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
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他所欲。”王无复言。
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
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注)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  距:通“拒”,抵御,抵抗
B.更始乃征憙     征:征伐,讨伐
C.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    下车:代指官吏就职
D.及薨,车驾往临吊 薨:诸侯王死亡称“薨”,此处指赵憙去世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为暂时放过仇家。
B.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
⑵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他所欲。”王无复言。
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小题4】赵憙具有仁者之心,体现在哪些地方?请分点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8 09:26: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人也。父况,字侠游,以明经为郎。拿少学诗礼,明锐有权谋。常见郡试骑士,建旗鼓,肄驰射,由是好将帅之事。及王莽败,况自以莽之所置,怀不自安。弇闻光武在卢奴,乃驰北上谒,光武留署门下吏。弇因说护军朱祐,求归发兵,以定邯郸。光武笑曰:“小儿曹乃有大意哉!”因数召见加恩慰。拿因从光武北至薊。闻邯郸兵方到,光武将欲南归,召官属计议。弇日:“今兵从南来,不可南行。渔阳太守彭宠,公之邑人;上谷太守,即弇父也。发此两郡,控弦万骑,邯郸不足虑也。”光武官属腹心皆不肯,日:“死尚南首,奈何北行入囊中?”光武指拿日:“是我北道主人也。”会蓟中乱,光武遂南驰,官属各分散。光武即位,拜弇为建威大将军。建武二年,更封好畤侯,食好、美阳二县。弇从幸舂陵,因见,自请北收上谷兵未发者,定彭宠于渔阳。取张丰于涿郡,还收富平、获索,东攻张步,以平齐地。帝壮其意,乃许之。四年,诏弇进攻渔阳。弇以父据上谷,本与彭宠同功,又兄弟无在京师者,自疑,不敢独进,上书求诣洛阳。诏报日:“将军出身,举宗为国,所向陷敌,功效尤著,何嫌何疑,而欲求征?且与王常共屯涿郡,勉思方略。”况闻弇求征,亦不自安,遣舒弟国入侍。帝善之,进封况为隅糜侯。五年,天子嘉况功,使光禄大夫持节迎况,赐甲第,奉朝请。因诏拿进讨张步。弇悉收集降卒结部曲置将吏率骑都尉刘歆太山太守陈俊引兵而东从朝阳桥济河以度 张步闻之,乃使其大将军费邑军历下,又分兵屯视阿,别于太山钟城列营数十以待弇。弇度河先击祝阿,自旦攻城,日未中而拔之,故开围一角,令其众得奔归钟城。钟城人闻祝阿已溃,大恐惧,遂空壁亡去。十二年,况疾病,乘舆数自临幸。弇兄弟六人皆垂青紫,省侍医药,当代以为荣。十三年,增弇户邑,上大将军印绶。永平元年卒,年五十六,为愍侯。

(节选自《后汉书·耿弇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弇悉收集降卒/结部曲/置将吏/率骑都尉刘歆/太山太守/陈俊引兵而东/从朝阳桥济河以度/
B.弇悉收集降卒结/部曲/置将吏/率骑都尉刘歆/太山太守陈俊引兵而东/从朝阳桥济河以度/
C.弇悉收集降卒/结部曲/置将吏/率骑都尉刘歆/太山太守陈俊引兵而东/从朝阳桥济河以度/
D.弇悉收集降卒结/部曲/置将吏/率骑都尉刘歆太山太守/陈俊引兵而东/从朝阳桥济河以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礼,即《诗经》《礼记》,加上《尚书》《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B.尉,官名,古代掌管军事的官吏叫“军尉”,管刑狱的叫“廷尉”,皆省称“尉”
C.户邑,即户口与县邑,汉代开始设置,也指封建君主分封给诸侯或大臣的土地。
D.谥,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的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褒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耿弇爱好学习,学以致用。他因为小时候经常观看郡尉检阅骑士、演练跑马射箭等,喜欢上了调兵遣将的事情,长大后带兵打仗,所向披靡。
B.耿弇忠心耿耿,深受信任。他投奔光武帝后数次被召见并加以慰劳,后被授予建威大将军,封为好畤侯;生重病时,光武帝几次亲自探视。
C.耿弇有胆有谋,作战勇猛。邯郸兵来时,他认为可以北上,攻下邯郸;攻打祝阿时,耿弇故意撒开一角的围兵,让张步部众得以奔归钟城。
D.耿弇家风淳朴,以孝闻名。耿弇父亲生病时,他们兄弟六人都穿青紫色的官服,问候父亲并以医药伺候,很受当时人的敬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弇从幸舂陵,因见,自请北收上谷兵未发者,定彭宠于渔阳。
(2)将军出身,举宗为国,所向陷敌,功效尤著,何嫌何疑,而欲求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丁鸿字孝公,颍川定陵人也。父公林,字幼春,封定陵新安乡侯,食邑五千户,后徙封陵阳侯。鸿年十三,从桓荣受《欧阳尚书》,三年而明章句,善论难,为都讲,遂笃志精锐,布衣荷担,不远千里。初,林从世祖征伐,鸿独与弟盛居,怜盛幼小而共寒苦。及林卒,鸿当袭封注,上书让国于盛,不报。既葬,乃挂縗绖于冢庐而逃去,留书与盛曰:“鸿贪经书,不顾恩义,弱而随师,生不供养,死不饭唅,皇天先祖,并不祐助,身被大病,不任茅土。前上疾状,愿辞爵仲公,章寝不报,迫且当袭封。谨自放弃,逐求良医。如遂不瘳,永归沟壑。”鸿初与九江人鲍骏同事桓荣,甚相友善,及鸿亡封,与骏遇于东海,阳狂不识骏。骏乃止而让之曰:“昔伯夷、吴札乱世权行,故得申其志耳。《春秋》之义,不以家事废王事。今予以兄弟私恩而绝父不灭之基,可谓智乎?”鸿感悟,垂涕叹息,乃还就国,开门教授。鲍骏亦上书言鸿经学至行,显宗甚贤之。永平十年诏征,鸿至即召见,赐御衣及绶,禀食公车,与博士同礼。顷之,拜侍中。

