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魏豹者,故魏诸公子也。其兄魏咎,故魏时封为宁陵君。秦灭魏,迁咎为家人。陈胜之起王也,咎往从之。陈王使魏人周市徇①魏地,魏地已下,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周市曰:“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齐、赵使车各五十乘,立周市为魏王。市辞不受,迎魏咎于陈。五反,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
章邯已破陈王,乃进兵击魏王于临济。魏王乃使周市出请救于齐、楚。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市救魏。章邯遂击破杀周市等军,围临济。咎为其民约降。约定,咎自烧杀。
魏豹亡走楚。楚怀王予魏豹数千人,复徇魏地。项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余城,立豹为魏王。豹引精兵从项羽入关。汉元年,项羽封诸侯,欲有梁地,乃徙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
汉王还定三秦,渡临晋,魏王豹以国属焉,遂从击楚于彭城。汉败,还至荥阳,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谓郦生曰:“缓颊往说魏豹,能下之,吾以万户封若。”郦生说豹。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②诣荥阳,以豹国为郡。汉王令豹守荥阳。楚围之急,周苛遂杀魏豹。
(选自《史记 •魏豹彭越列传》)
【注】①徇:攻占,夺取;②传:乘驿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
B.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
C.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
D.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 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灭魏,迁咎为家人 迁:放逐,流放
B.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 谢:谢绝
C.项羽已破秦,降章邯 降:投降
D.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 诣: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魏豹侧重于反复无常,时反时从。郦生说魏豹一节,则通过魏豹之口,道出汉王“慢而侮人”、“非有上下礼节”的待人态度,正与豹之反复叛汉为因果。
B.《史记》中的许多故事写得悲壮惨烈,从而带有浓重的悲壮色彩和悲壮的气氛。魏咎,在兵临城下的紧迫关头,他为百姓身家性命的安全着想,提出降服条件,谈判成功后自焚而死,给人以气概豪迈、悲壮慷慨的感受。
C.因周市攻打魏地有功,准备立周市为魏王,使者前后往返了五次,周市都拒绝不接受,没办法陈王立了魏咎为魏王。
D.汉王从临晋率兵横渡黄河,魏豹跟随着汉王攻打彭城。汉王战败,回师荥阳,魏豹请假回家探望老人病情,回国后,就马上断绝了黄河渡口,背叛了汉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
(2)乃徙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25 12:04: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有删节)
(二)
夫屈子之志,以谓忠君爱国伤痛疾时宗臣之义不忍去人皆知之;而不知屈子抗怀三代之,一篇之中,反复致意,其孤怀独往,不复有《春秋》之世宙也。故其行芳、志洁,太史推日月争光。而于贾生所陈三代文质,终见馋于绛灌者,同致异焉。太史所谓悲其志欤?
(选自章学诚《为谢司马撰<楚辞章句>叙》)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厚币委事楚 质:抵押
B.奈何绝秦   欢:友好关系
C.卒使上官大夫屈原于顷襄王    短:诋毁,说坏话
D.而不知屈子抗怀三代之 英:才智杰出,才能出众的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怀王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示鲁父老项羽头,鲁
B.秦割汉中地与楚和 广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
C.竟死于秦归葬   卒三岁迁为太史令
D.太史推日月争光 客亦知夫水月乎
【小题3】请用“/”给选文(二)中画浪线部分断句。(限3处)
以 谓 忠 君 爱 国 伤 痛 疾 时 宗 臣 之 义 不 忍 去 人 皆 知 之
【小题4】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3)太史所谓悲其志欤?
【小题5】选文(二)“屈子之志”与选文(一)中“三致志焉”的“志”有何异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夕时,庄贾乃至,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何谓相送乎!”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谮于景公。景公退穰苴,苴发疾而死。

(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何谓相送乎
B.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何谓相送乎
C.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何谓相送乎
D.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何谓相送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破格提拔,古代授予官职的专用名称,与“陟”“升”“除”同用来表示升迁。
B.下漏,用漏壶中的水滴、沙漏来标记时刻。漏壶是古代利用滴水、漏沙来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
C.不佞,谦辞,犹言不才,旧时用来谦称自己。“佞”还可以指巧言谄媚,含贬义。
D.大司马,是中国古代对中央政府中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的称呼,曾经位列“三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穰苴地位低下,才能出众。他是田家的妾生之子,身份低微,幸而晏婴慧眼识才,知道他文武双全。
B.司马穰苴缺乏自信,推辞任职。面对齐景公的赏识,他觉得自己人微权轻,所以只当了庄贾的助手。
C.司马穰苴法纪严明,斩杀庄贾。他与庄贾约定第二天日中时分会面,结果庄贾轻慢误时,被杀示众。
D.司马穰苴平等待下,大获全胜。他安抚士兵,体贴病弱,极大地提振了士气,最终解决了齐国困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
(2)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

