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 ① ,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 ② 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用以代指死者受祭,②号为文王:追望西伯吕的尊号为周文王.③徂:通殂,死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让:责备
B.武王已平股乱,天下宗周 宗:尊奉
C.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易:取代
D.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与:赞助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A.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B.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C.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
【小题3】下列对据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常以“伯仲叔季”作为兄弟长幼排行的次序,据此可知,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长子和三子。孤竹君死后,伯夷、叔齐兄弟俩都不肯继承君位并相继逃走,国人因此另立中子。
B.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父死不葬”,却兴师伐纣是不孝不仁的行为,为此,他们叩马进谏武王;而进谏的遇挫,让兄弟俩深以为耻,遁世隐居首阳山中,宁可采薇充饥也不食周粟。
C.伯夷、叔齐、颜渊这类善人不得善终,而为非作歹、暴戾恣睢的盗贼祏这类恶棍却往往寿终正寝或终身逸乐,如此反常的社会现象,让作者颇感困惑,因而质疑天道的公正而不偏私。
D.在作者伯夷、叔齐、颜渊都是身处混浊乱世却始终进从自己的意愿行事的品行高洁之士;对他们宁可穷饿无聊而死也要坚守自己的迫徳主张的高风亮节,作者在交中予以了充分肯定。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 ”
(2)然回也屡空,槽糠不厌,而卒蚤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13 11:02: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秦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舍人相与谏曰(相与:一起)
B.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所以:连词,表结果)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因此)
D.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前进:走上前)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蔺地位的变化是产生矛盾的客观原因。
B.舍人的“相与谏”既表现出蔺相如对廉颇忍让的不易,也正好引出了蔺相如对避让的解释,突出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这一部分主要记述了廉、蔺之间的矛盾从产生到解决的过程。
D.廉颇的“负荆请罪”既表现了他真诚坦率、知错必改的一面,也表现了他喜爱争权夺利的一面,比较全面的塑造了廉颇的人物形象。
【小题4】(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1)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译文:   
(2)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选自《鸿门宴》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锥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选自《留侯世家》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用法与“范增数目项王”的“目”相同的一项是(   )
①常以身蔽沛公 ②吾得事之 ③沛公欲关中
人如恐不胜 ⑤越国以远 ⑥沛公霸上
A.①②③B.①②⑤C.④⑤⑥D.③④⑥
【小题2】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去鸿门“谢罪”,宴会前紧张形势渐趋缓和,称呼项羽“将军”,可以看出刘邦谢罪是有诚意的。
B.范增举玦,暗示杀机,情势危急,“项王默然不应”。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形势极为严峻。
C.张良曾在淮阳学习礼法,到东方见到仓海君。张良找到一个大力士,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
D.老人故意把鞋掉下桥,让张良替他捡鞋并为他穿鞋,这体现的是张良隐忍、有远谋的性格特点。
【小题3】选文中“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B.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C.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D.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2)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各题。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禹拜稽首,让于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山行乘。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小题1】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女其往视尔事矣
B.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C.致费于沟淢
D.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禹乃行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声律,身为度,称以出
诸侯之王,王卬于殷    统而理之,而不能
A.两个“相”不同,两个“为”也不同
B.两个“相”相同,两个“为”不同
C.两个“相”不同,两个“为”相同
D.两个“相”相同,两个“为”也相同
【小题3】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节选文字塑造了一位品德端正、仁爱诚信、勤恳敬业、以身作则、勇于奉献的古人理想中的天子形象。
B.节选部分第四自然段,作者运用大量排比,极尽铺叙渲染之能事,写出了夏禹治水的艰辛劳苦,句式整齐,节奏短促有力。
C.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命令诸侯及老百姓征集民夫分治九州水土。
D.四岳的推荐从侧面烘托了大禹的才能。
【小题4】下列对于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摄行”指代理执行,”古汉语中,表示暂代或代理官职的词还有“行”“署”“权”等。
B.“巡狩”指古代帝王巡察诸侯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以考察功绩。
C.“司空”是周代六卿之一,职掌土木营建、器物制造、文化教育及宗室事务之责。
D.“橇”指古代在泥路上行走的一种交通工具,形如船而短小,两头微微翘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①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之父曰吴王诸樊。诸樊弟三人:次曰余祭,次曰夷眛,次曰季子札。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诸樊既死,传余祭。余祭死,传夷眛。夷眛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眛之子僚为王。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②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 ①伍员:即伍子胥。②铍:古兵器之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 亡:逃跑,逃亡
B.欲卒致国于季子札 卒:死
C.善客待之 客:像对待客人一样
D.皆王僚之亲戚也   亲戚:所有的内外亲属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B.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C.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D.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伍子胥了解专诸的能力,在劝说吴王僚攻楚不成时,看出了公子光想谋杀吴王僚的想法,于是把专诸推荐给了公子光。
B.诸樊死后,吴国采用了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方法,当传到季子札的时侯,季子札逃走了,于是吴人拥立了夷眛的儿子僚为王。
C.吴王僚对公子光有戒心,担心公子光杀己篡位。当公子光宴请他时,为了保护自己,吴王僚的士兵从王宫一直排到了公子光的家门口。
D.专诸趁献鱼的机会,用藏在鱼肚里的剑刺杀了吴王僚,他也被护卫杀死,从中可以看出专诸虽有智计却武艺不高,最终也因此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
(2)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是:正确
B.大怒,自驰如频阳。  如:去,到
C.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 谢:感谢
D.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 竟:最终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B.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C.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D.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想攻打楚国,李信要求的军队人数比王翦要求的少,秦王就认为毫无战功的李信勇敢而屡立战功的王翦年老胆怯,于是派李信出征。
B.王翦不被信任重用,于是称病回老家养老,后来李信兵败,秦王亲自去请王翦统率军队,王翦推辞不过最终复出,要求带六十万大军出征。
C.王翦把全国的军队都带去攻打楚国,出征前后多次向秦王请封良田美宅,因为他知道秦王残暴又多疑,这样做是为了消除秦王对他的怀疑。
D.王翦他带兵抵达战场后,不理会楚军的屡次挑战,坚守不出,最终趁楚军撤退时击败了他们,接着乘胜追击,最终灭了楚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②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