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钟会字士季,颍川长社人。太傅繇小子也。少敏惠夙成。中护军蒋济著论谓:“观其眸子,足以知人。”会年五岁,繇遣见济,济甚异之曰:“非常人也。”及壮,有才数技艺而博学,精练名理,以夜续昼,由是获声誉。正始中,以为秘书郎,迁尚书、中书侍郎。高贵乡公即尊位,赐爵关内侯。
毋丘俭作乱,大将军司马景王东征,会从,典知密事,卫将军司马文王为大军后继。景王薨于许昌,文王总统六军,会谋谟帷幄。时中诏敕尚书傅嘏,以东南新定,权留卫将军屯许昌为内外之援,令嘏率诸军还。会与嘏谋,使嘏表上,辄与卫将军俱发,还到雒水南屯住。于是朝廷拜文王为大将军、辅政,会迁黄门侍郎。封东武亭侯,邑三百户。
甘露二年,征诸葛诞为司空,时会丧宁在家,策诞必不从命,驰白文王。文王以事已施行,不复追改。及诞反,车驾住项,文王至寿春,会复从行。
初,吴大将全琮,孙权之婚亲重臣也,琮子怿、孙静、从子端、翩、缉等,皆将兵来救诞。怿兄子辉、仪留建业,与其家内争讼,携其母,将部曲数十家渡江,自归文王。会建策,密为辉、仪作书,使辉、仪所亲信赍入城告怿等,说吴中怒怿等不能拔寿春,欲尽诛诸将家,故逃来归命。怿等恐惧,遂将所领开东城门出降,皆蒙封宠,城中由是乖离。寿春之破,会谋居多,亲待日隆,时人谓之子房。军还,迁为太仆,固辞不就。以中郎在大将军府管记室事,为腹心之任。以讨诸葛诞功,进爵陈侯,屡让不受。诏曰:“会典综军事,参同计策,料敌制胜,有谋谟之勋,而推宠固让。辞指款实,前后累重,志不可夺。夫成功不处,古人所重,其听会所执,以成其美。”迁司隶校尉。虽在外司,时政损益,当世与夺,无不综典。嵇康等见诛,皆会谋也。
文王以蜀大将姜维屡扰边陲,料蜀国小民疲,资力单竭,欲大举图蜀。惟会亦以为蜀可取,豫共筹度地形,考论事势。景元三年冬,以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会移檄蜀将吏士民曰:往者汉祚衰微,率土分崩,生民之命,几于泯灭。太祖武皇帝神武圣哲,拨乱反正,拯其将坠,造我区夏。高祖文皇帝应天顺民,受命践阼。烈祖明皇帝奕世重光,恢拓洪业。然江山之外,异政殊俗,率土齐民未蒙王化,此三祖所以顾怀遗恨也。今主上圣德钦明,绍隆前绪。宰辅忠肃明允,劬劳王室,布政垂惠而万邦协和,施德百蛮而肃慎致贡。悼彼巴蜀,独为匪民,愍此百姓,劳役未已。是以命授六师,龚行天罚,征西、雍州、镇西诸军,五道并进。古之行军,以仁为本,以义治之。王者之师,有征无战。故虞舜舞干戚而服有苗,周武有散财、发廪、表闾之义。今镇西奉辞衔命,摄统戎重,庶弘文告之训,以济元元之命,非欲穷武极战,以快一朝之政,故略陈安危之要,其敬听话言。
(节选自《三国志·钟会传》)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敏惠夙成 惠:聪明
B.前后累重,志不可夺   夺:抢占
C.应天顺民,受命践阼   践祚:登基
D.故虞舜舞干戚而服有苗 干戚:武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薨:《礼记》上说:“天子死日崩,诸侯死日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司马景王,此处指三国后期魏国权臣司马师,属诸侯之列。
B.建业:今南京。建业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都城,当时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南京,后代别称金陵、建康、江宁、石头城、京口等。
C.嵇康:字叔夜,因曾官至曹魏中散大夫,故后世又称嵇中散,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为魏晋初期文人团体“建安七子”之一。
D.蜀:三国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因其统治的中心区域在今四川,故史称“蜀”或“蜀汉”。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会是太傅钟繇的小儿子,蒋济看到五岁的钟会时就称赞他不是一个普通人,并且在文中赞美钟会,说看到他的瞳仁,足以知道他非同寻常。
