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人也,为中书侍郎。秦王坚行至尚书,以文案不治,免左丞程卓官,以王猛代之。

猛日亲幸用事,宗亲勋旧多之,姑臧侯樊世,本氐豪,谓猛曰:“吾辈耕之,君食之邪?”猛曰:“非徒使君耕之,又将使君炊之!”世大怒曰:“要当悬汝头于长安城门;不然,吾不处世!”猛白坚,坚曰:“必杀此老氐,然后百寮可肃。”会世入言事,与猛争论坚前,世欲起击猛,坚怒,斩之。于是群臣见猛皆屏息。

八月,以猛为中书令,京兆尹。光禄大夫强德,太后之弟也,酗酒豪横,掠人财货,为百姓患。猛下车收德,奏未及报,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疾恶纠案,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二十余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有法也!” 

秦丞相猛至长安,复加都督中外诸军事。猛辞曰:“元相之重,复总督戎机,以伊、吕、萧、邓之贤,尚不能兼,况臣猛之无似!”章三上,秦王坚不许。

猛为相,刚明清肃,善恶著白,劝农桑,练习军旅。由是国富兵强,战无不克,秦国大治。

建元十一年六月,猛寝疾,秦王坚亲为之祈宗庙。猛疾少瘳,上疏曰:“臣闻报德莫如尽言,谨以垂没之命,窃献遗款。伏惟陛下,威烈振乎八荒,声教光乎六合。夫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是以古先哲王,知功业之不易,战战兢兢,如临深谷。伏惟陛下,追踪前圣,天下幸甚。”坚览之悲恸。七月,坚亲至猛第视疾,访以后事。猛曰:“晋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鲜卑、西羌,我之仇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言终而卒。坚比敛,三临哭,谓太子宏曰:“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夺吾景略之速也?”葬之如汉霍光故事。   

