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韦曜字弘嗣,吴郡云阳人也。少好学,能属文,从丞相掾,迁太子中庶子。时蔡颖亦在东宫,性好博弈,太子和以为无益,命曜论之。和废后,为黄门侍郎。孙亮即位,为太史令,撰《吴书》孙休践阼,为博士祭酒。命曜依刘向故事,校定众书。又欲延曜侍讲,而左将军张布近习宠幸,事行多玷,惮曜侍讲儒士,又性精确,惧以古今警戒休意,固争不可。休深恨布,然曜竟止不入。孙皓即位,为侍中,常领左国史。时所在承指数言瑞应。皓以问曜,曜答曰:“此人家筐箧中物耳。”又皓欲为父和作纪,曜执以和不登帝位,宜名为传。如是者非一,渐见责怒。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又于酒后使侍臣难折公卿,以嘲弄侵克、发摘私短以为欢。时有衍过,或误犯皓讳,辄见收缚,至于诛戮。曜以为外相毁伤,内长尤恨,使不济济,非佳事也,故但示难问经义言论而已。皓以为不承用诏命,意不忠尽,遂积前后嫌忿,收曜付狱,是岁凤凰二年也。曜因狱吏上辞曰:“囚昔见古历注所纪载多虚无,在书籍者亦复错谬。因寻控传记考合异同采摭耳目所及以作洞纪事尚未成又见刘熙所作释名时有得失而爵位之事又有非是又作官职训及辩释名各一卷欲表上之,乞垂哀省。”曜冀以此求免,而皓更怪其书之垢,故又以诘曜。而华核连上疏救曜,皓不许,遂诛曜,徒其家零陵。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囚寻按传/记考合异同/采摭耳目所及/以作洞纪/事尚未成/又见刘熙所作释名/时有得失/而爵位之事/又有非是/又作官职训及辩释名各一卷/
B.囚寻按传记/考合异同/采摭耳口所及/以作洞纪/事尚未成/又见刘熙/所作释名时有得失/而爵位之事/又有非是/又作官职训及辩释名各一卷/
C.囚寻按传记/考合异同/采摭耳目所及/以作洞纪/事尚未成/又见刘熙所作释名/时有得失/而爵位之事/又有非是/又作官职训及辩释名各一卷/
D.因寻按传/记考合异同/采摭耳目所及/以作洞纪/事尚未成/又见刘熙/所作释名时有得失/而爵位之事/又有非是/又作官职训及辩释名各一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弈,六博和围棋。前者是古代棋戏的一种,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非常盛行。
B.博士祭酒,汉魏以后学官名。科举考试会试优秀者方可担任,位居于博士之首。
C.经义,“经”指儒家的经典,包括“四书”、“五经”等经书,“义”就是儒家经典的义理。
D.凤凰二年,以年号纪年。古代纪年方法另有星岁纪年、干支纪年、生肖纪年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曜好学能文,深得信任。他曾承太子孙和之意,论说喜爱下棋的蔡颖;孙亮即位,撰《吴书》;孙休登基,依照刘向所创体例,校定各种书籍。
B.书曜忠于朝廷,性情耿直。韦曜任左国史,不承认所谓祥瑞感应,不愿将孙和事定名为“纪”,也没有按照孙皓的要求去侮辱诘责大臣们。
C.韦曜处事明察刚正,得罪权臣昏君。张布担心自己私通宠妾事败露,反对韦曜任侍讲;孙皓认为韦曜不尽忠主上,收捕韦曜投进监狱并最终杀了他。
D.韦曜专心学问,多有著述。他从小便勤奋好学,擅长写文章,做太史令时,撰著《吴书》;在狱中还撰述了《洞纪》《官职训》《辩释名》等书。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人口,皆浇灌取尽。
(2)曜冀以此求免,而皓更怪其书之垢,故又以诘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0 12:11: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时当职吏以蒙年小轻之,曰:“彼竖子何能为?此欲以肉喂虎耳。”他日与蒙会,又蚩辱之。蒙大怒,引刀杀吏,出走。后因校尉袁雄自首,承间为言,策召见奇之,引置左右。

②数岁,邓当死,张昭荐蒙代当,拜别部司马。权统事,料诸小将兵少而用薄者,欲并合之。蒙阴赊贳,为兵作绛衣行滕,及日,陈列赫然,兵人练习,权见之大悦,增其兵。从征黄祖,祖令都督陈就逆以水军出战。蒙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权曰:“事之克,由陈就先获也。”以蒙为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如此。

③后关羽讨樊,稍撤备兵。蒙遂到南郡,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羽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荆州遂定。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有删改)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其操心如此
⑵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日,陈列赫然(   )
A. 选用
B. 分辨
C. 倨傲
D. 检阅
【小题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前锋,亲枭就首(    )
A. 统率
B. 强制
C. 约束
D. 勾画
【小题4】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蒙大怒,引刀杀吏,出走。后因校尉袁雄自首,承间为言,策召见奇之,引置左右。
【小题5】第②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
B. 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
C. 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
D. 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
【小题6】三将死后,吕蒙不愿收纳他们部众的最根本原因是(  )
A. 吕蒙与三将情谊深厚
B. 吕蒙怜悯三将的子弟
C. 吕蒙待人仁爱宽厚
D. 吕蒙对三将心存敬佩
【小题7】根据吕蒙“年少杀吏”和“攻占南郡”的表现,分别概括他的性格特点。

同类题2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乐不思蜀