B.毋丘俭谋反时,钟会跟随大将军司马景王、卫将军司马文王一同东征。他掌管机密事务,参与谋划,运筹于帷幄之中,立下汗马功劳。
C.甘露二年,高贵乡公征召诸葛诞为司空,钟会预计诸葛诞不会听从命令,骑着快马前去禀告文王。诸葛诞反叛,钟会跟着文王到了寿春。
D.钟会任镇西将军讨伐蜀国。他发布檄文昭告蜀将吏士民:魏朝君王应天顺民,拨乱反正;西征之师,奉辞伐罪,仁义为本,怜民济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建策,密为辉、仪作书,使辉、仪所亲信赍入城告怿等。
(2)会典综军事,参同计策,料敌制胜,有谋谟之勋,而推宠固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2 11:05: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温,吴郡吴人也。温少修节操,客貌奇伟。权闻之,以问公卿曰:“温当今与谁为比?”大司农刘基曰:“可与全琮为辈。”太常顾雍曰:“基未详其为人也。温当今无辈。”征到延见,文辞占对,观者倾竦,权改容加礼。罢出,张昭执其手曰:“老夫托意,君宜明之。”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甚见信重。时年三十二,以辅义中郎将使蜀。权谓温曰:“卿不宜远出,恐诸葛孔明不知吾所以与曹氏通意,以故屈卿行。若山越都除,便欲大构于丕。行人之义,受命不受辞也。”温对曰:“臣入无腹心之规,出无专对之用,惧无张老延誉之功,又无子产陈事之效。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温至蜀,诣阙拜章,蜀甚贵其才。还,顷之,使入豫章部伍出兵,事业未究。权既阴衔温称美蜀政,又嫌其声名大盛,众庶炫惑,恐终不为己用,思有以中伤之。会暨艳事起,遂因此发举。艳亦吴郡人也,温引致之,以为选曹郎,至尚书。艳性狷厉,好为清议,见时郎署混浊淆杂,多非其人,欲臧否区别,贤愚异贯。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权幽之有司,下令曰:“昔令召张温,虚己待之,既至显授,有过旧臣,何图凶丑,专挟异心!呜呼温也,免罪为幸!”将军骆统表理温,乞恕之,权终不纳。后六年,温病卒。二弟祗、白,亦有才名,与温俱废。(节选自《三国志•张温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
B. 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
C. 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
D. 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进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拜,古代官职任用语,指授予官职,“授”“除”“摄”“封”也表此意。
B. 行人,对使者的称呼,奉命前往四方出使他国,也掌管接待诸侯使者之礼。
C. 部伍,既是军队的编制单位,也泛指军队,文中使用的是第二个意思。
D.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级官吏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温少修节操,声名远扬。朝中公卿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纷纷表示愿与他结交,孙权也对他礼遇有加,非常信任。
B. 张温受命出使,娴于辞令。他用既谦虚又透彻的分析劝慰消解孙权对蜀国的担忧,出使时又赢得了蜀国对他的尊重。
C. 张温才高名显,招致嫌忌。张温使蜀遭孙权猜忌,孙权借张温与改革弊政却遭祸的暨艳等人有往来的由头,治了他的罪。
D. 张温始兴终废,为才所累。他以才名被孙权发掘重用,又因才高被猜忌冶罪,侧面折射了统治者对待贤才上的得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不宜远出,恐诸葛孔明不知吾所以与曹氏通意,以故屈卿行。
