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忍辱负重

陈寿

初,孙桓别讨备前锋于夷道,为备所围,求救于逊。逊曰:“未可。”诸将曰:“孙安东公族,围已困,奈何不救?”逊曰:“安东得士众心,城牢粮足,无可忧也。待吾计展,欲不救安东,安东自解。”及方略大施,备果奔遗。桓后见逊曰:“前实怨不见救,定至今日,乃知调度自有方耳。”

当御备时,诸将军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持,不相听从。逊案剑曰:“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在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矣。”及至破备,计多出逊,诸将乃服。权闻之,曰:“君何以初不启诸将违节度者邪?”逊曰:“受恩深重,任过其才。又此诸将或任腹心,或堪爪牙,或是功臣,皆国家所当与共克定大事者。臣虽驽儒,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权大笑称善,加拜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即改封江陵侯。

(选自《三国志·陆逊传》)

(简注)
①孙桓:其父孙河,本姓俞,孙策赐姓为孙,列入属籍,所以后面称孙桓为“公族”,当时任安东中郎将。②寇恂:东汉初颖川太守,执金吾贾复时在汝南,他的部将被寇恂捕杀,贾复记恨,扬言见到寇恂要杀了他。寇恂躲避,不与相见,光武帝知后替他俩和解。
(阅读指要)
本文主要写陆逊为抵抗刘备而发生的两件事:第一件事表现陆逊的调度有方;第二件事写他不计较诸将的矜持,忍辱负重,终于大计得施,击败刘备,得到众将的佩服。文章通过语言描写,生动地塑造了陆逊忍辱负重、境界高尚的形象。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围已困(______)   
(2)共此虏(______)
(3)军令有常,不可矣(______) 
(4)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______)
【小题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知调度自有方耳   ③仆有尺寸可称
②诸将服 ④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济国事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小题3】下列与文中“(孙桓)为备所围”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求救于逊。B.孙安东公族,见围已困。
C.(孙权)加拜辅国将军。D.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
【小题4】从陆逊与孙权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陆逊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
(2)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3 03:09: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节选自《三国志· 司马朗传》)
【注】①抄:掠夺。②阳九之会:指灾难之年或厄运。③宗:宗族,宗室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B.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C.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D.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察举专设童子科,规定儿童年龄在12岁至16岁之间,能博通经典可以入选,孝廉试经者拜为郎,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察举童子是一种奖励天才儿童的方法。
B.关东,俗称东北,位于山海关以东,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三市一盟。关东地区是中国北方一个比较完整而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风土人情,深厚的文化内涵。
C.“邑”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城邦。先秦民众聚居地,包括城市或村镇及其附属田地。陶渊明《桃花源记》亦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一月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三月。这个时期的东汉朝廷的政治大权主要由董卓所掌握。这一时期的文学家有“三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朗小时候就善于应答,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敏捷与机智,这种才能在被董卓诘问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B.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一是因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二是因为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但他的劝阻并未起作用。
C.司马朗认为,如果董卓能够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仔细考虑,就能取得盖世的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
D.司马朗回到家乡,认为家乡也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于是建议乡亲们跟他一起举家迁到黎阳去,但父老们留恋故土,只有赵咨及家人跟着司马朗迁走。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
(2)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3)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论盛孝章书①

孔 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

《春秋》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民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

(据中华书局影印四部丛刊本《六臣注文选》)

(注)①这是孔融写给曹操请求援救其友盛孝章的一封信。盛孝章汉末为吴郡太守。为人器量高雅宏伟,而又爱重士人。孙策平吴会后,因为妒忌盛孝章的名望,把他囚禁起来。孔融和盛孝章交谊深厚,写了这封论盛孝章的信给曹操,希望曹操驰书于吴,以救盛孝章。但是曹操的信还没有寄出,盛孝章已为孙权所杀。
【小题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禁/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B.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禁/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C.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禁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D.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禁/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稽,古地名,绍兴的别称,故吴越地。《滕王阁序》“目吴会于云间”一说“会”读kuài ,秦汉时会稽郡的郡治在吴县(即今苏州),郡、县相连,称为吴会。
B.传,一类是以记述详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另一类是替经书作注的著作,一般由他人记述。文中指的是第一类。
C.筑台,即建造游观之台。文中燕昭王筑台是招贤之意。
D.表,指给皇帝上的奏章,如《出师表》《陈情表》。不悉,旧时书信结尾处的套语,犹言不尽。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起笔感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接着描述了盛孝章内外交困、岌岌可危的艰难处境。
B.第二段开头作者援引齐桓公的典故,是想以曹操比齐桓公,勉励曹操招纳贤才,匡复汉室。
C.第三段列举了许多历史典故,目的是想让曹操知道,营救盛孝章可以让天下人才归依曹操。
D.本文叙述紧凑,文字凝练,从交友之道和得贤之重来打动对方,措辞得体,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
(2)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蜀先主率大众东伐吴,吴将陆逊拒之。蜀主从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金帛爵赏诱动诸夷,先遣将吴班以数千人,于平地立营,欲挑战。诸将皆欲击之,逊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攻,攻之纵下,犹难尽,若有不利,损我必大。今但且奖励将士,广施方略,观其变。”备知其计不行,乃伏兵八千人,从谷中出。

逊曰:“ 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贼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角此寇,正在今日。”乃攻一营,不利。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令各持一把茅,火攻之。备因夜遁。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
(1)难可攻(__________________)
(2)犹难尽(__________________)
(3)乃伏兵八千人(__________________)
(4)以火攻之(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选出“以”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A.金帛爵赏诱动诸夷B.欲挑战
C.广施方略,观其变D.乃令各持一把茅,火攻
【小题3】下列加点词与“蜀先主率大众东伐吴”中的“东”用法相同的一项为( )
A.以金帛爵赏诱诸夷B.且乘高守
C.难可卒攻,攻之纵D.备因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2)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令各持一把茅,以火攻。
【小题5】根据文意,分析文中叙写“诸将”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彭渊材初见范文正画像,惊喜再拜。前磬折称:“新昌布衣彭几,幸获拜谒。” 既罢,熟视曰:“有奇德者,必有奇形。”乃引镜自照,又捋其须曰:“大略似之矣,但只无耳毫数茎耳。年大,当十相具足也。”又至庐山太平观,见狄梁公像,眉目入鬓。又前再拜,赞曰:“有宋进士彭几谨拜谒。”又熟视久之,呼刀镊者,使剃其眉毛,令作卓枝入鬓之状。

家人辈望见惊笑。渊材怒曰:“何笑!吾前见范文正公,恨无耳毫;今见狄梁公,不敢不剃眉;何笑之乎?耳毫未至,天也。剃眉,人也。君子修人事以应天,奈何儿女子以为笑乎?吾每欲行古道,而不见知于人。所谓伤古人之不见,嗟吾道之难行也。”

(注)①范文正公:且¨范仲淹。②鹅折:形容毕恭毕敬。③狄梁公:即狄仁杰。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视曰(    ) (2)乃镜自照(    )
(3)当十相足也(    )  (4)奈何儿女子以为笑乎(  )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有奇德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君子修人事应天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当南日
C.而不见知人 夫祸患常积忽微
D.所谓伤古人不见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呼刀镊者,使剃其眉毛。
(2)吾每欲行古道,而不见知于人。
【小题4】彭渊材“剃眉”,是因为    
【小题5】用两个成语概括彭渊材的性格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