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宗预字德艳,南阳安众人也。建安中,随张飞入蜀。
建兴初,丞相亮以为主簿,迁参军右中郎将。及亮卒,吴虑魏或承衰取蜀,增巴丘守兵万人,一欲以为救援,二欲以事分割也。蜀闻之,亦益永安之守,以防非常。预将命使吴,孙权问预曰:“东之与西,譬犹一家,而闻西更增白帝之守,何也?”预对曰:“臣以为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势宜然俱不足以相问也。”权大笑,嘉其抗直,甚爱待之,见敬亚于邓芝、费祎。迁为侍中,徙尚书。
延熙十年,为屯骑校尉。时车骑将军邓芝自江州还,来朝,谓预曰:“礼,六十不服戎,而卿甫受兵,何也?”预答曰:“卿七十不还兵,我六十何为不受邪?”芝性骄傲,自大将军费祎等皆避下之,而预独不为屈。预复东聘吴,孙权捉预手,涕泣而别曰:“君每衔命结二国之好。今君年长,孤亦衰老,恐不复相见!”遗预大珠一斛,乃还。迁后将军,督永安,就拜征西大将军,赐爵关内侯。
(节选自《三国志,宗预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以为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势宜/然俱不足以相问也
B.臣以为/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势宜/然俱不足/以相问也
C.臣以为/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势宜然/俱不足以相问也
D.臣以为/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势宜/然俱不足以相问也
【小题2】对下面带点的虚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孙权捉预手,涕泣而别曰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③俱不足以相问也 ④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预多次出使东吴,他说话直率的特点受到孙权的喜爱,他受孙权尊敬的程度仅次于邓芝和费祎,为维护吴蜀两国的友好关系,立下了汗马功劳。
B.诸葛亮去世之后,吴国在吴蜀边境的巴丘增加了1万人的军队,蜀国听说后也加强了永安的防守,孙强问起此事时,宗预做了非常巧妙的回答。
C.宗预老当益壮,按照周礼,六十岁就不再带兵打仗,而他却在六十岁时就接受了带兵的任务,这引起了车骑将军邓芝的不满,向他提出质询。
D.吴蜀两国是既对立又联合的关系,因而宗预多次受聘到吴国任职,使吴主孙权非常喜欢他,在他最后一次离开吴国时,孙权含泪相送,还赠送给他许多珍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芝性骄傲,自大将军费祎等皆避下之,而预独不为屈
(2)君每衔命结二国之好。今君年长,孤亦衰老,恐不复相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7 07:01: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顾雍字元叹,吴郡吴人也。蔡伯喈从朔方还,尝避怨于吴,雍从学琴书。州郡表荐,弱冠为合肥长,后转在娄、曲阿、上虞,皆有治迹。孙权领会稽太守,不之郡,以雍为丞,行太守事,讨除寇贼,郡界宁静,吏民归服。数年,为左司马。权为吴王,累迁大理奉常,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拜侯还,而家人不知,后闻乃惊。
黄武四年,迎母于吴。既至,权临贺之,亲拜其母于庭,公卿大臣毕会,后太子又往庆焉。雍为人不饮酒,寡言语,举动时当。权尝叹曰:“顾君不言,言必有中。”至饮宴欢乐之际,左右恐有酒失而雍必见之,是以不敢肆情。权亦曰:“顾公在坐,使人不乐。”其见惮如此。是岁改为太常进封醴陵侯代孙邵为丞相平尚书事其所选用文武将吏各随能所任心无适莫。时访逮民间,及政职所宜,辄密以闻。若见纳用,则归之于上,不用,终不宣泄。权以此重之。然于公朝有所陈及,辞色虽顺而所执者正。权尝咨问得失,张昭因陈听采闻,颇以法令太稠,刑罚微重,宜有所蠲损。权默然,顾问雍曰:“君以为何如?”雍对曰:“臣之所闻,亦如昭所陈。”于是权乃议狱轻刑。久之,吕壹、秦博为中书,典校诸官府及州郡文书。壹等因此渐作威福,遂造作榷酤障管之利,举罪纠奸,纤介必闻,重以深案丑诬,毁短大臣,排陷无辜,雍等皆见举白,用被谴让。后壹奸罪发露,收系廷尉。雍往断狱,壹以囚见,雍和颜色,问其辞状,临出,又谓壹曰:“君意得无欲有所道?”壹叩头无言。时尚书郎怀叙面詈辱壹,雍责叙曰:“官有正法,何至于此!”
雍为相十九年,年七十六,赤乌六年卒。权素服临吊,谥曰肃侯。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改/为太常/进封醴陵侯/代孙邵为丞相/平尚书事/其所选用文武将吏/各随能所任/心无适莫/
B.是岁/改为太常/进封醴陵侯/代孙邵为丞相/平尚书事/其所选用/文武将吏各随能所任/心无适莫/
C.是岁改/为太常/进封醴陵侯/代孙邵为丞相/平尚书事/其所选用/文武将吏各随能所任/心无适莫/
D.是岁/改为太常/进封醴陵侯/代孙邵为丞相/平尚书事/其所选用文武将吏/各随能所任/心无适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在这里是指从地方到京城任职,与“出”相对,“出”指京官外放。
B.“寺”指佛教寺庙,顾雍被封阳遂乡侯后,去到寺庙表达感恩之情。
C.“拜其母于庭”指孙权当众拜见顾雍的母亲,表示两家结为友好。
D.“素服”指居丧时所穿的白色冠服,孙权着此服亲往吊唁,是以亲友之礼对待顾雍。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雍少年出仕,政绩斐然。孙权担任会稽太守时,让顾雍代行太守的职事,顾雍把一郡治理得很安定,官员和百姓都很信服他。
B.顾雍温和少言,使人敬畏。在宴饮的时候,顾雍左右的人都因为担心喝多了举止失当被顾雍看见而不敢开怀畅饮,只有孙权不怕他。
C.顾雍选贤任能,关注民情。他为相时,任用官员依能授职,心无好恶;经常亲自到民间察访,只要是政务上应该改进采纳的,就秘密地上报到朝廷。
D.顾雍为人谦和,处事理智。即使是审讯作奸犯科、陷害无辜的吕壹,他也和颜悦色、以礼相待。他认为自有严正的法律惩处犯人,不必责骂羞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州郡表荐,弱冠为合肥长,后转在娄、曲阿、上虞,皆有治迹。
(2)若见纳用,则归之于上,不用,终不宣泄。权以此重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费祎,字文伟,江夏鄳人也。少孤,依族父伯仁。伯仁姑,益州牧刘璋之母也。璋遣使迎仁,仁将祎游学入蜀。会先主定蜀,祎遂留益土,与汝南许叔龙、南郡董允齐名。时许靖丧子,允与祎欲共会其葬所。允白父和请车,和遣开后鹿车给之,允有难载之色,祎便从前请先上。及至葬所,诸葛亮及诸贵人悉集,车乘甚鲜,允犹神色未泰,而祎晏然自若。持车人还,和问之,知其如此,乃谓允曰:“吾常疑汝与文伟优劣未别也,而今而后,吾意了矣。”

