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傍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侥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矐其目:弄瞎他的眼睛。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B.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C.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D.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法定继承人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都是长子。
B.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创“皇帝”一词作为自己的封号。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汉以后也称分封的王和列侯为诸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令王翦率军讨伐燕国,十月攻克燕国的都城蓟。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追查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更名改姓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高渐离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藏,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弄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
(2)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6 05:43: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子伉代侯。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B.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C.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D.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B.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C.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呼其父司马谈及自称为太史公。
D.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记录历代帝王的生平、政绩。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是沛县人,原以杀狗、卖狗肉为生,后随汉高祖起事。成功后,先在刘邦门下做舍人,后被封为舞阳侯。
B.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见项羽,向他说明自己并没有做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入关之事。
C.樊哙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用自己的身体挡在刘邦的前面,还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D.刘邦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精神疲惫。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史记 管晏列传》

【小题1】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_____________”。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______)      ②鲍叔遂管仲(______)
【小题3】第一段划线句“不以为言”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认为值得一说B.不由此为自己辩解
C.不因此而有怨言D.不把这当作口实
【小题4】结合材料内容,对鲍叔和管仲两个人物做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项梁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宋义谏项梁日:“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空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曰:“公将见武信君乎?臣论武信君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

高陵君显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乃置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诸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强秦攻赵,必举。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后项羽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杀宋义子。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将救巨鹿。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项羽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则及祸 疾:急速,赶快。
B.将戮力而攻秦  戮力:合力,尽力。
C.诸将皆慑服 慑服:因恐惧而屈服。
D.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  壁:设营驻守。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B.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C.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D.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义能够审时度势。宋义曾预料项梁兵败,路遇齐国使者高陵君显,劝其慢行以免及祸。
B.项梁刚愎自用。他没有听从宋义的劝谏,结果在定陶一战中被秦将章邯打败:战死沙场。
C.项羽英勇无畏。巨鹿之战中他率将士破釜沉舟、烧毁军营以示誓死决战,最终大败秦军。
D.项羽心狠手辣。他假托君命擅杀宋义;巨鹿之战俘虏秦将王离、涉间,并将其活活烧死。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轲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2)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过之。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节)
【小题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小题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名平,字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
B.我国文学史上素来“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指《诗经》;骚”指《离骚》,代指楚辞。
C.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两大优秀传统,其中现实主义的源头是《诗经》,浪漫主义则始于《楚辞》。
D.“楚辞”有两个含义:“楚辞”是指屈原创制的一种诗歌体裁;《楚辞》则是指刘向辑录的屈原作品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因此招来祸患。
B.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
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邓地。
D.令尹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成行。
【小题4】把下面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2)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