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士燮字威彦,苍梧广信人也。燮少游学京师,事颍川刘子奇,治《左氏春秋》。察孝廉,补尚书郎,公事免官。父赐丧阕后,茂才,除巫令,迁交阯太守。
燮体器宽厚,谦虚下士,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耽玩《春秋》,为之注解。陈国袁徽与尚书令荀彧书曰:“交阯士府君既学问优博,又达于从政,处大乱之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年疆场无事,民不失业,羁旅之徒,皆蒙其庆,虽窦融保河西,曷以加之?官事小阕,辄玩习书传,《春秋左氏传》尤简练精微,吾数以咨问《传》中诸疑,皆有师说,意思甚密。又《尚书》兼通古今,大义详备。闻京师古今之学,是非分争,今欲条《左氏》《尚书》长义上之。”其见称如此。
燮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出入鸣钟磬,备具威仪,笳箫鼓吹,车骑满道,胡人夹毂焚烧香者常有数十。妻妾乘辎軿,子弟从兵骑,当时贵重,震服百蛮,尉他不足逾也。
朱符死后,汉遣张津为交州刺史,津后又为其将区景所杀,而荆州牧刘表遣零陵赖恭代津。是时苍梧太守史璜死,表又遣吴巨代之,与恭俱至。汉闻张津死,赐燮玺书曰:“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知逆贼刘表又遣赖恭窥看南土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阯太守如故”后燮遣吏张旻奉贡诣京都,是时天下丧乱,道路断绝,而燮不废贡职。特复下诏拜安远将军,龙度亭侯。
后巨与恭相失,举兵逐恭,恭走还零陵。建安十五年,孙权遣步骘为交州刺史。骘到,燮率兄弟奉承节度。而吴巨怀异心,骘斩之。权加燮为左将军。建安末年,燮遣子廞入质,权以为武昌太守,燮、壹诸子在南者,皆拜中郎将。燮又诱导益州豪姓雍闿等,率郡人民使遥东附,权益嘉之,迁卫将军,封龙编侯,弟壹偏将军,都乡侯。燮每遣使诣权,致杂香细葛,辄以千数,明珠、大贝、流离、翡翠、瑇瑁、犀、象之珍,奇物异果,蕉、邪、龙眼之属,无岁不至。壹时贡马凡数百匹。权辄为书,厚加宠赐,以答慰之。燮在郡四十余岁,黄武五年,年九十卒。
(节选自《三国志·士燮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知逆贼刘表/又遣赖恭窥看南土/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阯太守如故/
B.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知逆贼刘表又遣赖恭窥看南土/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阯太守如故/
C.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知逆贼刘表又遣赖恭窥看南土/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阯太守如故
D.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知逆贼刘表/又遣赖恭窥看南土/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阯太守如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古代推荐、荐举有才能的人,如“举孝廉不行”“举国上下”,这与下文“除巫令”的“除”意义不同。
B.书传,古时候一般指典籍、著作等,有时也专门指有关《尚书》经义的传述解释;传,则多指解释经义的文字。
C.古今之学,“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不但是指经学研究时所持底本字体的不同,更主要的是对于经典内容阐释方面的差异而言的。
D.封,我国古时候帝王把土地或爵位赐予亲属或臣僚,这与文中的“拜安远将军”中的“拜”意义是不相同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燮钟爱传统文化,学识渊博。士燮从少年时就研究《左氏春秋》,为官闲暇研习经传,兼通《春秋》《尚书》的古文、今文。
B.士燮器量宽容厚道,礼贤下士。士燮升任交阯太守后,中原地区的士人有数百前往他那里避难或依附,都能蒙受他的恩惠。
C.士燮通晓为官之道,政绩突出。袁徽在给荀彧的信中极力称赞士燮的治理才能,称赞他在大乱之中能使百姓们安居乐业。
D.士燮威望尊贵无比,威望显赫。士燮兄弟们同时担任郡守期间,出入鸣钟响磬,礼仪完备齐全,车辆马匹等挤满了道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十余年疆场无事,民不失业,羁旅之徒,皆蒙其庆,虽窦融保河西,曷以加之?
