居延,骑督尉来苗出平城,伐北匈奴。窦固破呼衍王于天山, 留兵屯伊吾庐城。耿秉、来苗、祭彤并无功而返。十七年秋八月丙寅,令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及张掖属国,系囚刖刑以下可任兵者,皆一切勿治其罪,诣军营。冬十ー月,遣奉车都尉窦固、驸马都尉耿秉、骑都尉刘张出敦煌昆仑塞,击破白山虏于蒲类海上,遂入车师。初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十八年秋八月壬子,帝崩于东宫前殿,年四十八。遗诏无起寝庙,前作寿陵,制令流水而已。唯四时设奠,置吏卒数人供给洒扫可也。
(选自《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数诏减免赋税徭役/轻刑罚/劝农桑/治病虫/以公田赐贫民/西汉末年始/河久失修/为患益甚/兖/豫百姓怨叹/
B.帝数诏/减免赋税/徭役轻刑/罚劝农桑/治病虫/以公田赐贫民/西汉末年/始河久失修/为患益甚/兖/豫百姓怨叹/
C.帝数诏减免赋税/徭役轻刑/罚劝农桑/治病虫/以公田赐贫民/西汉末年始/河久失修为/患益甚/兖/豫百姓怨叹/
D.帝数诏减免赋税徭役/轻刑罚/劝农桑治/病虫以公田/赐贫民/西汉末年始/河久失修为患/益甚/兖/豫百姓怨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就是《春秋经》,孔子修订的儒家“六经”之一。其文章多含褒贬。
B.甲寅,为干支之一。天干地支依次相配形成了古代纪年历法,主要用于纪日。
C.太学,古代兴文教、宣教化、选拔官员的国立大学。孔门七十二贤人即出于此。
D.将作监,有少府、大匠等称。掌管宫室建筑、器皿、刺绣以及各种器用打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明帝治国有方。他即位后,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并且审理案件,整顿吏治,惩处不法官员,严格考察和黜陟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国家人口增长。
B.孝明帝注重文教。他提倡儒学,亲自制定了祭祀天地和祖先的仪式与制度。在南宫设太学,聘任经师传道授业。督促子弟读经,并倡导“以孝治天下”。
C.孝明帝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胁。永平十六年,命祭彤、窦固等征伐北匈奴。次年,又派兵出塞,在蒲类海击败白山虏,开始设置西域都护和守边将领。
D.孝明帝关心百姓军民疾苦。在春耕时节下诏官员,勿扰百姓农时;战事来临时,对那些罪责较轻的囚犯也给予恩赐,宽免他们的罪责,并送入军营保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荐如不当,罪举者。
(2)敕有司详刑理冤,招抚流民无衣食居所者,依故事置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郭太,字林宗,大原介休人也。家世贫贱。早孤.母欲使给事县廷。林宗曰:“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乎?”遂辞。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坟籍。善谈论,美音制。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唯与李膺同舟共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司徒黄琼辟,太常赵典举有道。或劝林'宗仕进者,对曰:“吾夜观乾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遂并不应。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身长八尺,容貌魁体.褒衣博带,周游郡国。尝于陈梁闲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其见慕皆 如此。或问汝南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 ”滂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
后遭母忧,有至孝称。林宗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核论,故宦官擅政而不能伤也。及党事起‘知名之士多被其害,唯林宗及汝南袁闳得免焉。遂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
其奖拔士人,皆如所鉴。左原者‘陈留人也,为郡学生,犯法见斥。林宗尝遇诸路,为 设酒肴以慰之。谓曰:“昔颜涿聚梁甫之巨盗‘段干木晋国之大驵.卓为齐之忠臣,魏之名贤。蘧瑗、颜回尚不能无过,况其余乎?慎勿恚恨.责躬而已。”原纳其言而去。或有讥林宗不绝恶人者。对曰:“人而不仁,疾之以甚也。”原后忽更怀忿,结客欲报诸生。基旦林宗在学.原愧负前言.因遂罢去。后事露,众人咸谢服焉。
建宁元年,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阉人所害,林宗哭之于野,恸。既而叹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瞻乌爰止,不知于谁之屋’耳。”
明年春,卒于家,时年四十二。四方之士千余人.皆来会葬。同志者乃共刻石立碑,蔡邕为其文,既而谓涿郡卢植曰:“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
(《后汉书,郭太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宗唯与李膺同舟共济 济:过河
B.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 训:批评
C.为郡学生,犯法免斥   斥:驱逐
D.慎勿恚恨,责躬而色   恚:怨愤
【小题2】下列对义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坟籍”即古代经典,古有“三坟五典”之说,“三坟”即指伏羲、神农、黄帝的书,“五 典”则指少昊、颛顼、高辛、唐、虞的书.相传为我国最早的古籍。
B.“遭忧”指遇到父母亲死去的情况,又称“丁忧”,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不能招丁忧的人为官,已经为官的人也要丁忧去职,回家守丧。
C.征辟”是汉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由地方官吏或王公大臣推荐,再由朝廷选用,授以官职。《后汉书,张衡传》中说“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就反映了这一制度。
D.“建宁元年”是西汉时期的一种年号纪年。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第一年即称为元年,如《游褒禅山记》中的“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林宗的父亲死得早,母亲想要他去县里做事。但林宗认为那是一个低贱的工作,就推辞了,而是去成皋学了三年,博学有才。
B.郭林宗形象上佳,淡薄名利。他一举一动都有人效仿,喜欢游历,不愿做官,无论天子还是诸侯,他都不愿意去接近。
C.郭林宗喜欢帮助人,曾有陈留人左原犯过错误,林宗不顾众人的嘲笑,为他摆下酒席,并以蘧瑗曾为大盗、颜回也有过错来安慰他。
D.郭林宗死后,有一千多人前往会葬,并为他立下石碑,著名文学家蔡邕为他撰写了碑文,并认为,碑文与郭林宗是很相称的。
【小题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林宗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核论,故宦官擅政而不能伤也。
(2)其日林宗在学,原愧负前言,因遂罢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稚等曰:“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见处士豫章徐稚、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著于人听。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桓帝乃以安车玄䌲,备礼征之,并不至。帝因问蕃曰:“徐稚、袁闳、韦著谁为先后?”蕃对曰:“闳生出公族,闻道渐训。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前而去。众怪,不知其故。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德以堪之。”灵帝初,欲蒲轮聘稚,会卒,时年七十二。
子胤字季登,笃行孝悌,亦隐居不仕。太守华歆礼请相见,固病不诣。汉末寇贼从横,皆敬胤礼行,转相约敕,不犯其闾。建安中卒。

