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魏豹者,故魏诸公子也。其兄魏咎,故魏时封为宁陵君。秦灭魏,迁咎为家人。陈胜之起王也,咎往从之。陈王使魏人周市徇①魏地,魏地已下,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周市曰:“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齐、赵使车各五十乘,立周市为魏王。市辞不受,迎魏咎于陈。五反,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
章邯已破陈王,乃进兵击魏王于临济。魏王乃使周市出请救于齐、楚。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市救魏。章邯遂击破杀周市等军,围临济。咎为其民约降。约定,咎自烧杀。
魏豹亡走楚。楚怀王予魏豹数千人,复徇魏地。项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余城,立豹为魏王。豹引精兵从项羽入关。汉元年,项羽封诸侯,欲有梁地,乃徙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
汉王还定三秦,渡临晋,魏王豹以国属焉,遂从击楚于彭城。汉败,还至荥阳,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谓郦生曰:“缓颊往说魏豹,能下之,吾以万户封若。”郦生说豹。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②诣荥阳,以豹国为郡。汉王令豹守荥阳。楚围之急,周苛遂杀魏豹。
(选自《史记 •魏豹彭越列传》)
【注】①徇:攻占,夺取;②传:乘驿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
B.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
C.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
D.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 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灭魏,迁咎为家人 迁:放逐,流放
B.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 谢:谢绝
C.项羽已破秦,降章邯 降:投降
D.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 诣: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魏豹侧重于反复无常,时反时从。郦生说魏豹一节,则通过魏豹之口,道出汉王“慢而侮人”、“非有上下礼节”的待人态度,正与豹之反复叛汉为因果。
B.《史记》中的许多故事写得悲壮惨烈,从而带有浓重的悲壮色彩和悲壮的气氛。魏咎,在兵临城下的紧迫关头,他为百姓身家性命的安全着想,提出降服条件,谈判成功后自焚而死,给人以气概豪迈、悲壮慷慨的感受。
C.因周市攻打魏地有功,准备立周市为魏王,使者前后往返了五次,周市都拒绝不接受,没办法陈王立了魏咎为魏王。
D.汉王从临晋率兵横渡黄河,魏豹跟随着汉王攻打彭城。汉王战败,回师荥阳,魏豹请假回家探望老人病情,回国后,就马上断绝了黄河渡口,背叛了汉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
(2)乃徙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25 12:04: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疠,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为悦己者 容:打扮
B.襄子必近子 幸:宠幸
C.于是襄子乃豫让曰 数:责备
D.则虽死不 恨:仇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我必为报仇而死,报智伯    其无礼于晋
B.今其智反不能及,何也 近幸子,为所欲
C.子自为计 吾还也
D.赵国志士闻之,皆涕泣 愿举国内臣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曾先后臣事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幸。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清扫厕所,想在襄子入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C.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真实身份,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认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
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地赞叹他忠义。
【小题4】翻译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二)

陕西李广为上郡太守,尝从百骑出,卒遇匈奴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军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归其大军。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飞将李广》)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B.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C.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D.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向,在中国古代,君臣议事于朝廷之上,是以向南的座位为尊的。但在宾主之间,一般以向东的座位为尊,因此古人常常以请人东向坐来表示对人的尊敬。
B.为寿,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C.《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记、表五类。郭沫若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平旦是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段文字出处不同,但故事情节曲折跌宕,主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都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B.到鸿门后,刘邦先称臣谢罪又把欲王关中的野心否认得干干净净,还套出了军中的奸细,足见他能言善辩,机变狡诈。
C.李广带了百余名骑兵最终遇到了几千名匈奴骑兵,手下被吓得惊慌失措,他却能做到处乱不惊,还下令下马解鞍来攻击敌军。
D.胡军从吃惊到不敢攻击再到带着护卫的白马将军来试探都没有结果,最后李广率军返回汉军大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2)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悦。汉五年,既定天下,论功行封。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酇侯,所食邑多。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
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于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上至,相国谒。上笑曰:“夫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曰:“君自谢民。”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回:“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B.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C.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D.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善于识人,情趣不凡。高祖为平民时,萧何多次凭为官的职权保护沛公:沛公进咸阳,唯独萧何不求取金帛财物,表现出与诸将不同的情趣。
B.萧何推荐贤才,外不避仇。萧何曾经举荐韩信;萧何素来与曹参不和,汉惠帝询问萧何在萧何百年之后能否让曹参行相国之权,萧何认为人选合适。
C.萧何忠心耿耿,不重私产。汉二年,萧何守关中,转运粮饷,补充兵员,成为汉王坚实的大后方;购置田宅居处偏僻,建造家园、不修筑有矮墙的房舍。
D.萧何纳谏解危,终得保全。采纳鲍生意见,派亲人到汉王营中效力且作人质;采纳门客意见,贱价强买平民田宅示自己无政治野心,平安解除信任危机。
【小题3】下列加点字的翻译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因人之力而之 损害    ②善留侯张良 向来
③于是项伯复夜 离开 ④ 芷阳间行 道路
⑤而其愈奇 看见 ⑥ 则或其欲出者 责怪
⑦足以视听之娱 穷尽 ⑧无物以之 相互
A.①②④⑥B.④⑤⑥⑧C.①③⑦⑧D.②③⑥⑦
【小题4】下列翻译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或师焉,或否焉----或者从师,或者不从师
②追亡逐北----追逐逃走的败兵
③蒙故业,因遗策----继承已有基业,沿袭前代策略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把孝悌的道理告知百姓
⑤群贤毕至----众多贤才都聚集在这里
⑥何可胜道----哪里说得准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
【小题5】翻译下列各句
(1)李蟠好古文,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3)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汉王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臣闻平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平,反覆乱臣也,原王察之。”汉王召让平。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诚臣计画有可采者,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得请骸骨。”汉王乃谢,拜为护军中尉。诸将乃不敢复言。

