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衡传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文属:撰写
B.连公府不就辟:征召
C.安帝闻衡善术学雅:平素
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征兆
【小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B.《两都赋》的作者是张衡,《二京赋》的作者是班固。二都与两京都指长安和洛阳。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擅长术学,精通天文,懂得历法推算,设计制作了浑天仪、候风地动仪,他的著作也都是科学方面的论著。
B.张衡年轻时就很有才能,通五经,贯六艺,但他并不恃才傲物,而是稳重淡泊,不喜欢结交俗人,也不愿意做官。
C.候风地动仪精巧灵敏,能在人察知不到的情况下指示发生地震的方向,陇西地震一事使人们都信服了它的精妙。
D.张衡多次出任太史令,后来外放担任河间王的相,他一上任就树立威严,整顿法度,逮捕奸党,赢得了称赞。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2)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02 08:03: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人。冲帝即位,以固为太尉,与梁冀参录尚书事。明年帝崩。固以清河王蒜年长有德,欲立之。冀不从,乃立乐安王子缵,年八岁,是为质帝。冀忌帝聪慧,恐为后患,遂令左右进鸩。帝崩。因议立嗣,固、司徒胡广、司空赵戒及大鸿胪杜乔皆以为清河王蒜明德著闻,又属最尊亲,宜立为嗣。先是,蠡吾侯志当取冀妹,时在京师。冀欲立之,众论既异,愤愤不得意,而未有以相夺。中常侍曹腾等闻而夜往说冀曰:“清河王严明,若果立,则将军受祸不久矣。不如立蠡吾侯,富贵可长保也。”冀然其言,明日重会公卿,冀意气凶凶,而言辞激切。自胡广、赵戒以下,莫不慑惮之。皆曰:“惟大将军令。”而固独与杜乔坚守本议。冀厉声曰罢会竟立蠡吾侯是为桓帝

后岁余,甘陵刘文、魏郡刘鲔各谋立蒜为天子,梁冀因此诬固与文、鲔共为妖言,下狱。门生勃海王调贯械①上书,证固之枉,河内赵承等数十人亦要鈇锧②诣阙通诉,太后明之,乃赦焉。及出狱,京师市里皆称万岁。冀闻之大惊,畏固名德终为己害,遂诛之,时年五十四。

临命,与胡广、赵戒书曰:“公等受主厚禄,颠而不扶,倾覆大事,后之良史,岂有所私?固身已矣,于义得矣,夫复何言!”广、戒得书悲惭,皆长叹流涕。

(注)①贯械:戴上刑具。②要鈇锧:“要”通“腰”;鈇锧,古代腰斩犯人的刑具。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蠡吾侯志当冀妹 (2)而未有以相
(3)要鈇锧阙通诉   (4)畏固名德终己害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固清河王蒜年长有德 相如度秦王特诈佯为予赵城
B.愤愤不得意,未有以相夺 吾见师之出,不见其入也
C.梁冀此诬固与文、鲔共为妖言 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D.固身已矣,义得矣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明哲乎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清河王严明,若果立,则将军受祸不久矣。
(2)后之良史,岂有所私?
【小题4】首段画线句中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冀 厉 声 曰 罢 会 竟 立 蠡 吾 侯 是 为 桓 帝
【小题5】请各用一个四字短语评价李固和梁冀。
李固:_________   梁冀: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横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着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

字之曰德曜,名孟光。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弹琴以自娱。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以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疾且困,告主人曰:“昔延陵季子葬子于赢博之间,不归乡里。慎勿令我子持丧归去。”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

