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少好学,善隶书,从白子安受《左氏春秋》,博览众书,与琅邪赵昱、东海王朗俱发名友善。弱冠察孝廉,不就,与朗共论旧君讳事,州里才士陈琳等皆称善之。刺史陶谦举茂才①,不应,谦以为轻己,遂见拘执。昱倾身营救,方以得免。
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文武之事,一以委昭。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上表汉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权悲感未视事②,昭谓权曰:“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昭复为权长史,授任如前。
权每田猎,常乘马射虎,虎尝突前攀持马鞍。昭变色而前曰:“将军何有当尔?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权昭曰:“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然犹不能已,乃作射虎车,为方目,间不置盖,一人为御,由于中射之。时有逸群之兽,辄复犯车,而权每手击以为乐。昭虽谏争,常笑而不答。
初,权当置丞相,众议归昭。权曰:“方今多事,职统者责重,非所以优之也。”后孙邵卒,百寮复举昭,权曰:“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乃用顾雍。
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曾以直言旨。昭容貌矜严,有威风,权常曰:“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举邦惮之。年八十一,嘉禾五年卒。遗令幅巾素棺,敛以时服。权素服临吊,曰文侯。长子承已自封侯,少子休袭爵。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张昭传》
注释: ①茂才:本指秀才,为避讳汉光武帝刘秀改为茂才。②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谦以为轻己,遂见拘执   逮捕B.权昭曰 感谢
C.非所以优之也   用来D.曾以直言旨    违背
【小题2】下列与本文相关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隶书:汉字的一种形体,产生于战国晚期,西汉时发展成熟,两汉时期通行的主要字体。隶书把字形进一步简化,书写变得简化,同时使古汉字的象形程度大为降低。小篆到隶书的转变,是汉字两大阶段(古汉字阶段和隶书楷书阶段)的分野。
B.侯:爵位,早在西周的时候,实行了分封制,就规定了爵位有五级: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爵位是世袭的。它们与官职没有关系。
C.弱冠:《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加冠礼并赐以字。古人二十岁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D.谥:即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昭自幼好学,博览群书,与赵昱、王朗齐名,被推荐为孝廉、茂才均未就任。
B.张昭受孙策委托,辅助孙权,尽心尽责的劝导孙权走出悲伤,履行继承者的职责。
C.孙权骑马射虎因被张昭婉言规劝,他虽立即认可了张昭的话,却没有真正改正。
D.孙权觉得张昭性格不适合担任事务繁多的丞相职位,因而两次都没有任命张昭为相。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06 09:39: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仓慈传

仓慈字孝仁,淮南人也。始为郡吏。建安中,太祖开募屯田于淮南,以慈为绥集都尉。黄初未,为长安令,清约有方,吏民畏而爱之。

太和中,迁敦煌太守。郡在西陲,以丧乱隔绝,旷无太守二十岁,大姓雄张,遂以为俗。前太守尹奉等,循故而已,无所匡革。慈到,抑挫豪右,抚恤贫羸,甚得其理。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稍稍使毕其本直。先是属诚狱讼众猥,县不能决,多集治下,慈躬往省阅,料简轻重,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一岁决刑曾不满十人。又常日西域杂胡欲来贡献,而诸豪族多逆断绝;既与贸迁,欺诈侮易,多不得分明。胡常怨望,皆劳之。欲诣洛者,为封过所,欲从郡还者,官为平取,辄以府见物与共交市,使吏民护送道路,由是民夷翕然称其德惠。

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成,图画其形,思其遗像。及西域诸胡闻慈死,悉共会聚于戊己校尉及长吏治下发哀,或有以刀画面,以明血诚,又为立祠,遥共祠之。