司马文王①与禅②宴,为之作故蜀技③,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⑤,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注) ①司马文王:指司马昭。②禅:指蜀王刘禅,刘备之子。③蜀技:四川的歌舞。④郤正:刘禅旧臣,与刘禅一起被迁送到洛阳。⑤陇、蜀:都指四川。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思蜀否?(很)
B.泣而答(应当)
C.王复问(正巧)
D.如尊命(假使)
【小题2】比较以下三句,解释各句加点的“乃”字。
①人之无情,何至于是邪? 乃 :________
心西悲,无日不思。 乃 :________
③何似郤正语邪? 乃:________
【小题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两个“为之”。
为之作故蜀技  为之:________
②旁人皆为之感怆 为之:________
【小题4】翻译“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一句。
【小题5】写出文中除“乐不思蜀”之外的一个成语。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也。周幼孤,与母兄同居。既长,耽古笃学,家贫未尝问产业,诵读典籍,欣然独笑,以忘寝食。研精六经,尤善书札,颇晓天文;诸子文章,非心所存,不悉遍视;身长八尺,体貌素朴,推诚不饰。
建兴中,丞相亮领益州牧,命周为劝学从事。亮卒于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大将军蒋琬领刺史,徙为典学从事,总州之学者。后主立太子,以周为仆,转家令。时后主颇出游观,增广声乐。周上疏谏曰:“昔王莽之败,豪杰并起,跨州据郡,欲弄神器,于是贤才智士思望所归,未必以其势之广狭,惟其德之薄厚也。是故于时更始、公孙述及诸有大众者多已广大,然莫不快情恣欲,怠于为善,游猎饮食,不恤民物。”
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进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臣群会议,计无所出。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惟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于是遂从周策。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
时晋文王为魏相国,以周有全国之功,封阳城亭侯。又下书辟周,周发至汉中,因疾不进。六年,至冬卒。
(摘编自《三国志•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
B.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
C.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
D.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经”指《诗》《书》《礼》《易》《御》《春秋》六部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儒家经典。
B.“诏书”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圣旨”是封建社会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
C.“疏”是古代用来分条说明的一种文体。“上疏”是指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意见的文书。
D.“封侯”是指封拜侯爵,如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封阳城亭侯”即被封拜为阳城亭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谯周行事迅速。谯周在家中听到诸葛亮在魏国境内逝世的消息后,立马前往奔丧,等到禁止奔丧的诏书下达,他已抵达诸葛亮身边。
B.谯周善于进谏。后主刘禅常常外出游玩,增加供奉音乐的人数,谯周以王莽败亡之后贤才智士选择归附之人的史实,上疏进行劝谏。
C.谯周一身傲骨。他认为,自古以来,没有寄依别国而作天子的事,如果后主投奔吴国,君臣都要在吴王面前称臣,有失蜀国的尊严。
D.谯周见解明智。魏国大将邓艾率兵长驱入蜀,在君臣无计可出之际,他力拒投吴和入南的动议,力主投魏,终使蜀国君臣得以保全。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然莫不快情恣欲,怠于为善,游猎饮食,不恤民物。
⑵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少好学,善隶书,与琅邪赵昱、东海王朗俱发名友善。弱冠察孝廉,不就。与朗共论旧君讳事,州里才士陈琳等皆称善之。刺史陶谦举茂才,不应,谦以为轻己,遂见拘执。昱倾身营救,方以得免。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
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上表汉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权悲感未视事,昭谓权曰:"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权每田猎,常乘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昭变色而前曰:"将军何有当尔?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权谢昭曰:"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魏黄初二年,遣使者邢贞拜权为吴王。贞入门,不下车。昭谓贞曰:"夫礼无不敬,故法无不行。而君敢自尊大,岂以江南寡弱,无方寸之刃故乎!"贞即遽下车。