(选自《三国志》、《资治通鉴》,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亲勋旧多之 疾:憎恶
B.善恶著白,劝农桑  课:征税
C.猛日亲幸用事 用事:当权
D.葬之如汉霍光故事 故事:旧例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猛白坚   作《师说》贻之
B.与猛争论坚前 冰,水为之而寒
C.权豪贵戚杀戮刑免二十余人  客有吹洞箫
D.吾始今知天下有法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尚书:文中指尚书省,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
B.领:文中指兼职,与官员任职相关。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还有“拜”“除”“辟” “致仕”“乞骸骨”等。
C.社稷:本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后用“社稷”来借指国家。
D.下车:是古代作殉葬用的粗陋的木制车。初即位或到任也称为“下车”,源于《礼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七月,坚亲至猛第视疾,访以后事。
(2)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夺吾景略之速也?
(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
【小题5】王猛病中给秦王苻坚进献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7 09:44: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盖孙武之后也。少为县吏。年十七,与父共载船至钱唐,会海贼胡玉等从匏里①上掠取贾人财物,方于岸上分之,行旅皆住,船不敢进。坚谓父曰:“此贼可击,请讨之。”父曰:“非尔所图也。”坚操刀上岸;以手东西指麾,若分部人兵以罗遮贼状。贼望见,以为官兵捕之,即委财物散走。坚追,斩得一级以还,父大惊。由是显闻,府召署假尉。坚历佐三县,所在有称,吏民亲附。乡里知旧,好事少年,往来者常数百人,坚接抚待养,有若子弟焉。
中平元年,黄巾贼帅张角起于魏郡,自称黄天泰平。天下响应,燔烧郡县,杀害长吏。汉遣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朱儁将兵讨击之。儁表请坚为佐军司马,乡里少年随在下邳者皆愿从。坚又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许人,与儁并力奋击,所向无前。汝、颍贼困迫,走保宛城。坚登城先入,众乃蚁附,儁具以状闻上,拜坚别部司马。
边章、韩遂作乱凉州。中郎将董卓拒讨无功。中平三年,遣司空张温行车骑将军,西讨章等。温表请坚与参军事,屯长安。章、遂闻大兵向至,党众离散,皆乞降。军还,拜坚议郎。时长沙贼区星自称将军,众万余人,攻围城邑,乃以坚为长沙太守。到郡亲率将士,施设方略,旬月之间,克破星等。汉朝录前后功,封坚乌程侯。
灵帝崩,卓擅朝政,横恣京城。诸州郡并兴义兵,欲以讨卓。坚亦举兵。袁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吏。遂治兵于鲁阳城。卓兵见坚士众甚整,不敢攻城,乃引还。卓惮坚猛壮,乃遣将军李傕等来求和亲。坚曰:“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②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复进军大谷,拒雒九十里。卓寻徙都西入关,焚烧雒邑。
初平三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于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一》)
【注】①匏里:地名。②县:通“悬”。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
B.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
C.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
D.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曰/岂将与乃和亲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代理、暂时担任或试充官职。假尉:指暂时代理的县尉或非正式任命的县尉。
B.黄天泰平:张角自称黄天,曾宣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C.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
D.四海:这里指全国各地。古代类似的称说还有九州、八荒、六合、五湖、四夷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坚年少就智勇有为。十七岁时,身为县吏的他遇到贼人抢劫商人财物,独自上岸,以计吓退贼人,并砍掉一个贼人首级,由此声名大显。
B.孙坚关心国事有远谋。在辅佐管理郡县之时他就招揽数百个热心青年,以备为国家效力,后来他们中的一些人追随他讨伐黄巾军张角的起义。
C.孙坚在汉朝立下功劳。中平三年他跟随司空张温平定凉州之乱,随后又在长沙太守任上打败了在此作乱的区星等。孙坚因功被封为乌程侯。
D.孙坚威猛而知晓大义。中郎将董卓趁乱擅权,孙坚跟随各地兴义兵讨伐董卓。董卓的军队惧怕孙坚的军队,孙坚也拒绝了董卓的和亲请求。
【小题4】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坚登城先入,众乃蚁附,遂大破之。儁具以状闻上,拜坚别部司马。
(2)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钟繇字元常,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令,以疾去。辟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是时,汉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乱长安中,与关东断绝。太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傕、汜等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议留太祖使,拒绝其意。繇说傕、汜等曰:“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傕、汜等用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又闻其说傕、祀,益虚心。后傕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
时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各拥强兵相与争。太祖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备遣子人侍。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其后匈奴单于作乱平阳,繇帅诸军围之,未拔;而袁尚所置河东太守郭援到河东,众甚盛。诸将议欲释之去,繇曰:“袁氏方强,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若弃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谁非寇仇?纵吾欲归,其得至乎!此为未战先自败也。且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若渡汾为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张既说马腾会击援,腾遣子超将精兵逆之。援至,果轻渡汾,众止之,不从。济水未半,击,大破之,斩援,降单于。语在《既传》。其后河东卫固作乱,与张晟、张琰及高干等并为寇,繇又率诸将讨破之。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单尽,繇徙关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之,数年间民户稍实。文帝即王位,复为大理。及践阼,改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先世名臣。文帝罢朝,谓左右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太和四年,繇薨,帝素服临悼,谥曰成侯。子毓嗣。少子会,别有传。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钟繇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
B.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
C.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
D.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太傅钟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钟繇与王羲之并成为“钟王”
B.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在明朝、清朝也变成对举人的雅称。
C.关右,地区名,古人以西为右,亦称“关西”。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王粲《从军》诗:“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相公征关右。”“关右”指的就是函谷关以西。
D.等级制度很严的社会中,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因此有了“崩”“薨”“不禄”“卒”“死”来表示“人死”的意思,根据《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曰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傕、郭汜等人作乱,钟繇和尚书郎韩斌共同商量谋划,使得被挟持的汉献帝得以逃出长安,这是钟繇尽心尽力的结果。
B.钟繇未归附曹操前,就暗中与曹操有交情,劝李傕、郭汜等人为曹操的使者放行,不要拒绝曹操的诚意。
C.钟繇围攻匈奴单于,受到增援的郭援的军队的威胁。诸将劝其退兵,但他力排众议,巧妙安排,终于大败敌军。
D.曹氏父子对钟繇的政治、军事才能很欣赏,魏文帝称他为“一代伟人”,虽不免过誉,而在曹魏时期颇受尊重是不争的事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
(2)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业。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

注①抄:掠夺。②阳九之会:指灾难之年或厄运。③宗:宗族,宗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之 谢:道歉
B.监试者之  异:认为……奇特(奇异)
C.即散财物以赂卓用事者 遗:遗弃,剩下
D.不为衰世业 解:分裂,涣散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监试者其身体壮大   乱易整,不武
B.兵难日起  劳苦功高如此
C.天下所仇  臣韩王送沛公
D.久,关东兵散 顷未发,太子迟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朗小时候就善于应答,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敏捷与机智,这种才能在被监试者劾问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B.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一是因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二是因为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
C.司马朗认为,如果董卓能够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仔细考虑,就能取得盖世的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
D.司马朗回到家乡,认为家乡也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于是建议乡亲们跟他一起举家迁到黎阳去。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
(2)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士燮字威彦,苍梧广信人也。燮少游学京师,事颍川刘子奇,治《左氏春秋》。察孝廉,补尚书郎,公事免官。父赐丧阕后,茂才,除巫令,迁交阯太守。