(2)权既阴衔温称美蜀政,又嫌其声名大盛,众庶炫惑,恐终不为己用,思有以中伤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小题。
郑浑字文公,河南开封人也。浑兄泰,与荀攸等谋诛董卓,为扬州刺史,卒。浑将泰小子袤避难淮南,袁术宾礼甚厚。浑知术必败。时华歆为豫章太守,素与泰善,浑乃渡江投歆。太祖闻其笃行,召为掾,复迁邵陵令。天下未定,民皆剽轻,不念产殖;其生子无以相活,率皆不举。浑所在夺其渔猎之具,课使耕桑,又兼开稻田,重去子之法。民初畏罪,后稍丰给,无不举赡;所育男女,多以郑为字。辟为丞相掾属,迁左冯翊。
时梁兴等略吏五千余家为寇钞,诸县不能御,皆恐惧,寄治郡下。议者悉以为当移就险,浑曰:“兴等破散,窜在山阻。虽有随者,率胁从耳。今当广开降路,宣喻恩信。而保险自守,此示弱也。”乃聚敛吏民,治城郭,为守御之备。遂发民逐贼,明赏罚,与要誓,其所得获,十以七赏。百姓大悦,皆愿捕贼,多得妇女、财物。贼之失妻子者,皆还求降。浑责其得他妇女,然后还其妻子,于是转相寇盗,党与离散。又遣吏民有恩信者,分布山谷告喻,出者相继,乃使诸县长吏各还本治以安集之。兴等惧,将余众聚鄜城。太祖使夏侯渊就助郡击之,浑率吏民前登,斩兴及其支党。前后归附四千余家,由是山贼皆平,民安产业。转为上党太守。
太祖征汉中,以浑为京兆尹。浑以百姓新集,为制移居之法,使兼复者与单轻者相伍,温信者与孤老为比,勤稼穑,明禁令,以发奸者。由是民安于农,而盗贼止息。及大军入汉中,运转军粮为最。太祖益嘉之,复人为丞相掾。文帝即位,迁阳平、沛郡二太守。郡界下湿,患水涝,百姓饥乏。浑于萧、相二县界,兴陂遏,开稻田。郡人皆以为不便,浑曰:“地势洿下,宜溉灌,终有鱼稻经久之利,此丰民之本也。”遂躬率吏民,兴立功夫,一冬间皆成。比年大收,顷亩岁增,租入倍常,民赖其利,刻石颂之,号曰郑陂。转为山阳、魏郡太守,其治放此。又以郡下百姓,苦乏材木,乃课树榆为篱,并益树五果;榆皆成藩,五果丰实。入魏郡界,村落齐整如一,民得财足用饶。明帝闻之,下诏称述,布告天下。浑清素在公,妻子不免于饥寒。及卒,以子崇为郎中。
(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六·郑浑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生子无以相活,率皆不 举:生养,养育
B.年大收,顷亩岁增    比:等到
C.租入倍常,民其利    赖:获得
D.榆皆成     藩:行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郑浑治理政绩的一组是
①后稍丰给,无不举赡。
②由是民安于农,而盗贼止息。
③山贼皆平,民安产业。
④勤稼穑,明禁令,以发奸者。
⑤终有鱼稻经久之利。
⑥村落齐整如一,民得财足用饶。
A.①③⑥B.①②⑤C.②④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浑带领哥哥的小儿子在淮南避难时,受到袁术礼待,但考虑到袁术最终必败,他就渡江投靠哥哥的好友华歆。
B.郑浑有胆有识,智勇双全;在平叛梁兴等人的劫掠时,他既能力排众议,又亲率吏民前往鄜城,斩杀梁兴及其党羽。
C.郑浑任阳平、沛郡太守期间,亲率吏民兴修水利,开辟稻田,以致连年丰收,租如倍常,等到曹操大军进入汉中,他转运的军粮也最多。
D.郑浑之所以能受到曹魏政权的重用和褒扬,是因为他不仅治理有方,政绩突出,而且具有“清素在公”德优秀品质。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浑所在夺其渔猎之具,课使耕桑,又兼开稻田,重去子之法。
(2)浑责其得他妇女,然后还其妻子,于是转相寇盗,党与离散。
(3)浑以百姓新集,为制移居之法,使兼复者与单轻者相伍,温信者与孤老为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也。父兹,有大节,不应三公之辟。太祖之初至陈留,兹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太祖亦异之,数诣兹议大事。从讨董卓,战于荧阳而卒。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