(2)吾数以咨问《传》中诸疑,皆有师说,意思甚密。又《尚书》兼通古今,大义详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5 04:29: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宗预字德艳,南阳安众人也。建安中,随张飞入蜀。
建兴初,丞相亮以为主簿,迁参军右中郎将。及亮卒,吴虑魏或承衰取蜀,增巴丘守兵万人,一欲以为救援,二欲以事分割也。蜀闻之,亦益永安之守,以防非常。预将命使吴,孙权问预曰:“东之与西,譬犹一家,而闻西更增白帝之守,何也?”预对曰:“臣以为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势宜然俱不足以相问也。”权大笑,嘉其抗直,甚爱待之,见敬亚于邓芝、费祎。迁为侍中,徙尚书。
延熙十年,为屯骑校尉。时车骑将军邓芝自江州还,来朝,谓预曰:“礼,六十不服戎,而卿甫受兵,何也?”预答曰:“卿七十不还兵,我六十何为不受邪?”芝性骄傲,自大将军费祎等皆避下之,而预独不为屈。预复东聘吴,孙权捉预手,涕泣而别曰:“君每衔命结二国之好。今君年长,孤亦衰老,恐不复相见!”遗预大珠一斛,乃还。迁后将军,督永安,就拜征西大将军,赐爵关内侯。
(节选自《三国志,宗预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以为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势宜/然俱不足以相问也
B.臣以为/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势宜/然俱不足/以相问也
C.臣以为/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势宜然/俱不足以相问也
D.臣以为/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势宜/然俱不足以相问也
【小题2】对下面带点的虚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孙权捉预手,涕泣而别曰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③俱不足以相问也 ④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预多次出使东吴,他说话直率的特点受到孙权的喜爱,他受孙权尊敬的程度仅次于邓芝和费祎,为维护吴蜀两国的友好关系,立下了汗马功劳。
B.诸葛亮去世之后,吴国在吴蜀边境的巴丘增加了1万人的军队,蜀国听说后也加强了永安的防守,孙强问起此事时,宗预做了非常巧妙的回答。
C.宗预老当益壮,按照周礼,六十岁就不再带兵打仗,而他却在六十岁时就接受了带兵的任务,这引起了车骑将军邓芝的不满,向他提出质询。
D.吴蜀两国是既对立又联合的关系,因而宗预多次受聘到吴国任职,使吴主孙权非常喜欢他,在他最后一次离开吴国时,孙权含泪相送,还赠送给他许多珍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芝性骄傲,自大将军费祎等皆避下之,而预独不为屈
(2)君每衔命结二国之好。今君年长,孤亦衰老,恐不复相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温恢,字曼基,太原祁人也。父恕,为涿郡太守,卒。恢年十五,送丧还归乡里,内足于财。恢曰:“世方乱,安以富为?”一朝尽散,振施宗族。州里高之,比之郇越。举孝廉,为廪丘长,鄢陵、广川令,彭城、鲁相,所在见称。入为丞相主簿,出为扬州刺史。太祖曰:“甚欲使卿在亲近顾以为不如此州事大故书云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得无当得蒋济为治中辅卿邪”时济见为丹杨太守,乃遣济还州。又语张辽、乐进等曰:“扬州刺史晓达军事,动静与共咨议。”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合肥,是时诸州皆屯戍。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于是有樊城之事。诏书召潜及豫州刺史吕贡等,潜等缓之。恢密语潜曰:“此必襄阳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为急会者,不欲惊动远众。一二日必有密书促卿进道,张辽等又将被召。辽等素知王意,后召前至,卿受其责矣!”潜受其言,置辎重,更为轻装速发,果被促令。辽等寻各见召,如恢所策。文帝践阼,以恢为侍中,出为魏郡太守。数年,迁凉州刺史,持节领护羌校尉。道病卒,时年四十五。诏曰:“恢有柱石之质,服事先帝,功勤明著。及为朕执事,忠于王室,故授之以万里之任。如何不遂,吾甚悯之!”赐恢子生爵关内侯。生早卒,爵绝。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①郇越:古代的贤者。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甚欲使卿在亲近顾/以为不如此州事大/故书云/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得无当得蒋济/为治中辅卿邪/
B.甚欲使卿在亲近顾/以为不如此州事大/故书云/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得无当得蒋济为治中辅卿邪/
C.甚欲使卿在亲近/顾以为不如此州事大/故书云/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得无当得蒋济为治中辅卿邪/
D.甚欲使卿在亲近/顾以为不如此州事大/故书云/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得无当得蒋济/为治中辅卿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两汉三国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科目之一,目的是推举出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人才,同样是察举科目的还有茂才、贤良方正等。
B.在古代官员体系中,“入”指入朝为官,与此相对的是“出”,即到地方任职。
C.豫州是我国古“九州”之一,“九州”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后成为中国的代称。
