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平,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治黄帝、老子之术。有田三十亩,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平为人长大美色,人或谓平:“贫何食而肥若是?”其嫂疾平之不亲家生产,曰“亦食糠覈耳。有叔如此,不如无有!”伯闻之,逐其妇弃之。

及平长,可取妇,富人莫与者,贫者平亦愧之。久之,户牖富人张负有女孙,五嫁夫辄死,人莫敢取,平欲得之。邑中有大丧,平家贫侍丧,以先往后罢为助②。张负既见之丧所,独视伟平,平亦以故后去。负随平至其家,家乃负郭穷巷,以席为门,然门外多长者车辙。张负归,谓其子仲曰:“吾欲以女孙予陈平。”仲曰:“平贫不事事,一县中尽笑其所为,独奈何予之女?”负曰:“固有美如陈平长贫者乎?”卒与女,为平贫,乃假贷币以,予酒肉之资以内妇。负戒其孙曰:“毋以贫故,事人不谨。事兄伯如事乃父,事嫂如事乃母。”平娶张氏女,资用益饶,游道日广。

项羽略地至河上,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爵卿。项羽之东王彭城也,汉王还定三秦而东。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客在楚者往击,殷降而还。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镒。居无何,汉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平惧诛,乃封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渡河,船人见其美丈夫,独行,疑其亡将,要①下当有宝器金玉,目之,欲杀平,平心恐,乃解衣裸而佐刺船③。船人知其无有,乃止。

(《史记·陈平丞相世家》)

(注)①要:通“腰”。②以先往后罢为助:指通过早去晚归来获得更多的报酬以补贴家用。③刺船:撑船。
【小题1】下列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乃封金与印,使使归项王   吾还也
B.平娶张氏女 至易水上,祖,取道
C.乃贷币以聘 愿大王稍借之
D.项羽乃平为信武君 其无礼于晋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陈平家中贫穷,和他的哥哥住在一起,他的兄长陈伯自己耕田,支持弟弟读书,外出游学,嫂子却对他不参加劳作而感到生气。
B.到了陈平该娶妻的时候,富有的人家都不想跟他结亲,而陈平又以跟穷人家的女儿结为婚姻为耻,所以很久都没有找到合适的。
C.陈平投奔项羽,带兵打败并降服殷王,得到封官赐金。后来汉攻下殷,项羽大怒,害怕被项羽怪罪诛杀,于是仗剑逃亡。
D.陈平在逃亡时,在渡过黄河的船上,船夫看到他的宝器金玉,想要抢劫并杀了他,陈平十分害怕,就解开衣服赤身露体地帮助船夫撑船,才躲过一劫。
【小题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6 10:46: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僻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当是时,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眜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馀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湣王自矜,百姓弗堪。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馀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啖说奉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
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
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岛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毅留殉齐五岁,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馀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
B.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馀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
C.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馀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
D.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馀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亚卿是古代官阶名,爵位名,为中央政府各部行政长官,常为侯补职位。
B.三晋指战国时韩、赵、魏三国。春秋末晋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故史称三晋。
C.合从即合纵,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等国,地连南北,他们联合便称合纵,西抗秦国。合从在文中泛指联合。
D.战国时期,各大国设有“相国”“相邦”或“丞相”,后称宰相,为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毅的先辈乐羊,他曾带兵为魂文侯攻取中山,魏文侯把灵寿封赏给他。后来中山复国,乐毅又替赵武灵王带兵征战,灭了中山。
B.燕昭王因子之之乱被齐大败,一直想报复齐国,但力量太弱,便礼遇郭隗以招贤纳士。这时乐毅为魏出使燕国,燕王赏识其才,便留下他封臣。
C.燕昭王向乐毅询问攻齐的计策,乐毅审时度势,提出联合赵、楚、魏的主张,并亲自出使赵国。诸侯国都恶齐的骄横强暴,于是达成联盟攻齐,大败齐国。
D.齐湣王败逃,在其他诸侯兵回撤后,乐毅单独留在齐国攻战,夺取齐珍宝财物归燕,尔后又在齐征战五年,占齐七十多座城池,把它们划归燕国的郡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
(2)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八年,伐陆浑,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ト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徳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诛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群臣皆贺,申叔同时使齐来,不贺。王问,对曰:“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庄王乃复陈后。