燮体器宽厚,谦虚下士,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耽玩《春秋》,为之注解。陈国袁徽与尚书令苟彧书曰:“交阯士府君既学问优博,又达于从政,处大乱之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年疆场无事,民不失业,羁旅之徒,皆蒙其庆,虽窦融保河西,曷以加之?官事小阕,辄玩习书传,《春秋左氏传》尤简练精微,吾数以咨问《传》中诸疑,皆有师说,意思甚密。又《尚书》兼通古今,大义详备。闻京师古令之学,是非忿争,今欲条《左氏》《尚书》长义上之。”其见称如此。

燮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出入鸣钟磬,备具威仪,笳萧鼓吹,车骑满道,胡人央毂焚烧香者常有数十。妻妾乘辎軿,子弟从兵骑,当时贵重,震服百蛮,尉他不足逾也。

朱符死后,汉遣张津为交州刺史,津后又为其将区景所杀,而荆州牧刘表遣零陵赖恭代津。是时苍梧太守史璜死,表又遣吴巨代之,与恭俱至。汉闻张津死,赐燮玺书曰: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知逆贼刘表又遣赖恭窥看南土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阯太守如故”后燮遣吏张旻奉贡诣京都,是时天下丧乱,道路断绝,而燮不废贡职。特复下诏拜安远将军,龙度亭侯。

后巨与恭相失,举兵逐恭,恭走还零陵。建安十五年,孙权遣步骘为交州刺史。骘到,燮率兄弟奉承节度。而吴巨怀异心,骘斩之。权加燮为左将军。建安末年,燮遣子廞入质,权以为武昌太守,燮、壹诸子在南者,皆拜中郎将。燮又诱导益州豪姓雍闿等,率郡人民使遥东附,权益嘉之,迁卫将军,封龙编侯,弟壹偏将军,都乡侯。燮每遣使诣权,致杂香细葛,辄以千数,明珠、大贝、流离、翡翠、瑇瑁、犀、象之珍,奇物异果,蕉、邪、龙眼之属,无岁不至。壹时贡马凡数百匹。权辄为书,厚加宠赐,以答慰之。燮在郡四十余岁,黄武五年,年九十卒。

(节选自《三国志·士燮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曲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知逆贼刘表/又遣赖恭窥看南土/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阯太守如故/
B.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知逆贼刘表又遣赖恭窥看南土/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阯太守如故/
C.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知逆贼刘表又遣赖恭窥看南土/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阯太守如故
D.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知逆贼刘表/又遣赖恭窥看南土/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阯太守如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古代推荐、荐举有才能的人,如“举孝廉不行”“举国上下”,这与下文“除巫令”的“除”意义不同。
B.书传,古时候一般指典籍、著作等,有时也专门指有关《尚书》经义的传述解释;传,则多指解释经义的文字。
C.古今之学,“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不但是指经学研究时所持底本字体的不同,更主要的是对于经典内容阐释方面的差异而言的。
D.封,我国古时候帝王把土地或爵位赐予亲属或臣僚,这与文中的“拜安远将军”中的“拜”意义是不相同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燮钟爱传统文化,学识渊博。士燮从少年时就研究《左氏春秋》,为官闲暇研习经传,兼通《春秋》《尚书》的古文、今文。
B.士燮器量宽容厚道,礼贤下士。士燮升任交阯太守后,中原地区的人有数百前往他那里避难或依附。
C.士燮通晓为官之道,政绩突出。袁徽在给荀彧的信中极力称赞士燮的治理才能,称赞他在大乱之中能使百姓们安居乐业。
D.士燮威望尊贵无比,但过于招摇。士燮兄弟们同时担任郡守期间,出入鸣钟响磬,礼仪完备齐全,车辆马匹等挤满了道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不失业,羁旅之徒,皆蒙其庆,虽窦融保河西,曷以加之?
(2)燮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
B.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
C.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
D.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和“征”都是指征召布衣出仕,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而“察茂才”“举孝廉”则是自下而上选拔官吏的制度。
B.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登庸”、“御极”。
C.薨,是古代对身故的一种说法,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还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等。
D.谥,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济机智有谋略,多次替太祖解围。孙权率兵围攻合肥,太祖的大军正在攻打荆州,蒋济假称消息,孙权相信,烧毁围城的营阵撤离;关羽带兵围攻樊城和襄阳,太祖想要迁都,蒋济献策,解除樊城之围。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上谏。文帝问他天下“风教”,他大胆直言;明帝时,他直言告诫文帝要估计老百姓能力,安抚他们的疾苦。虽开始都触怒君主,但最终还是获得原谅。
C.蒋济文武兼备,深受赞许。他任职勤劳,极尽节操,每有军国大事,当场有提出建议的奏议,对朝廷忠诚,做事奋发努力,深得明帝称赞。
D.蒋济为人谦虚,淡泊名利。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屯兵洛水浮桥,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蒋济被加封为都乡侯,但他认为赏赐一定要给有功之人,而自己事先并不知道谋划,也没亲自统帅打仗,坚决地推辞,齐王不答应。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2)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