会奉诏命聘贵人于魏因表留臻参丞相军事追录臻父旧勋赐爵关内侯转为户曹掾。文帝即王位,为散骑常侍。及践阼,封安国亭侯。帝广陵,行中领军,从。征东大将军曾休表得降贼辞:“孙权已在濡须口。”臻曰:“权恃长江,未敢抗衡,此必畏怖伪辞耳。”考核降者,果守将诈所作也。

明帝即位,进封康乡侯,加侍中。诸葛亮寇天水,臻奏:“宜遣奇兵入散关,绝其粮道。”乃以臻为征蜀将军,节督诸军事,到长安,亮退。还,复职,加光禄大夫。是时,帝方隆意于殿舍,臻数切深。及殿中监擅收兰台令史,臻奏案之。诏曰:“殿舍不成,吾所留心,卿推之何?”臻上疏曰:“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小,所堕者大也。臣每察校事,类皆如此,惧群司将遂越职,以至陵迟矣。”

幽州刺史毋丘俭上疏曰:“陛下即位已来,未有可书,吴、蜀恃险,未可卒平,聊可以此方无用之士克定辽东。”臻曰:“俭所陈皆战国细术,非王者之事也。吴频岁称兵,寇乱边境,而犹案甲养士,未果寻致讨者,诚以百姓疲劳故也。且渊生长海表,相承三世,外抚戎夷,内修战射,而俭欲以偏军长驱,朝至夕卷,知其妄矣。”俭行,军遂不利。

后迁为司空,徙司徒。正始中,进爵长垣侯,邑千户,封一子列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奉诏命/聘贵人于魏/因表留臻参丞相军事/追录臻父/旧勋赐爵/关内侯/转为户曹掾。
B.会奉诏/命聘贵人于魏/因表留臻参丞相军事/追录臻父旧勋/赐爵关内侯/转为户曹掾。
C.会奉诏/命聘贵人于魏/因表留臻参丞相军事/追录臻父旧勋/赐爵/关内侯/转为户曹掾。
D.会奉诏命/聘贵人于魏/因表留臻参丞相军事/追录臻父旧勋/赐爵关内侯/转为户曹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幸,可指帝王宠爱某人,也可指帝王到某地,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幸于赵王”中的“幸”指的就是前者,文中的意思为后者。
B.明帝,属于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C.假,有兼任官职的意思,类似的词还有权、摄、署等,文中指的就是兼任。
D.司徒,官名。相传少昊始置,唐虞因之。周时为六卿之一,曰地官大司徒。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臻有识人之慧,当初太祖曹操刚到陈留时,他就看出曹操有平定天下之才干,说“平定天下的,一定是这个人”。
B.卫臻得到文帝曹丕的赏识提拔,曹丕被封魏王后,任命卫臻为散骑常侍,之后即帝位,又封卫臻为安国亭侯。
C.卫臻在军事上有高明见识,有人诈称孙权已经打到濡须口,被卫臻识破。后来诸葛亮攻打天水,卫臻献上“奇兵断绝粮道”的计策。
D.卫臻在政事上勤勉负责,明帝热衷于修建宫殿,卫臻多次恳切地规劝。等到殿中监擅自拘留了兰台令史,卫臻又把这事报告了明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权恃长江,未敢抗衡,此必畏怖伪辞耳。
(2)而犹案甲养士,未果寻致讨者,诚以百姓疲劳故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本名议,世江东大族。逊少孤,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袁术与康有隙(嫌隙,感情上的裂痕),将攻康,康遣逊及亲戚还吴。逊年长于康子绩数岁,为之纲纪门户。

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赈济)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时吴、会稽、丹杨多有伏匿,逊陈便宜,乞与募焉。会稽山贼大帅潘临,旧为所在毒害,历年不禽(通“擒”)。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部曲已有二千余人。鄱阳贼帅尤突作乱,复往讨之,拜定威校尉,军屯利浦。

权以兄策女配逊,数访世务,逊建议曰:“方今英雄棋峙,财狼闚望,克敌宁乱,非众不济。而山寇旧恶,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难以图远,可大部伍,取其精锐。”权纳其策,以为帐下右部督。会丹杨贼帅费栈受曹公印绶,煽动山贼,为作内应,权遣逊讨栈。栈支党多而往兵少,逊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夜潜山谷间,鼓噪而前,应时破散。遂部伍东三郡,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宿恶荡除,所过肃清,还屯芜湖。

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逊对曰:“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权曰:“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