十七年春,楚庄王围郑,三月克之。入自皇门,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宾之南海,若以臣妾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若君不忘厉、宣、桓、武,不绝其社稷,使改事君,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楚群臣曰:“王勿许。"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庸可绝乎!”庄王自手旗,左右麾军,引兵去三十里而舍,遂许之平。潘尫入盟,子良出。夏六月,晋救郑,与楚战,大败晋师河上,遂至衡雍而归。

二十年,围宋,以杀楚使也。围宋五月,城中食尽,易子而食,析骨而炊。宋华元出告以情。庄王曰:“君子哉!”遂罢兵去。

(节选自《史记・楚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B.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C.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D.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戎”是古代中原王朝对北部地区少数民族的统称,“陆浑戎”即来自中原北方陆浑的少数民族部落。
B.“虞夏”指有虞氏之世和夏代。有虞氏是远古部落名,舜是虞代最后一位统治者,称“虞舜”,相传舜禅位禹,夏代由此开始,称为“夏禹”。
C.“肉袒牵羊”是古代战败投降的一种仪式。“肉袒”指脱去上衣,露出肢体,以示降服或谢罪。“牵羊”指牵着羊,表示犒劳军队。
D.“质”是“质子”,是古代君主为表示诚意与妥协,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贯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胸有大志,意属天下。他借问鼎之机,向王孙满示威。王孙满告诫他君临天下要重德,并借天命之名使楚庄王知难而退。
B.楚庄王善于纳谏,过而能改。他攻灭陈国,令其成为楚国的一个县。后来他听从申叔时的劝谏,将陈国政权还给陈君的后裔。
C.楚庄王重视道义,言而有信。他力排众议,接受郑伯的投降,亲自指挥军队后退三十里而驻扎,并与郑国订立平等条约。
D.楚庄王宅心仁厚,不为已甚。他敬正郑伯的谦卑诚恳,断定他深受人民爱戴,故不灭其国;他赞赏华元为民请命,故退兵离开宋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2)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节选自课文《鸿门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留侯张良 善:与……友善,交好
B.君安与项伯有    故:故事
C.今事有急,故来告良 幸:幸亏
D.张良出,项伯    要:通“邀”,邀请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臣为韩王送沛公”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谁为大王此计者B.且之奈何
C.君我呼人,吾得兄事之D.沛公奉卮酒为寿,约婚姻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争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作为“楚左尹”的项伯,念及私情,把重要军事行动的机密告知敌对方的张良。
B.选文用一个“惊”字,两句“为之奈何”,写沛公得知项羽将攻打时惊慌失措,想要叫张良一起逃离。
C.危机来临之时,张良临危不乱,善于剖析利害,使沛公醒悟而采纳他所提的建议,寻找化解危机的方法。
D.选文以对话形式,采用精练生动又富于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准确传神地刻画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顾笑武阳 顾:照顾。
B.诸郎中执兵 兵:兵器
C.秦王还柱而走 走:逃跑。
D.轲自知事不就 就:完成。
【小题2】下列对原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在古时指书写礼单和泛指修好通聘问的书札礼单和礼品.
B.乃朝服,设九宾: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C.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
D.必得契以报太子也:太子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中国古代社会的承袭制度是长子继承制,女性没有继承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部分叙述了荆轲借献图之机行刺秦王、失利被杀的过程。
B.文中塑造了一个沉着冷静、勇敢无畏、舍生忘死的荆轲形象。
C.侍医夏无且想用自己随身的药囊捉住荆轲,解救秦王。
D.文中描写了秦王遇刺时惊惶失措、事后惊魂未定的情状。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2)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