(《后汉书•逸民列传第七十三》,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B. 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C. 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D. 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校尉”是中国古代高级军官。校指军事编制单位,尉即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
B. “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其校长为祭酒,教师称博士,学生叫太学生。
C. “床”起源于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床字,在汉代使用范围更广,卧具、坐具都可称床。
D. “《诗》《书》”指《诗经》和《尚书》,与《礼》《易》春秋》并为儒家“五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鸿年幼丧父,且又遭逢乱世。他是扶风平陵人,父亲担任城门校尉,寓居在北方并死在那,年幼的他用席子把父亲卷着埋葬,后到太学就读
B. 梁鸿拒绝势家,礼聘孟氏之女。孟氏则先梳妆打扮,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再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纺织用的筐、搓绳子的工具。
C. 梁鸿志在隐居,婚后不久实现。他给她取了字和名,在妻子对他隐居有所质疑后携妻一起进入霸陵山中,耕田纺织,读书弹琴。
D. 梁鸿气节高尚,备受妻子敬重。孟光为他准备吃的,不在梁鸿面前仰视,而把盛食的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
(2)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举谣言,滂奏刺吏、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辞官去。后牢修诬言构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狱吏谓曰:“凡坐系皆祭皋陶。”滂曰:“皋陶贤者,古之直臣。知滂无罪,将理之于帝;如其有罪,祭之何益!”众人由此亦止。狱吏将加掠拷,滂以同囚多婴病,乃请先就格,遂与同郡袁忠争受楚毒。桓帝使中常侍王甫以次辨诘。滂乃慷慨仰天曰:“古之循善,自求多福;今之循善,身陷大戮。身死之日,愿埋滂于首阳山侧,上不负皇天,下不愧夷齐。”甫愍然为之改容,乃得并解桎梏。事释,遂遁还乡里。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弟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家父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①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时年三十三。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李、杜:指当时的贤臣李膺、杜密。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B.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7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C.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D.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印绶指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常用印绶来代指官职。
B.谣言指民间流传的评议时政的歌谣、谚语。汉代,朝臣为了解民风民意,而搜集民间谣、谚等返奏朝廷.谓之“举谣言”。
C.夷齐指战国的伯夷、叔齐,兄弟二人因遵守礼义、推让王位受到后人的赞赏,后隐居于首阳山,并为周朝守节而死,被称为义士。
D.传舍原指贵族供门客食宿的地方,按门客才能地位高低分为代舍、幸舍、传舍三种。后泛指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滂执法为公,嫉恶如仇。面对众多权豪作奸犯科,他不惜身命进行弹劾,可惜时局混乱,无奈辞官。
B.范滂光明磊落,大义凛然。当他被人诬陷入狱,拒绝祭拜狱神皋陶,认为皋陶正直,不会因是否祭拜而改变现状。
C.范滂宅心仁厚,体贴他人。被关押在黄门北寺狱中时,因同牢房中的人大多患病,他便与同乡袁忠主动争先受刑,接受审问。
D.范滂高风亮节,勇于承担。吴导奉诏抓捕他,不忍下手,他却主动投案自首,吴导劝其逃亡,被他严词拒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
(2)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雨,谷稼以登。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趾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以病自上,被。当还,吏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桓帝时,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曰:“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绝群。前更守宰,移风改政,去珠复还,饥民蒙活。且南海多珍,财产易积,掌握之内,价盈兼金,而尝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采,不扬华藻。臣不敢苟私乡曲,窃感禽息,亡身进贤-”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孟尝传》)

(注)①澍雨:及时降雨。②禽息:春秋时秦国大夫,因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未被接受,自杀而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鸠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B.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C.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鸠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D.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鸠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代的一种官职,汉武帝时开始施行,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担任。
B.茂才,即秀才,汉代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而改称茂才。
C.征,是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有两种,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D.尚书,官职名称。东汉时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品性正直。上虞寡妇受小姑诬告毒死婆婆,孟尝为之申诉,太守不理会,他就在门外哭泣,因病离开,寡妇含冤而死。新太守到任后,他终于代为洗白冤情。
B.孟尝才干卓越。合浦前任宰守因贪污腐化而对奸人滥采珍珠不作为,使珠业凋敝,民不聊生,孟尝任合浦太守后,革除弊政,为民兴利,又使百姓重返本业。
C.孟尝深受百姓爱戴。他在任合浦太守时因病将要离任,当地吏民牵挽着他的车子请求他留下,他因无法上登上车子,只好搭上乡民的船趁着夜晚偷偷离去。
D.孟尝深受贤者赏识。尚书杨乔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谦逊不张扬,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但孟尝最终没有得到任用,老死于家中。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
(2)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