吕蒙称疾诣建业,逊往见之,谓曰:“关羽接境,但务北进,未嫌于我,有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下见至尊,宜好为计。”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图也。”蒙至都,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车、右部督,代蒙。

(选自《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小题1】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为之纲纪门户 朝廷B.宿恶荡除 保留的
C.若逊复式以乱圣听  诽谤D.但务北进,未于我  嫌弃
【小题2】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①逊开仓谷振贫民 ②而吾捕蛇独存
B.①山寇旧恶,依阻深地   ②人无信,不知其可也
C.①逊益施牙幢,分布鼓角 ②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①非羽忌,无复是过   ②径造庐访成,视成蓄,掩口胡卢而笑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孙权知人善任是陆逊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B.吕蒙在陆逊的成长过程中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C.关羽并不清楚吕蒙、陆逊的计策和谋略。
D.吕蒙并不十分同意陆逊对关羽的分析,希望陆逊不要急于求成。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
(2)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牵招,字子经,安平观津人也。年十余岁,诣同县乐隐受学。后隐为车骑将军何苗长史,招随卒业。值京都乱,苗、隐见害,招与隐门生史路等共殡敛隐尸,送丧还归。道遇寇钞,路等皆散走。贼欲斫棺取钉,招垂泪请救。贼义之,乃释而去。由此显名。东诣太祖。太祖将讨袁谭,而柳城乌丸欲出骑助谭。太祖遣诣柳城。到,值峭王严,以五千骑当遣诣谭。又辽东太守公孙康使韩忠赍单于印绶往假峭王。峭王大会群长,问招:“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招答曰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言当白天子更假真单于是也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忠曰:“我辽东在沧海之东,拥兵百万,曹操独何得为是也?”招呵忠曰:“曹公允恭明哲,翼戴天子,静四海。汝君臣恃险远,背违王命,欲擅拜假,方当屠戮,何敢慢易咎毁大人?”便捉忠头顿筑,拔刀欲斩之。峭王惊怖,左右失色。招为峭王等说祸福所归,皆下跪伏。太祖灭谭,署招军谋掾。文帝践阼,出为雁门太守,寇钞不断。招既教民战陈,又表复乌丸五百余家租调,使备鞍马,远遣侦候。虏每犯塞,勒兵逆击,来辄摧破,吏民胆气日锐。又构间离散,使虏大结怨仇。招出,大破之。寇贼静息。乃简选有才识者,诣太学受业,还相授教,数年中庠序大兴。郡井水咸苦,民远汲流水,往返七里。招凿原开渠,注水城内,民赖其益。其治边之称,百姓追思之。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招答曰/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言当白天子/更假真单于/是也/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
B.招答曰/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言当白天子/更假/真单于是也/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
C.招答曰/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言当白天子/更假真单于/是也/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
D.招答曰/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言当白天子/更假/真单于是也/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通称开国皇帝,这里指曹操。其他如赵匡胤称宋太祖,朱元璋称明太祖。
B.印绶,旧时称印信(以作凭证)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丝带,佩带在身。
C.席,古人专用的坐具,不用作卧具,用草或苇子编成。古人习惯在地上铺席,坐在席上。
D.太学,古学校名,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汉武帝时期始设太学,立五经博士。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牵招有情有义,打动强盗。他的老师乐隐被害,牵招和乐隐另一门生史路收殓其尸首,归途中遇强盗抢劫,史路等逃跑,牵招含泪请求得以幸免。
B.牵招胆气过人,征服峭王。袁、曹、公孙三方均想争取峭王,牵招对比分析了只有曹公为正宗,呵斥并要杀掉公孙康派来的韩忠,在场人极为震恐。
C.牵招有勇有谋,静息边乱。他任雁门太守时,加强战备,远探敌情,敌人来了就被打败;又用离间计使敌人之间大结怨仇,然后主动出击,消灭寇贼。
D.牵招为民谋利,治边有方。牵招挑选有才识的人,送他们到太学读书,还亲自教他们,使学校大兴;郡里井水又咸又苦,他引水入城,百姓深受其益。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君臣恃险远,背违王命,欲擅拜假,方当屠戮,何敢慢易咎毁大人?
(2)招既教民战陈,又表复乌丸五百余家租调,使备鞍马,远遣侦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