(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释:①清约:清静简约。②旷:空缺。③大姓雄张:指豪族称霸。④随口:根据人口占田亩多少。⑤直:合乎纳税标准。⑥猥:多,杂。⑦为封过所:为(他们)办好过路的文书。
【小题1】《三国志》与《史记》两书的体例都属于______________体。
【小题2】太和年间,仓慈升迁为敦煌太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小题3】造成敦煌“大姓雄张,遂以为俗”,一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小题4】对“慈躬往省阅,料简轻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仓慈亲自到省里查阅,选择案件的轻重。
B.仓慈亲自审阅案件,衡量案件的轻重。
C.仓慈亲自到县里查阅,衡量案件的大小。
D.仓慈亲自入狱查案,选择案件的大小。
【小题5】仓慈到敦煌之后,具体采用了哪些治理措施,而得到“民夷翕然称其德惠”?请用自己的语言,分条写出这些措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朱然,字义封。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后迁山阴令,督五县。权奇其能,分丹杨为临川郡,然为太守。会山贼盛起,然平讨,旬月而定。建安二十四年,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迁昭武将军。虎威将军吕蒙病笃。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蒙卒,权然节,镇江陵。
魏遣张郃等攻江陵,郃围江陵,然中外断绝。时然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郃等起土山,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攻破两屯。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尽,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郃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由是然名震于敌国,改封当阳侯。
赤乌五年,征柤中。魏将蒲忠、胡质各将数千人,忠要遮险隘,图断然后,质为忠继援。时然所督兵将先四出,不暇收合,乃帐下见兵八百人逆掩。忠战不利,质等皆退。九年,复征柤中。魏将李兴等闻然深入,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然临行上疏曰:“马茂小子,敢负恩养。臣今奉天威,事蒙捷,欲令所获,震耀远近,方舟塞江,使足可观,以解上下之忿。惟陛下识臣先言,责臣后效。”权时抑表不出,然既献捷,群臣上贺。权乃举酒作乐,而出然表曰:“此家前初有表,孤以为难必,今果如其言,可谓明于见事也。”遣使拜然为左大司马。
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修洁。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寝疾二年,后渐增笃。权昼为减膳,夜为不寐。自创业功臣疾病,权意之所钟,吕蒙、凌统最重,然其次矣。年六十八,赤乌十二年卒。权素服举哀,为之感恸。
(选自《三国志·吴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蒙卒,权然节    舟楫者
B.乃帐下见兵八百人逆掩     彼所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C.然夜出之,军以胜反 将兵与备并力
D.臣今奉天威,事蒙捷 如其谐,天下可定矣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
B.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
C.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
D.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然多次征战,屡立战功。他曾平定山贼,讨伐关羽,两次征讨柤中,尤其镇守江陵时,以少敌多,迫使魏将张郃等人无功而返,自己由此声名远播。
B.朱然指挥作战,常有奇策。第一次征讨柤中面对不利局势时,率领八百人突然袭击;第二次征讨柤中时,又率领军队夜间出击。两次征战都取得了胜利。
C.朱然面临险境,英勇无畏。江陵之战时,敌军箭如雨下,将士们都惊恐失色,朱然却镇定自若,毫无惧意,激励士卒,并趁机攻破了敌军两个军营。
D.朱然深受赏识,无人能比。他先后担任山阴令、昭武将军、左大司马等官职,孙权对他恩遇有加,他去世时孙权素服举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礼字德达,涿郡容城人也。太祖平幽州,召为司空军谋掾。初丧乱时,礼与母相失,同郡马台求得礼母,礼推家财尽以与台。台后坐法当死,礼私导令逾狱自首,既而曰:“臣无逃亡之义。”径诣刺奸主簿温恢。恢嘉之,具白太祖,各减死一等。

后除河间郡丞,稍迁荥阳都尉。鲁山中贼数百人,保固险阻,为民作害;乃徙礼为鲁相。礼至官,出俸谷,发吏民,募首级,招纳降附,使还为间,应时平泰。历山阳、平原、平昌、琅邪太守。从大司马曹休征吴于夹石,礼谏以为不可深入,不从而败。迁阳平太守,入为尚书。

明帝方修宫室,而节气不和,天下少谷。礼固争,罢役,诏曰:“敬纳谠言①,促遣民作。”时李惠监作,复奏留一月,有所成讫。礼径至作所,不复重奏,称诏罢民。帝奇其意而不责也。