    (节选自《后汉书•徐稚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
B.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
C.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
D.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孺子是徐稚的字。古人的名和字在意思上是相关的,“稚”和“孺子”皆指幼小。
B.陈蕃非常欣赏徐稚,在郡衙特地为他“设一榻”,这就是后来“下榻”一词的由来。
C.文中的“三辅”指京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达,所以韦著懂“礼义之俗”。
D.文中的“庐”指的是郭家房舍,与陶渊明诗中“结庐在人境”的“庐”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稚品德高尚,不羡富贵。他虽然家里贫困,自耕田地,自食其力,但为人恭敬节俭,讲义气,多谦让,所以邻居们都很佩服他。他常常回避官府,不与之打交道。
B.徐稚等人不赴桓帝的征召。陈蕃、胡广等上书举荐多位“处士”,认为这些人德才兼备,可以辅政治国。于是桓帝以很高的礼遇征召他们,结果没有一个人应召而至。
C.徐稚对待朋友真诚而友善。他与郭林宗彼此深知,让茅容传话,用“大树”喻国家,用“一绳”比喻郭林宗,劝他不要为国事过度忧虑,以致遑遑不安,不得清静。
D.引用《诗经》加强表意效果。文中共引用《诗经》两次,第一次是陈蕃等人引用,对国之贤才表示期盼、欣喜和自豪;第二次是郭林宗引用,对徐稚的行为表示理解和感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
②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

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祖况,成帝时为越骑校尉。父稚,哀帝时为广平太守。彪性沈重好古。年二十余,更始败,三辅大乱。时隗嚣拥众天水,彪乃避难从之。嚣问彪曰:“往者周亡,战国并争,天下分裂,数世然后定。意者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将承运迭兴,在于一人也?愿生试论之。”对曰:“周之废兴与汉殊异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势数然也。汉承秦制,改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至于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短祚,国嗣三绝,故王氏擅朝,因窃号位。危自上起,伤不及下,是以即真之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十余年间,中外搔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同辞。方今雄桀带州域者,皆无七国世业之资,而百姓讴吟,思仰汉德,已可知矣。”嚣曰:“生言周、汉之势可也;至于但见愚人习识刘氏姓号之故,而谓汉家复兴,疏矣。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羁之,时人复知汉乎?”

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艰,乃著《王命论》,欲以感之,而嚣终不寤,遂避地河西。河西大将军窦融以为从事,深敬待之,接以师友之道。彪乃为融画策事汉,总西河以拒隗嚣。及融还京师,光武问曰:“所上章奏,谁与参之?”融对曰:“皆从事班彪所为。”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举司隶茂才,拜徐令,以病免。后数应三公之命,辄去。

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彪复司徒玉况府。时,东宫初建,诸王国并开,而官属未备,师保多阙。彪上书奏,帝纳之。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吏民爱之。建武三十年,年五十二,卒官。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

论曰: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何其守道恬淡之笃也。

(选自《后汉书·班彪列传》,有删节)

注释①更始:此处代指汉更始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之废兴/与汉殊异/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势数然也
B.周之废兴/与汉殊异/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势/数然也
C.周之废兴/与汉殊异/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势数然也
D.周之废兴/与汉殊异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势/数然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在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B.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成型于秦汉时期。
C.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统治权。《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秦国丢失了一只鹿,天下人共逐之。
D.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拨官吏的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彪沉静庄重。更始帝败,三辅大乱。年仅二十余岁的班彪面对战争时局,冷静对比分析了秦汉兴废之不同。
B.班彪善议时政。他认为,天下百姓念想汉朝的恩德,打着刘氏的旗号,政权一统是大势所趋。
C.班彪心系汉室。他痛恨隗嚣的狂言,感叹时局艰难,写了一篇《王命论》用以感动隗嚣,可隗嚣始终不觉悟,并因此避走河西。
D.班彪志行高洁。他置身于危难动乱之中,行为不逾越道义,言语不背离正轨,守志不背弃他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举司隶茂才,拜徐令,以病免。
(2)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