D.践阼,亦称为“践祚”,一般指帝王登基,统治国家,也可指皇子被立为太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恢有正确的财富观。看到国家将要发生变乱,就认为聚集财富是没有用处的,因此他把钱财分给了宗族的人,此举不仅得到人们的好评,还获得太祖的青睐。
B.温恢生逢乱世,官职多次变迁。他曾担任廪丘长、广川令、彭城相、丞相主簿、扬州刺史、侍中、魏郡太守、凉州刺史等官职,最后功业未竟,病逝在赴任途中。
C.温恢富有谋略,深受太祖器重。曹操曾派他出京担任要职,又告诉自己的手下张辽、乐进等人,遇到事情可以多和通晓军事的温恢商量再做定夺。
D.温恢善于体察人心。他能够清楚地知道曹操召集裴潜等人是让他们赶去支援襄阳,但在危难之际却没有急着让众将前往,是不想造成太大惊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潜受其言,置辎重,更为轻装速发,果被促令。
(2)恢有柱石之质,服事先帝,功勤明著。及为朕执事,忠于王室,故授之以万里之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人也。父滂,为汉司徒。当时诸公子多越法度,而涣清静,举动必以礼。郡命为功曹,郡中奸吏皆自引去。后辟公府,举高第,迁侍御史。
除谯令,不就。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后避地江、淮间,为袁术所命。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顷之,吕布击术于阜陵,涣往从之,遂复为布所拘留。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
布诛,涣得归太祖。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迁为梁相。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后征为谏议大夫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曒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魏国初建,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涣言于太祖曰:“今天下大难已除,文武并用,长久之道也。以为可大收篇籍,明先圣之教,以易民视听,使海内斐然向风,则远人不服可以文德来之。”太祖善其言。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居官数年卒,太祖为之流涕,赐谷二千斛。文帝闻涣昔拒吕布之事,问涣从弟敏:“涣勇怯何如?”敏对曰:“涣貌似和柔,然其临大节,处危难,虽贲育不过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后/征为谏议大夫/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曒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B.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后征为谏议大夫/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曒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C.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后征为谏议大夫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曒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D.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后征为谏议大夫/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曒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徒”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名称,三公之一,主管民事,为正一品官员。
B.“茂才”汉代指优秀人才。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
C.“屯田”是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D.文中的“辟”指被征召,“举”指授予官职,“除”“迁”则指官职的任命和调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涣出身世家,无纨绔气。袁涣的父亲袁滂做过汉朝的司徒,当时各家公子大多违越法律制度,而袁涣清雅宁静,举动必定符合礼节。
B.袁涣正道直行,不屈淫威。在被袁术咨询时。常有严正的议论,袁术不能违抗;面对吕布威胁,他坚持认为刘备是有德之人,骂之不当。
C.袁涣深请民意,建言恰当。归附太祖,百姓不乐意屯田而逃亡,袁涣对太祖说民众安于故土,应顺从他们的心意,不想做的就不要勉强。
D.袁涣外表和柔,内心坚强。其堂弟袁敏说他貌似平和柔顺,但在大节面前,处于危难当中时,即使是古代的勇士孟贲、夏育也比不过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
(2)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邓艾字士载,少孤,为农民养犊。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文为世范,行为士则”,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诣太尉司马宣王①,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

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偏将军姜维。维退,淮因西击羌。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于是留艾屯白水北。三日,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艾谓诸将曰:“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