同类题3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①连敖:接待宾客的小官。
【小题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尝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屡次
B.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   犯法
C.数以策项羽,羽不用   干预,影响
D.於是信视之   熟悉
【小题2】全都能体现韩信是难得的人才的一组句子是( )
①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②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③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④虽为将,信必不留。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B.滕公感到韩信的话不同凡响,见他相貌堂堂,就放了他。和韩信交谈,很欣赏他,把这事报告汉王,汉王一开始就很赏识韩信,觉得他才能出奇超众,就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
C.韩信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脱离楚军归顺了汉王。
D.萧何认为韩信是个奇人,要汉王选择吉日,斋戒后,设一个拜将坛,礼仪安排周到,这样才可以留住韩信。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⑵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楚,汉久相持来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滑.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勾匈数岁者,徒吾两人耳,愿与汉工挑战决雌雄,母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问间之,乃项工也,汉王大惊。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汉王之,项王怒,欲一战,汉王不听。项王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走入成皋。
项王闻淮阴候已举河北,破齐、赵,且欲击楚,乃使龙且往击之,淮阴候与战,种将灌婴击之,大破楚军,杀龙且。韩信自立为齐王,项王闻龙且军破,则恐,使时台人武涉往说淮阴候,淮阴候弗听,是时,彭越复反,下粱地,绝楚粮,项王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曾咎等曰:“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母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诛彭越,定梁地,复从将军。”乃东行,去陈留、外黄。
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今男子年十五以上诣城东,欲坑之。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往说项王曰:“彭越僵的外黄,外黄恐,鼓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坑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粱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项王然其言,乃蚁外黄当统者。东至睢阳,闻之皆争项王。
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器食绝,汉遭陆贾说项王,请太公,项王弗听,汉王复使候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军皆呼万岁,汉王乃封侯公为平国君,匿弗肯复见,曰:“此天下辩士,所居倾国,故号为平国君。”项王已约,乃引具解而东归。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注)①罢,通“废”;陆运叫做转,水运叫做漕,②间,通“涧”,东西广武二城之间,汴水从中东南流,名曰广武涧。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B.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C.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取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D.项王大怒/乃白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徒吾两人耳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汉王之 范增目项王
C.韩信自立为齐王  人之力而敝之
D.闻之皆争项王    方其破荆州,江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同情百姓,希望结束战乱。他为了避免天下百姓遭受战乱之苦,欲与汉王一决雌雄但道到汉王拒绝,之后二人相约谈判也最终不欢而散
B.项王临危不乱,从容应对危机。在韩信自立为齐王,彭越又造反,杀了龙且的情况下,项王决定攻打陈留、外黄,先诛灭彭越,平定粱地,再灭韩信。
C.项王易怒暴躁,但能采纳意见。外黄投降后,项王怒火未消,下令活埋外黄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外黄县令门客十三岁的儿子前去劝说后,他就作罢。
D.项王遵守盟的,能够言而有信。在汉王先后派人游说项王后,项王终于同意订立盟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并放回汉王的家人,引兵东归。
(4)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坑者。
②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右曹典属国。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馀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使大夫丙吉,皆敬重武。

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

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  坐死:因犯罪被处死
B.霍光其奏,免武官 寝:睡觉
C.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 故事:典章制度
D.子前坐事死,上之 闵:通“悯”,同情,怜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 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B.图画其人于麒麟阁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C.愿使者致金帛赎之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数燕王所讼 复右曹典属国
【小题3】下列句子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燕王)上书告之
B.(武)数为燕王所讼
C.上以(通国)为郎
D.(昭帝)甚优宠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回国后,虽然他受燕王谋反事件的牵连而被捕,但是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B.因为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所以宣帝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待他。
C.因为卫将军张安世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也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所以宣帝又让苏武做了右曹典属国。
D.皇帝很思念那些辅佐得力的臣子,就让人仿照他们的相貌画像,并题写上他们的官爵姓名,苏武就是其中的一位。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
(2)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