先主立太子,祎与允俱为舍人,迁庶子。后主践位,为黄门侍郎。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诸葛恪、羊衜等才博果辩,论难锋至,祎辞顺义笃,据理以答,终不能屈。权甚器之,谓祎曰:“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还,迁为郎中,亮北驻汉中,请祎为参军。建兴八年,转为中护军,后又为司马。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

亮卒,祎为后军师。顷之,代蒋琬为尚书令。琬自汉中还涪,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祎节,率众往御之。光禄大夫来敏至祎许别,求共围棋。于时羽檄交驰,人马擐甲,严驾已讫,祎与敏留意对戏,色无厌倦。敏曰:“向聊观试君耳!君信可人,必能办贼者也。”祎至,贼遂退,封成乡侯。琬固让州职,祎复领益州刺史。祎当国功名,略与琬比。十一年,出驻汉中。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咨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循在坐。祎欢饮沉醉,为循手刃所害,曰敬候。

 (选自《三国志•蜀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B.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C.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D.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秦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如蔺相如是宦者令缪贤舍人。
B.践位,指帝王登上帝位,表示帝王登基的词汇,如“践祚”“践极”“履至尊”“继位”等。
C.建兴,后主刘禅的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而给予的褒扬性称号,始于西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费祎能言善辩、外交辞令高超。费祎受诸葛亮的委派出使吴国,凭借着出色的口才,使得善于诘难的诸葛恪等人也不能占据上风,得到孙权的赞赏。
B.费祎安然若素,具有良好美德。费祎与董允一同乘坐简陋的车子前往许靖儿子的墓地。董允脸上露出难以乘坐的神色,而费祎先上车且沉静如常。
C.费祎机智聪明、善于调解矛盾。魏延与杨仪反目成仇,每次一见面都争论不休。费祎对他们分别劝解,晓以利害,让两人发挥了各自的职能作用。
D.费祎气度不凡、功绩名望突出。魏军来犯,来敏在双方对弈活动中察探费祎,费祎面无厌倦之色;退魏军后封侯,主持国事功绩名望超过了蒋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权甚器之,谓祎曰:“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
(2)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祎节,率众往御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抗传