景元四年冬,召诸军征蜀。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

艾至成都,禅率群臣面缚舆榇诣军门,艾执节解缚焚榇,受而宥之。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司马宣王,即司马懿。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
B.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
C.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
D.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孤”即指邓艾年幼时父亲就死了。 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人。
B.“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一般而言名是供长辈称呼,字供晚辈和平辈呼唤。
C.“辟之为掾”中“辟”是征召的意思,“掾”即掾吏,是官府中的最高长官。
D.“面缚舆榇(chèn)”,一种古代君主战败投降的仪式。“面缚”指反绑着手面向胜利者,表示放弃抵抗;“舆榇”指将棺材装在马车上,表示听凭处置。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艾不囿贫窘,努力上进。自幼失怙的他以陈寔碑文自勉,不因口吃、家贫而自暴自弃,后得司马懿的赏识,出任官职。
B.邓艾善于用兵,智谋出众。嘉平年间与蜀军对峙,他料得姜维必先声东击西而后诈降还击,于是先发制人,占据洮城,得以避免失败。
C.邓艾艰苦卓绝,成功入蜀。景元间,他亲率魏军在荒无人烟处开山架桥,于濒临绝境中挺进江由,最终大破蜀军。
D.邓艾绥纳降附,受人称赞。进入成都后他手持符节接受刘禅投降,督查约束将士,安抚众人,让他们回复旧业,受人称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
(2)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费祎,字文伟,江夏鄳人也。少孤,依族父伯仁。伯仁姑,益州牧刘璋之母也。璋遣使迎仁,仁将祎游学入蜀。会先主定蜀,祎遂留益土,与汝南许叔龙、南郡董允齐名。时许靖丧子,允与祎欲共会其葬所。允白父和请车,和遣开后鹿车给之,允有难载之色,祎便从前请先上。及至葬所,诸葛亮及诸贵人悉集,车乘甚鲜,允犹神色未泰,而祎晏然自若。持车人还,和问之,知其如此,乃谓允曰:“吾常疑汝与文伟优劣未别也,而今而后,吾意了矣。”

先主立太子,祎与允俱为舍人,迁庶子。后主践位,为黄门侍郎。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诸葛恪、羊衜等才博果辩,论难锋至,祎辞顺义笃,据理以答,终不能屈。权甚器之,谓祎曰:“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还,迁为郎中,亮北驻汉中,请祎为参军。建兴八年,转为中护军,后又为司马。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亮卒,祎为后军师。顷之,代蒋琬为尚书令。琬自汉中还涪,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

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祎节,率众往御之。光禄大夫来敏至祎许别,求共围棋。于时羽檄交驰,人马擐甲,严驾已讫,祎与敏留意对戏,色无厌倦。敏曰:“向聊观试君耳!君信可人,必能办贼者也。”祎至,贼遂退,封成乡侯。琬固让州职,祎复领益州刺史。祎当国功名,略与琬比。十一年,出驻汉中。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咨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循在坐。祎欢饮沉醉,为循手刃所害,谥曰敬候。

(选自《三国志•蜀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B.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C.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 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D.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秦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B.践位,文中指后主刘禅承继皇位。与“践位”意思相近的还有“履至尊”“君临天下”等词语。
C.建兴,后主刘禅的年号。年号是我国从秦初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刺史,官职,汉初指出刺各地检核问事的官员;汉武帝时每部置刺史一人;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祎出生于江夏鄳地,小时候父亲死了,靠族父伯仁拉扯成人。后来,刘璋召见费祎,伯仁就将他带人蜀地。
B.费祎与董允一同乘坐简陋的车子前往许靖儿子的墓地。董允脸上露出难以乘坐的神色,而费祎“从前请先上”,始终无怨言,神态泰然自若。
C.魏延与杨仪反目成仇,每次一见面都争论不休。费祎对他们直言劝说,晓以利害,让两人都发挥了各自的职能作用。
D.费祎退魏军后封侯,主持国事政绩名望堪比蒋琬,即使在地方任职,朝廷重要的事情也要先征求他的意见请他决断,深受后主信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权甚器之,谓祎曰:“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
(2)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祎节,率众往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