十三年,兼射声校尉,建初四年,徙封鲁阳乡侯。肃宗诏鸿与广平王羡及诸儒,论定《五经》同异于北宫白虎观。鸿以才高,论难最明,诸儒称之,帝数嗟美焉。时人叹曰:“殿中无双丁孝公。”数受赏赐,擢徙校书,遂代成封为少府。门下由是益盛,远方至者数千人。和帝即位,迁太常。永元四年,代袁安为司徒,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于是收窦宪大将军印绶,宪及诸弟皆自杀,六年,鸿薨,赐赠有加常礼。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袭封,子孙承继前辈受封的爵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B.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C.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D.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縗绖”,在古代縗和绖就是丧带和丧服,“縗”“绖”合在一起说就指整套丧服,后也渐渐引申为服丧。
B.“茅土”,古分封王侯时,用五色土筑坛,按封地所在方向取一土,包以白茅而授之,后以此指王侯的封爵。
C.“就国”,在古代当一个人受到君主的分封册封而获得领土领地后,这个人前往该地进行管理统治。
D.“薨”,诸侯或后妃死曰“薨”,天子死曰“崩”,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死曰“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鸿聪慧刻苦,求学精益求精。丁鸿从师学习,三年便明白了章句,善于辩论诘难;担任都讲以后,还继续深造,不远千里求学,精神可贵。
B.丁鸿对弟善慈,托病辞爵让国。在父亲死后,丁鸿假托求医,放弃世袭封爵,辞让爵国给丁盛,友人鲍骏盛赞其有伯夷、吴札的让国之风。
C.丁鸿才学过人,广受赞誉推崇。在研究经学方面,与之论难的诸儒叹服他,丁鸿深得鲍骏、显宗、肃宗等人赞赏;教授学徒,影响较深远。
D.丁鸿渐居要职,深得皇帝信任。显宗召见丁鸿,礼遇拜官;肃宗赏赐丁鸿并提拔他为少府;和帝更是任用丁鸿为太常、司徒、太尉等要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鸿初与九江人鲍骏同事桓荣,甚相友善,及鸿亡封,与骏遇于东海,阳狂不识骏。
(2)鸿以才高,论难最明,诸儒称之,帝数嗟美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雨,谷稼以登。
②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大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址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耻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③以病自上,被征当还,吏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④桓帝时,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曰:“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绝群。前更守宰,移风改政,去珠复还,饥民蒙活。且南海多珍,财产易积,掌握之内,价盈兼金,而尝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采,不扬华藻。臣不敢苟私乡曲,窃感禽息,亡身进贤。”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孟尝传》) 
【注】①澍雨:及时降雨。②禽息:春秋时秦国大夫,因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未被接受,自杀而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鸠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B.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鸠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C.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鸠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D.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祷请,向神灵祈求。古人遇到自然灾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向神灵祈求,寻求帮助。
B.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生员的通称。
C.征,是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有两种,皇帝征召称“徵”,官府征召称“辟”。
D.尚书,官职名称。东汉时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尝品性正直。上虞寡妇婆母寿终后,受小姑诬告冤屈而死,以致郡中大旱。孟尝代为洗白冤情,最终“天应澍雨”,五谷丰登。
B.孟尝很有才能。他就任合浦太守,前任宰守贪鄙因而“珠渐迁徙”,孟尝“革易前敝”,“移风改政”,以致“去珠复还,饥民蒙活”。
C.孟尝因他的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在他将要离任时,当地吏民牵挽着他的车子请求他留下,他只能登上乡民船趁着夜晚偷偷离去。