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进见。后蜀使来,称蜀德美,而群臣莫拒,权叹曰:"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明日,遣中使劳问,因请见昭。昭避席谢,权跪止之。昭坐定,仰曰:"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是以思尽臣节,以报厚恩,使泯没之后,有可称述。若乃变心易虑,以偷荣取容,此臣所不能也。"权辞谢焉。
昭容貌矜严,有威风,权常曰:"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举邦惮之。年八十一,嘉禾五年卒,谥曰文侯。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张昭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B.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C.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D.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或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B.田猎是一种围猎的形式,人类进行田猎的起因是为了生存,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田猎逐步演变成了由官府或皇家举办的具有军事意义的活动。周礼规定,田猎不捕幼兽,不杀有孕之兽,不伤未长成的小兽,不破坏鸟巢,要围而不合,留有余地,不能一网打尽。
C.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还比较年少,所以称“弱”。此外,表示年龄的特定称谓还有总角(幼年)、豆蔻年华(十三四岁)、束发(女孩15岁)、及笄之年(男孩15岁)、不惑(40岁)、耄耋(八九十岁)等等。
D.举茂才,即推举为秀才。茂者,美也,茂才者,有美才之人也。西汉时,举茂才只是特举而非常科。东汉光武帝下诏茂才由特举变成了岁举常科,成为了仅次于孝廉的一种察举科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昭先后辅佐孙策、孙权兄弟开创并巩固了东吴政权。他少而好学,博览群书,长而有谋,才冠当世。
B.张昭性情直爽,敢于犯颜谏诤,从不偷容取合。孙权好田猎,常冒险射虎,张昭谏言,认为作为君主不应驰逐于田野,和猛兽比较武勇,而应驾驭英雄,驱使群贤。
C.张昭忠心护主。孙策死后,张昭率领其他官员拥立孙权为君并辅佐他,亲自扶孙权上马,率兵出战,从此以后大家都有了归属感。
D.蜀国使者到访,群臣没有人能对付,孙权派人慰问,请求拜见张昭,张昭不愿改变志向逢迎使者,坚持离席,孙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他道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
(2)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祖父淑,朗陵令,知名当世。彧父绲,济南相。叔父爽,司空。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官令。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
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先是,彧言策谋士,进戏志才。志才卒,又进郭嘉。太祖以彧为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唯严象为扬州,韦康为凉州,后败亡。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彧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或,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彧曰:“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以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妾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
(选自《三国志·魏志·荀或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B.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C.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D.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科举考试,明清时期“孝廉”是对举人的雅称。
B.“河朔”中“河”指黄河。“河朔”在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
C.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的去世。
D.“谥”,即谥号,一般是评价其人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的一种或褒或贬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彧才能卓异,受人看重。他年少的时候,南阳何颙就认为他不同于一般人,有辅佐君王的才能,很看重他。追随曹操后,曹操更是夸他是自己的张良。
B.荀彧善于谋略,知人善任。他深得太祖信任,太祖征战在外,军国大事都要与荀彧商量。荀彧推荐的人都得到了重用,而且事实证明这些人都是称职的。
C.荀彧目光敏锐,洞察人心。太祖被张绣打败后,看了袁绍的信很生气,行为举止与平索不同。众人认为是因为败于张绣,他则认为太祖有更深的忧虑。
D.荀彧明辨时局,见识过人。他将太祖与袁绍进行比较,认为太祖具有度量、谋略、武力、仁德等优势,只要用好这四大优势来辅佐天子,扶义征伐,必获他人追随。
【小题4】把下列课本中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2)乃幽置武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苏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