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高帝默然。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陈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陛下弟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为然,乃发使告诸侯会陈,将南游云梦。行未至陈,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遂会诸侯于陈,尽定楚地。

于是与平剖符,世世勿,为户牖侯。其后常以护军中尉从攻陈豨及黥布。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小题1】“绝”是会意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绝,断丝也”,其本义是把丝弄断。后来“绝”的意思延伸开来,文中“世世勿绝”中的“绝”是______的意思。随着词义的不断演变发展,现在“绝”已有很多意思,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是______的意思,“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绝”是______的意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昆弟,指兄弟,与昆仲、昆玉一样都是称呼别人兄弟的敬词。
B.巡狩,即巡行狩猎,文中汉高祖借外出打猎的机会平定楚地。
C.郊迎,指到郊外迎接宾客,韩信为表示对皇帝的敬重到郊外迎接。
D.剖符,汉朝封功臣时,将作为信物的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其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平初受重用,却遭谗毁。汉王任命陈平为都尉后,绛侯、灌婴等都诋毁陈平,认为陈平是反复无常的奸臣,不可重用。
B.陈平思虑周全,行事谨慎。有人告发韩信谋反,诸将表示应立即发兵,而陈平在充分了解情况后,认为应以计平乱,不宜用兵。
C.陈平足智多谋,深受倚重。高祖问计,陈平建议高祖假装南游云梦,然后趁韩信到郊外迎接高祖时,派力士生擒韩信。
D.陈平屡出奇计,功勋卓著。陈平以护军中尉的身份跟从高祖征讨陈豨和黥布,他一共出过六次奇计,因此被封为户牖侯。
【小题4】给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出,限3处)。
今 兵 不 如 楚 精 而 将 不 能 及 而 举 兵 攻 之 是 趣 之 战 也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小题6】陈平为什么不主张发兵攻打楚王韩信?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高祖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心矣。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项羽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豯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注)①“霍人”,县名,治所在今山西繁峙县北。
【小题1】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指汉高祖刘邦。公,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最高爵位,这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本文中的“沛公”的“公”即为此意。
B.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比如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等。
C.禁中,古时指帝王居住的皇宫之内,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也说“禁内”。
D.崩,正如《礼记》中的记载,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和高祖刘邦是同乡,一开始依靠屠狗谋生,后来做了沛公的侍从,跟从沛公去赴项羽设下的鸿门宴,他手持铁盾守在营外,以备不测。
B.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樊哙凭借战功,多次增加封邑,又凭借战功,官至左丞相。后来娶了吕后的妹妹,因此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
C.樊哙为了保护刘邦,私闯鸿门宴,面对项羽的威胁,他不仅用喝酒吃肉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勇猛,还义正辞严地批评项羽不该听信小人的挑拨离间。
D.樊哙在高祖病重时,因为担忧国家的命运而伤心流泪,他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话,高祖就笑着坐了起来。后来卢绾造反,他凭借相国的身份率兵攻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