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夫成王霸固有人,亡国破家亦固有人;桀用干莘,纣用恶来,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非其人而欲有功,譬其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

国无贤佐俊士,而能成功立名,安危绝者,未尝有也。贤者立于朝,则天下之豪相率而趋之矣。周公旦,白屋之士所下者七十人,而天下之士皆至;晏子所与同衣食者百人,而天下之士亦至;仲尼修道行,理文章,而天下之士亦至矣。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卫君问田让曰:“寡人封侯尽千里之地,赏赐尽御府缯帛,而士不至,何也?”田让对曰:“君之赏赐,不可以功及也;君之诛罚,不可以理避也;犹举杖而呼狗,张弓而祝鸡矣;虽有香饵而不能致者,害之必也。”

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取材于西汉刘向《说苑•尊贤》) 

(注)①干莘:夏桀时代的臣子,惯于阿谀奉承。②恶来:商纣时代的臣子,崇尚勇力,不顾义理,后被周武王处死。③白屋:中国古代指平民居所。④范中行氏:指春秋时晋国的范氏、中行氏两大家族,后因联合作乱而被逐。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荣名者 垂:流传。
B.安危绝者,未尝有也    继:继续。
C.贫不能使富     使:驾驭。
D.齐国大安,而霸天下    遂:最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犹鸿鹄无羽翼也 ∥ 鹏徙于南冥也
B.而能成功立名 ∥ 去六月息者也
C.是故游江海者托船 ∥ 渔樵江渚之上
D.亡何也 ∥其正色邪,远而无所至极邪
【小题3】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者立于朝,则天下之豪相率而趋之矣
贤能的人在朝为官,天下豪杰就会轻率地表达恭敬
B.君之诛罚,不可以理避也
您对臣子的惩罚,不能够依据情理去躲避
C.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
桓公任命(管仲)为上卿,可是齐国并未管理好
D.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
贤能的人了解到那些人不愿重用自己,就会心怀怨恨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夏、商、秦灭亡,与桀、纣、秦君用不贤者有关,奸佞位居高位就会贻害无穷。
B.田让提醒卫君,仅仅依靠封赏并不能实现延揽贤才的目标,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C.周公、晏子、孔子各例表明,有品行有学问的人当朝,能为国君延揽更多人才。
D.管仲一再向桓公索要更好的待遇,说明贤者也有缺点,国君要容忍他们的缺点。
【小题5】国君想要治理好天下,尊贤爱才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根据全文内容,概括国君如何才能真正作到尊贤爱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08 11:52: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冯谖客孟尝君

《国策》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返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使人属孟尝君 属:同“嘱”,请托
B.揭其剑    揭:高举
C.愦于忧    愦:竭尽、缺乏
D.被于先王之祟 祟:灾祸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有意欲为收责薛乎 激义而死焉者也
B.左右君贱之也     是时大中丞抚吴者
C.驱而薛  臣闻求木长者
D.衣冠见之 项王按剑跽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谖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作者通过他对收债于薛这一具体事件的见解和处理,来表现他的足智多谋和对复杂政治关系的洞察力。
B.收债于薛这一事件,由冯谖签署受命、矫命焚券、买义复命以及由此所显示的政治效果几个环节组接贯穿起来,环环相扣,曲折缜密。
C.冯谖敢于矫命焚券,正由于他看到了收买民心对于巩固孟尝君统治地位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孟尝君一心爱民、不求珍宝财物的可贵品质。
D.作者表现冯谖的才能识见,并不是单刀直入,而是采取欲扬先抑、欲露先隐的曲折的手段,不到事件临头,不显其真本领。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2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纄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今秦有贪饕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王翦将数十万之众临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惟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日造问,供太牢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已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镒,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轲也。”于是,秦大怒燕,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燕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皆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计,杀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五岁而卒灭燕国,而虏燕王喜,秦兼天下。

其后荆轲客高渐离以击筑见秦皇帝,而以筑击秦皇帝,为燕报仇,不中而死。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
B.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
C.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
D.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傅:中国古代职官,三公之一,是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始于西周,最初由周公旦担任。以后除秦朝外各朝代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B.顿首:古代跪叩礼仪,跪地,头短暂触地即起。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C.太牢:古代诸侯、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圈,故这类牺牲称为牢。
D.皇帝:文中秦皇帝指统一天下后的的秦王嬴政。他创造了“皇帝”一词,是中国第一个皇帝。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丹怀有公心和私仇。他说燕秦不两立的原因,一是担忧燕国被秦吞并,二是怨恨做人质时欺侮他的秦王。
B.燕丹有抗秦的勇气,敢收留秦之叛将樊将军;但没有抗秦的正确谋略,嫌太傅“西约南连北讲”的策略太旷日持久,因而派遣荆轲去刺秦。
C.燕丹为人仁慈,没有听从太傅的建议将樊将军灭口,能为田光之死痛哭流涕;礼贤下士,能为田光、荆轲行跪拜礼;对秦国的贪欲和燕国的实力有清醒的认识。
D.燕丹与荆轲一样,都有以微弱的自身与强大的对方抗争的宁死不屈的精神。选文是课文《荆轲刺秦王》的前传和后记。课文中荆轲死前“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的说辞照应了选文“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一句。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2)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 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B.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C.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D.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
B.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
C.祖,临行时祭祖先,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荆轲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表现了荆轲为国分忧的思想品质。
B.樊於期因为家境贫困受到太子丹的接济,所以当太子丹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以便完成刺秦计划时,樊於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C.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早点动身,这一情节表现了太子丹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
D.易水诀别的场面,作者通过“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等细节描写,渲染了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愿太傅更虑也。”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

见荆轲,曰:“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死,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C.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傅,是中国古代官职名,春秋时期为国王的辅佐大臣,国王年幼或空缺时可以代为管理国家。
B.避席,是古代交往礼节,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都要离开坐席(古人席地而坐)而伏于地。
C.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礼节,意为拜两次,表达对对方的敬意。一般只有向很尊贵的人才施再拜礼。
D.孤,是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还有“伯、寡人、不谷”等。也用于一方之长的称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国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大患,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太子认为刺杀秦王将引发秦国内乱、群臣相互猜疑,各诸侯国就可以趁机合纵,一定能够攻破秦国。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去,终已不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奏之,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左股。荆轲废,匕首以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 顾:回头看
B.持千金之资物 币:礼品
C.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比:比较
D.图,图穷而匕首见 发:打开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荆轲遂就车去    秦武阳奉地图匣
B.故荆轲乃逐秦王 侍医夏无且其所奉药囊提轲
C.遂拔以击荆轲,断左股 乃引匕首以提秦王
D.左右曰:“王负剑!王负剑!” 引其匕首提秦王
【小题3】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太子之,疑其有改悔   ②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封  ③皆白衣冠以送之  ④倚柱而笑,踞以骂  ⑤使使以大王,唯大王命之  ⑥又而为歌曰  ⑦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之  ⑧士皆瞋目,发尽指冠  ⑨潜受其言,辎重,更为轻装速发 ⑩谅主簿豆卢毓延于狱,相与协谋
A.①⑤⑦⑨/②⑧/③④/⑥⑩B.①⑦⑨/②⑥⑧/③④/⑤⑩
C.①④⑦/②⑧/③⑥/⑤⑨⑩D.①⑦/②④⑧/③⑥/⑤⑨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