帝猎于大石山,虎趋乘舆,礼便投鞭下马,欲奋剑斫虎。明帝临崩之时,以曹爽为大将军,宜得良佐,于床下受遗诏,拜礼大将军长史,加散骑常侍。礼亮直不挠,爽弗便也,以为扬州刺史,加伏波将军,赐爵关内侯。吴大将全琮帅数万众来侵寇,时州兵休使,在者无几。礼躬勒卫兵御之,战于芍陂,自旦及暮,将士死伤过半。礼犯蹈白刃,马被数创,手秉枹鼓,奋不顾身,贼众乃退。诏书慰劳,赐绢七百匹。礼为死事者设祀哭临,哀号发心,皆以绢付亡者家,无以入身。

 时匈奴王刘靖部众强盛,而鲜卑数寇边,乃以礼为并州刺史,加振武将军,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往见太傅司马宣王,有忿色而无言。宣王曰:“卿得并州,少邪?今当远别,何不欢也!”礼曰:“礼虽不德,岂以官位往事为意邪?本谓明公齐踪伊、吕,匡辅魏室,上报明帝之托,下建万世之勋。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因涕泣横流。宣王曰:“且止,忍不可忍。”爽诛后,入为司隶校尉,凡临七郡五州,皆有威信。迁司空,封大利亭侯,邑一百户。嘉平二年薨,谥曰景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孙礼传》)

注①谠言:正直的言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台后坐当死 坐:因犯……罪,触犯
B.敬纳谠言,促遣民 作:劳作,此处指“耕田种地”
C.礼亮直不挠,爽弗便也 便:更改
D.吴大将全琮数万众来侵寇   帅:统帅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最能表明孙礼“亮直”的一组是
①礼私导令逾狱自首 
②出俸谷,发吏民,募首级,招纳降附
③礼谏以为不可深入
④礼径至作所,不复重奏,称诏罢民
⑤礼犯蹈白刃,马被数创
⑥礼虽不德,岂以官位往事为意邪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礼知恩图报。战乱之中与母亲走失,同郡之人马台帮助孙礼找到母亲,当时孙礼拿出全部家产赠与马台,后来马台被处以死刑之时,孙礼又帮助马台越狱逃跑。
B.孙礼治理有方。在鲁地山贼依险危害一方时,他被调任鲁地相国,拿出官银和粮食,发动官吏和百姓,悬赏山贼脑袋,再让投降的人回去刺探情况,鲁地不久就恢复了太平。
C.孙礼爱民忠君。当明帝修建宫室之际,恰遇节气失调,粮食歉收,于是孙礼力争免去百姓修筑宫室的劳役回家务农,也得到明帝的同意。
D.孙礼为人耿直。他被派往并州任职,持节行驶匈奴中郎将职权,当面见太傅司马宣王之时,因司马宣王未能使国家摆脱危险之境而面带怒色。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大司马曹休征吴于夹石,礼谏以为不可深入,不从而败。
(2)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也。年十六丧父,中表愍其孤贫,咸共赠赗,悉辞不受,称财以送终。长八尺,美须眉。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相友,俱游学于异国,并敬善陈仲弓。天下大乱,闻公孙度令行于海外,遂与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辽东。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太祖为司空,辟宁,度子康绝命不宣。 中国少安,客人皆还,唯宁晏然若将终焉。

黄初四年,诏公卿举独行君子,司徒华歆荐宁。文帝即位,征宁,遂将家属浮海还郡,公孙恭送之南郊,加赠服物。自宁之东也,度、康、恭前后所资遗,皆受而藏诸。既已西渡,尽封还之。诏以宁为太中大夫,固辞不受。

自黄初至于青龙,征命相仍,常以八月赐牛酒。诏书问青州刺史程喜:“宁为守节高乎,审老疾尪顿①邪?”喜上言:“宁有族人管贡为州吏,与宁邻比,臣常使经营消息。贡说:‘宁常著皂帽、布襦袴、布裙,随时单复,出入闺庭,能自任杖,不须扶持。四时祠祭,辄自力强,改加衣服,著絮巾、故在辽东所有白布单衣,亲拜馔馈,跪拜成礼。宁少而丧母,不识形象,常特加觞,泫然流涕。又居宅离水七八十步,夏时诣水中澡洒手足,窥于园圃。’臣揆宁前后辞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不为守高。”