D.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 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最终老死于家中。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址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2)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2)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郃字孟节,汉中南郑人也。父颉,以儒学称,官至博士。郃袭父业,游太学,通五经。善《》《》风星,外质朴,人莫之识。县召署幕门候吏。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使者二人当到益部,投郃候舍。时夏夕露坐,郃因仰观,问曰:“二君发京师时,宁知朝廷遣二使邪?”二人默然,惊相视曰:“不闻也。”问何以知之。郃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后三年,其使者一人拜汉中太守,郃犹为吏,太守奇其隐德,召署户曹史。时大将军窦宪纳妻,天下郡国皆有礼庆,郡亦遣使。郃进谏曰: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太守遣之,郃不能止,请求自行,许之。郃遂所在留迟,以观其变。行至扶风,而宪就国自杀,支党悉伏其诛,凡交通宪者,皆为免官,唯汉中太守不豫焉。郃岁中举孝廉,五迁尚书令,又拜太常。元初四年,代袁敞为司空,数陈得失,有忠臣节。在位四年,请托事免。安帝崩,北乡侯立,复为司徒。及北乡侯病,郃阴与少府河南陶范﹑步兵校尉赵直谋立顺帝,孙程等事先成,故郃功不显。明年,坐吏民疾病,仍有灾异,赐策免。将作大匠翟酺上郃“潜图大计,以安社稷”,于是录阴谋之功,封郃涉都侯,辞让不受。年八十余,卒于家。门人上党冯冑独制服,心丧三年,时人异之。

(节选自《后汉书·卷八十二上·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上》)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服单行    微:小,细小
B.太守遣之    固:坚决
C.请托事免    坐:因……获罪
D.孙程等事先成 会:恰巧,恰逢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B.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C.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D.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是古代官职,官属祭酒,主管教育。掌教育弟子,国有疑问,掌承问对。
B.“五经”是《诗》《书》《易》《乐》《春秋》,是我国古代儒家主要经典。
C.《河》《洛》是《周易》中的“河图”“洛书”,是华夏阴阳五行术数之源。
D.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指“孝顺亲长,廉能正直”。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郃通晓“五经”,擅长占卜之术。和帝即位后,派遣两名使者微服到访益州,察考民风。李郃夜观星象,便得知朝廷已派来了使者。
B.李郃审时度势,机智应变。李郃劝太守远离专权骄横的窦宪,建议未被采纳又自请同行送贺礼,
故意延误行程,使太守免遭免官之难。
C.李郃吏能卓著,有忠义气节。元初四年,李郃代替袁敞做司空,多次陈述政事得失,因其忠臣气节,被奸佞之臣诬陷而被罢免了官职。
D.李郃行事功成不居,淡泊名利。李郃暗中筹谋拥立顺帝,因孙程等人事先成功而功名不显,后经翟酺上书被封为涉都侯,他辞让不受。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
(2)凡交通宪者,皆为免官,唯汉中太守不豫焉。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父守,身长九尺,为人严毅。初事刘歆,为王莽宗卿师。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有能名。莽末,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
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阳骚动,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乃共计议。会光武避吏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时守在长安,通因复备言其计。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乃使光武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遣从兄子季之长安,以事报守。
季于道病死,守密知之,欲亡归。会事发觉,通得亡走,莽闻之,乃系守于狱。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南阳亦诛通兄弟、门宗六十四人,皆焚尸宛市。
时汉兵亦已大合。通与光武、李轶相遇棘阳,遂共破前队,杀甄阜、梁丘赐。
更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抚百姓,修宫室,起学官。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六年夏,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大司徒侯霸等曰:“通怀伊、吕、萧、曹之谋,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之义。功德最高,海内所闻。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欲就诸侯,不可听。”于是诏通勉致医药,以时视事。其夏,引拜为大司空。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
B.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
C.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
D.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