抗字幼节,孙策孙也。(陆)逊卒时,年二十,拜建武校尉。永安三年,假节,孙皓即位,加镇军大将军,领益州牧。

抗闻都下政令多阙,忧深虑远。乃上疏曰:“臣闻德均则众者胜寡,力侔则安者制危,盖六国所以兼并于强秦,西楚所以北面于汉高也。今敌跨制九服,非徒关右之。割据九州,岂但鸿沟以西而已。国家外无连国之援,内非西楚之强,庶政陵迟,黎民未乂。而议者所恃,徒以长川峻山,此乃守国之末事,非智者之所先也。臣每虑此,常中夜抚枕,临餐忘食。”

凤皇元年,西陵督步阐据城以叛,遣使降晋。抗闻之,令将军左奕等径赴西陵。敕军营更筑严围,自赤谿至故市,内以围阐,外以御寇,昼夜催切,众甚苦之。诸将咸谏曰:“今及三军之锐,亟以攻阐,比晋救至,阐必可拔。何事于围,而以弊士民之力乎?”抗曰:“此城处势既固,粮谷又足,且所缮修备御之具,皆抗所宿规。今反身攻之,既非可卒克,且北救必至,至而无备,表里受难,何以御之?”诸将咸欲攻阐,抗每不许。宜都太守雷谭言至恳切,抗欲服众,听令一攻。攻果无利,围备始合。

晋车騎将军羊祜率师向江陵,诸将咸以抗不宜上。抗曰:“江陵城固兵足,无所忧患。如使西陵盘结,则南山群夷皆当扰动,则所忧虑,难可而竟也。吾宁弃江陵而赴西陵,况江陵牢固乎?”初,江陵平衍,道路通利,抗敕江陵督张咸作大堰遏水,以绝寇叛。祜欲因所遏水,浮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军。抗闻,使咸亟破之。祜至当阳。闻堰败,乃改船以车运,大费损功力。

晋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诣建平,荆州刺史杨肇至西陵。抗令张咸固守其城;公安督孙遵巡南岸御祜;水军督留虑、镇西将军朱琬拒胤;身率三军,凭围对肇。将军朱乔、营都督俞赞亡诣肇。抗曰:“赞军中旧吏,知吾虚实者,吾常虑夷兵素不简练,若敌攻围,必先此处。”即夜易夷民,皆以旧将充之。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旋军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肇计屈夜遁。抗欲追之,而虑阐畜力伺间,兵不足分,于是但鸣鼓戒众,若将追者。肇众凶惧,悉解甲挺走,抗使轻兵跟之,肇大破败,祜等皆引军还。抗遂陷西陵城,诛夷阐族及其大将吏,自此以下,所请赦者数万口。修治城围,东还乐乡,貌无矜色,谦讣如常,故得将士欢心。

评曰: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着,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及逊忠诚恳至,忧国亡身,庶几社稷之臣矣。抗贞亮筹干,咸有父风,奕世载美,具体而徵,可谓克构者哉!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益州牧     领:兼任
B.力则安者制危  侔:弱小
C.黎民未     乂:安定
D.谦如常     冲:谦虚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抗具有他父亲的风范。他受到孙皓的赏识,被加授为镇军大将军。他优虑国事,上 疏劝谏,常夜不能寐。
B.诸将都想急于攻打步阐,陆抗总是不答允。宜都太守雷谭要求极为恳切,将领们听从 他的命令去攻打一次,进攻果然不利。
C.晋车骑将军羊祜率领军队向江陵进发。陆抗宁可放弃江陵,也要奔赴西陵,因为江陵 城固兵足,没有什么可忧虑的。
D.营都督俞赞逃跑投降杨肇,他深知陆抗军中的虚实底细。于是陆抗撤换了素质不高的 夷兵,给杨肇以出其不意的一击。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议者所恃,徒以长川峻山,此乃守国之末事,非智者之所先也。
(2)抗遂陷西陵城,诛夷阐族及其大将吏,自此以下,所请赦者数万口。
【小题4】文中陆抗认为能征服天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根据第二段内容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司徒禹之后也。汉末入蜀,未见知待。时益州从事张裕善相,芝往从之,裕谓芝曰:“君年过七十,位至大将军,封侯。”芝闻巴西太守庞羲好士,往依焉。主定益州,芝为郫邸阁督。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所在清严有治绩,入为尚书
先主於永安。先是,吴王孙权请和,先主累遣宋玮、费祎等与相报答。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芝见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答之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问:“其人为谁?”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修好于权。权果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请见权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权乃见之语芝曰孤诚原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自绝魏,与蜀连和,遣张温报聘于蜀。十一年,涪陵国人杀都尉反叛,芝率军征讨,即枭其渠帅,百姓安堵。十四年卒。
芝为将军二十余年,赏罚明断,善恤卒伍。身之衣食资仰于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性刚简,不饰意气,不得士类之和。