宁卒,时年八十四。拜子邈郎中,后为博士。初,宁妻先卒,知故劝更娶,宁曰:“每省曾子、王骏之言,意常嘉之,岂自遭之而违本心哉?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第十一》,有删改)

(注) ①尪顿:衰病困顿,衰病困顿之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揆宁/前后辞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不为守高。
B.臣揆宁前后辞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不为守高。
C.臣揆宁/前后辞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不为守高。
D.臣揆宁前后辞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不为守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命:指皇帝征召的命令。管宁曾写《辞征命上疏》,表达了不愿入朝为官的意愿。
B.耆艾:古以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亦指尊长、师长。文中泛指老年人。
C.博士:有博今通古、古代学官、对某类人的尊称的含义。文中指古代学官。
D.《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西晋史学家陈寿著,分为“魏书”、“蜀书”、“吴书”,是国别体史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宁十六岁时父亲去世,他的表兄弟们同情他孤独贫困的处境,送给他治丧的费用,但他没有接受,而是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办丧事。
B.自从管宁东渡,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等人前前后后给了他很多的资助馈赠,管宁都接受后收藏起来,西渡之后,全都封好退还给了公孙氏。
C.太祖任司空后,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截留了任命书,管宁坚决辞让没有接受。
D.皇帝曾经下诏书询问青州刺史程喜,管宁不愿做官是守节自高还是因为老病衰弱,程喜认为管宁不是故意矫情以显示自己的高尚。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国少安,客人皆还,唯宁晏然若将终焉。
(2)每省曾子、王骏之言,意常嘉之,岂自遭之而违本心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益州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将兵击汉中太守苏固,鲁遂袭修杀之,夺其众。焉死,子璋代立,以鲁不顺,尽杀鲁母家室。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民夷便乐之。雄据巴、汉垂三十年。

汉末,力不能征,遂就宠鲁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通贡献而已。民有地中得玉印者,群下欲尊鲁为汉宁王。鲁功曹阎谏鲁曰:“汉川之民,户出十万,财富土沃,四面险固;上匡天子,则为桓、文,次及窦融,不失富贵。今承制署置,势足斩断,不烦于王。愿且不称,勿为祸先。”鲁从之。韩遂、马超之乱,关西民从子午谷奔之者数万家。

建安二十年,太祖乃自散关出武都征之,至阳平关。鲁欲举汉中降,其弟卫不肯,率众数万人拒关坚守。太祖攻破之,遂入蜀。鲁闻阳平已陷,将稽颡归降,圃又曰“今以迫往,功必轻;不如依杜濩赴朴胡相拒,然后委质,功必多.”于是乃奔南山入巴中。左右欲悉烧宝货仓库,鲁曰:“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遂封藏而去。太祖入南郑,甚嘉之。又以鲁本有善意,遣人慰喻。鲁尽将家出太祖逆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候邑万户。

封鲁五子及阎圃等皆为列候。为子彭祖取鲁女。鲁薨,谥之曰原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张鲁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尽将家出/太祖逆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
B.鲁尽将家出/太祖逆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
C.鲁尽将家出/太祖逆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
D.鲁尽将家出/太祖逆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
【小题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牧:“管理”之意,为古代各州的最高统治者或行政长官。
B.中郎将:古代官员名称。秦时开始设置,后朝沿用,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阶层,其职位、品秩、权力差异很大。
C.太祖:先祖称谓,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谥号,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古代等级森严,不同地位的人死去用词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鲁占据汉中以后,以事奉鬼的宗教“五斗米道”教化百姓,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宗教的组织形式是一致的。
B.张鲁占据汉中,没有设置官吏,都用祭酒来治理,统治有方,在汉中称雄割据将近三十年。
C.太祖率大军入蜀征讨张鲁,张鲁兄弟联手抵抗,但兵败,逃奔南山进入巴中躲避。
D.汉宁百姓从地底下挖得玉印以后,有人要尊奉张鲁为王,张鲁听从阎圃的劝告,没有称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焉死,子璋代立,以鲁不顺,尽杀鲁母家室。
(2)民有地中得玉印者,群下欲尊鲁为汉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