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上山采蘼芜①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②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注]①蘼芜:一种香草,叶子风干可以做香料。②缣、素:都是绢。素色洁白,缣色带黄,素贵缣贱。
【小题1】下列有关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通过人物对话的形式来表现思想内容的叙事短诗。诗中涉及故夫、故人和新人三个人物。
B.虽然新人没有出场,但从故夫和故人的对话里,可以明显地看出故夫内心的悔恨以及对新人的厌弃。
C.诗歌在极短的篇幅里,活灵活现地写出一对离异夫妻的对话交流,回忆感慨,写出女方对被抛弃的不满和男方悔恨不迭的遗憾。
D.新人织缣,质次价低;故人织素,质优价高。新人只是在纺织的技艺方面,不如故人,这是“故夫”后悔的原因。
【小题2】比较《上山采蘼芜》《氓》和《孔雀东南飞》中三位女主人公的形象,简要说明她们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1-23 11:46: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未尝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甲)为尚书令,(乙)光禄大夫。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明年,昭帝(丙),宣帝即位,褒赏大臣,(丁)万六百户,功次大将军光。
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奏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夙夜不怠,与大将军定策,天下受其福,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毋令领光禄勋事,使专精神,忧念天下,思惟得失。”上亦欲用之。安世闻指,惧不敢当。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耳妄闻,言之为先事,不言情不达,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财哀,以全老臣之命。”上笑曰:“君言泰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后数日,竟拜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有郎功高不调,自言,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莫府长史迁,辞去之官,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卫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
(《汉书·张汤传》)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第一段括号里甲乙丙丁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拜   升   薨  赐B.擢   迁   崩   封
C.除   徙   卒  奖D.迁   擢   崩   谥
【小题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奇其材 奇:认为……奇特B.将军为明主股肱 股肱:喻得力大臣
C.贤不肖较然   较:明显D.心密于光焉 密:亲密
【小题3】下列句子中划线部分,用括号里的短语替换,意思最接近的一组是
①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夙夜不怠(夙兴夜寐)    ②忧念天下,思惟得失(患得患失)
③安世闻指,惧不敢当(当仁不让) ④言之为先事,不言情不达(不言而喻)
⑤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自不量力),继大将军后   ⑥君言泰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非你莫属)
A.①⑥B.②④C.③⑤D.①④
【小题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安世之所以能够担任尚书令,主要是因为他找回了皇上驾临河东时丢失的三箱书,且无一遗漏,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才能。
B.御史大夫魏相在霍光去世几个月后向皇上极力推荐张安世担任大将军,让他集中精力,心忧天下,但张安世坚决推辞还是未能如愿。
C.张安世在举荐人才方面不是很积极,即使有所推荐,也不求私谢,表现出隐匿名迹、远离权势的作风,很多人对他不主动推举人才颇有微词。
D.张安世地位尊崇,食邑万户,但他不坐吃山空,夫人家童都有手艺,家产不断增殖,比大将军霍光还富裕,皇帝很亲近他。
【小题5】按要求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1)用“/”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薄 朕 忘 故 非 所 望 也 愿 将 军 强 餐 食 近 医 药 专 精 神 以 辅 天 年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答苏武书

李陵

子卿足下:

陵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何如?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嗟乎子卿!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简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推心而泣血也。

(有删节)

【小题1】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B.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C.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D.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大罪小,不明察 蒙:蒙蔽B.策疲乏之兵,新羁之马 当:抵御
C.而皆扶病,不干弋 任:使用D.何志未立而怨已成  图:料想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李陵不免于失败的一项是
①五将失道,陵独遇战②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③步马之势,又甚悬绝④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⑤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⑥兵尽矢穷,人无尺铁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⑥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苏武归国享受殊荣,而自己留在匈奴蒙受耻辱,李陵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自己出生于中原礼仪之邦,此后只能终老于蛮夷之地,实是令人伤怀。
B.李陵认为自己功大罪小,朝廷不能明察其苦衷,所以他从未考虑过杀身明志;在异族左右劝勉言欢之后,他与汉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
C.李陵在五将失道独遇匈奴之时,以五千军对敌十万竟能追亡逐北斩其将帅,三军将士视死如归,后又以一当千,最终失败,也可谓迫不得已。
D.李陵用范蠡不为会稽之耻殉国、曹沬不因三败之辱自杀卒复仇报辱来说明自己也曾欲仿效前贤,奈何自己志向未及实现,而怨谤已起,亲人被戮。
【小题5】把原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②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简精兵,强逾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