(节选自《三国志·邓芝传》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权乃见之/语芝曰/孤诚原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
B.权乃见之/语芝曰/孤诚原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
C.权乃见之/语芝曰/孤诚原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
D.权乃见之/语芝曰/孤诚原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先: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先主”“先帝”。
B.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朝开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的首要长官为尚书。
C.薨:《礼记》记载“诸侯死曰薨”,文章中“先主薨於永安”说明刘备在蜀时并未称帝。
D.表:是古代一种文体,是臣下给皇帝的奏章。《出师表》《陈情表》都属于这种文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芝老当益壮,择主而侍。他七十多岁先投奔张裕,再投奔庞羲,最后投奔到先主刘备手下,官至尚书。
B.诸葛亮有远见且善用人。先主刘备去世后,他担心孙权会生变,便决定派邓芝出使东吴,最后使孙权狐疑消失。
C.邓芝有智谋、善言论。他出使东吴,详细分析了吴蜀联合之利和吴依附魏的弊,劝说孙权,终于使孙权绝魏联蜀。
D.邓芝善带兵、生活节俭。邓芝带兵赏罚分明,体恤士卒;衣食的费用都来自自己为官的俸禄,不置办私产,家无余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
(2)乃遣芝修好于权。权果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权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馥字元颖,沛国相人也。建安初,说袁术将戚寄、秦翊,使率众与俱诣太祖。太祖悦之,司徒辟为。后孙策所置庐江太守李述攻杀扬州刺史严象,庐江梅乾、雷绪等聚众数万在江、淮间,郡县残破。太祖方有袁绍之难,谓馥可任以东南之事,遂表为扬州刺史。馥既受命,单马造合肥,建立州治,南怀乾、绪。数年中恩化大行,百姓乐其政,流民越江山而归者以万数。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建安十三年卒,扬州士民追思之。

馥子靖,黄初中,出为河南尹。为政初虽如碎密,终于百姓便之,有馥遗风。后迁镇北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遂开拓边守,屯据险要;又修广戾陵渠大堨,水溉灌蓟南北;三更种稻,边民利之。嘉平六年卒。

靖子弘,累迁宁朔将军。太安中,张昌作乱,以弘为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弘遣南蛮长史陶侃为大都护,牙门将皮初为都战帅,进据襄阳。侃、初等累战破昌,昌惧而逃,其众悉降,荆土平。时荆部守宰多阙,弘请补选,帝从之。弘乃叙功铨德,随才补授,甚为论者所称。弘于是劝课农桑,宽刑省赋,岁用有年。陈敏寇扬州,引兵欲西上,弘乃解南蛮以授蒋超,统江夏太守陶侃、武陵太守苗光,以大众屯于夏口;又遣何松领建平、宜都、襄阳三郡兵屯巴东;又加南平太守应詹督三郡水军继蒋超。侃与敏同郡,又同岁举吏。或有间侃者,侃遣子为质,弘遣之曰:“匹夫之交尚不负心,况大丈夫乎!”乃以侃为前锋督护,委以讨敏之任。敏竟不敢窥境,时人莫不称善。弘卒于襄阳,士女嗟痛,若丧所亲矣。

(摘编自《三国志》和《晋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
B.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
C.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
D.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掾,在我国封建时代本来是佐助的意思,后来成了副官佐或者为官署属员的通称。
B.郡县,是古代两级行政单位。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分成若干郡,郡以下置县。
C.三更种稻,是我国古代农业中分区休耕的轮作方法;文中的“三更”指轮作三次。
D.守宰,泛指各级官员,文中“守”是州府地方长官,“宰”是辅佐国君的百官之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馥为政安民有法,教化百姓。他临危受命出任扬州刺史时,大行恩化,流民归集;兴修水利,兴校屯田,富民有法,施以教化,百姓乐其政。
B.刘靖为政以民为本,便民利民。他出任河南尹一职时,为政便利百姓;做镇北将军时,既屯边据险,又重视农业,兴修水利,而使得边民获利。
C.刘弘平乱精于军事,用人不疑。张昌作乱时,他重用陶侃和皮初,进据襄阳,收复荆州;陈敏进犯后,他调兵遣将,精心布局,终将陈敏击退。
D.刘氏祖孙三代为官,有所传承。刘馥为政,大行恩化,深受百姓爱戴;刘靖以民为本,有刘馥遗风;刘弘重视农业,宽刑减赋,百姓连年丰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弘乃叙功铨德,随才补授,甚为论者所称。
(2)或有间侃者,侃遣子为质,弘遣之曰:“匹夫之交尚不负心,况大丈夫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