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鸿门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按剑而跽曰 跽:同“忌”,忌惮
B.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参谋,谋士
C.杀人如不能举 举:尽
D.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特别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拔剑切而啗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B.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以其无礼于晋
C.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不如因善遇之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不者,若属皆且为虏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自矜功伐而又“为人不忍”的西楚霸王乍见樊哙刚烈威猛之势,无端喜爱,不仅称其为“壮士”,而且赏给他酒和肉。
B.在司马迁的笔下,樊哙不仅是一个其忠可嘉、其勇可贾的勇士,而且是一个机警干练、足智多谋的智者。
C.樊哙闯入军营中,只引起了项羽的一点本能的“按剑而跽”的反应,可见项羽的确小看了刘邦及其手下。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把项羽抬举一番,难怪项羽愿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15 06:04: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几,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阏与下。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共理也有何怨乎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B.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C.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D.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惠文王是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武灵王次子,在位时政治清明,武力强大。
B.瑟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状似琴,有25根弦,每弦有一柱,按五声音阶定弦。
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君五等。
D.相国是汉朝廷臣最高职务战国时称为“相邦”,汉高祖即位,为避讳改为相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颇战功卓著军事才能非凡。他在对齐魏等国的作战中,攻城拔寨,战无不克。长平之战后,燕国大举进攻赵国廉颇领兵还击,大破燕军。
B.廉颇仕途不顺,多次遭遇免职。赵王曾中秦军离间计,用赵括代替他,导致赵军在长平大败。赵悼襄王时又使乐乘代替他,他只好出奔到魏国。
C.廉颇忠贞爱国盼为赵国效力。他在魏期间就一心想被赵任用,见到赵使者,充分展示实力盼被重用。在为楚将时念念不忘的也是“思用赵人”。
D.廉颇气量狭小,难容门客背叛。在他长平被免职失势的时候,门客都离去了;等到又被起用的时候门客又回来了,廉颇斥责他们,不再接纳他们。
【小题4】把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2)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屈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B.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C.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D.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沿,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
B.缧绁,“缧”是捆人的绳子,“绁”是捆着或系着的意思;合起来就是捆绑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
C.太史,古代把家臣或小官的职位加一个“太”字表示国家的大臣,西汉太史令掌天文、历法、撰史。
D.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左丘明撰《左传》时首创,一般用以记述帝皇以外的人物事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婴 “节俭力行”“危言危行”,在齐国受到尊重,他辅佐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显于诸侯。
B.越石父是个贤才,晏子在沼泽中解救出他,然而越石父不但不感谢,反而要求绝交,晏子感到很惊讶。
C.文章选取晏子以囚犯为知己和以车夫为贤能两件事,写其知人和谦逊,表现齐国名相晏婴的风范和品质。
D.结尾为论赞,作者赞美了晏子成礼而去、犯颜直谏的品行,表达了自己的倾慕之情,寄寓了无限的感慨。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毵(朝毵sān:地名),杀北地都尉昂。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选自《史记·冯唐列传》,有改动)
注:①大父:祖父。②搏髀:拍着大腿。③推毂:推车前进。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遇。④阃外:指京城或朝廷以外,亦指外任将吏驻守管辖的地域,与朝中、朝廷相对。⑤莫府:将帅出征时设在野外的营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B.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C.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D.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食,官名、官署名,掌供奉皇帝膳食。秦官有尚食,为“六尚”之一。汉初沿置。东汉后,其职并入太官署。北魏于门下省设尚食局,为掌管皇帝膳食的官署。
B.匈奴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民族,祖居在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地区,他们披发左衽。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汉时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
C.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天之骄子”。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D.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司马迁《史记》索隐:“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经常想起李齐,那是因为他在代郡的时候.曾多次听尚食监高祛说过李齐的才能。
B.文帝发怒是因为冯唐在众人面前说他即使有李牧这样的贤才也不会任用,使他难堪。
C.冯唐在仕途上一直很坎坷,景帝让他做楚相,不久又免了他的职.武帝求贤时,他已老了。
D.冯唐认为士兵们应得的奖赏不能兑现,而执法吏却徇情枉法。他认为陛下的法令太严明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
(2)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卫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言于惠王曰: “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唯君图之。”王面许之,其实不以为意。座既,鞅去魏之秦,因景监见秦孝公。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孝公二十年,秦与赵盟,鞅将军军河西,济之而围公子卬。卬,魏之名将也,然知不及之。鞅阴断其共,魏军大乱,鞅大败之以整。魏王省之日: “恨不早用痤之言!微夫人之力,秦焉至于此?甚矣,寡人之过!为今之计,若何?”卬对曰:“阙邻以利,东肆其封,秦之国谋也。若舍边鄙与之,秦必退。商法寡恩,不得善终。”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孝公崩,商鞅车裂于秦,魏王大说:“子亡, 吾犹在,天不我负!”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改)

注:景监,秦孝公宠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
B.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
C.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
D.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多种称呼方式,比如,“商鞅”是“出生地+名”,“卫鞅”是“国名+名”,“公孙鞅”是“姓+名”。
B.没,同“殁”,死的委婉说法;崩,指古代帝王、太后死亡。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车裂,古代死刑的一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商鞅年少奇才,受到公叔座赏识。公叔座向魏王举荐商鞅,希望能够重用商鞅,如不能就杀了他,但是魏王并没有采纳此意见。
B.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在公叔座去世后他到了秦国,通过景监见到孝公。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连太子犯法也被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只能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夫人之力,秦焉至于此?甚矣,寡人之过。
(2)阙邻以利,东肆其封,秦之国谋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安侯田蚡者,孝景后同母弟也,生长陵。魏其已为大将军后,方盛,蚡为诸郎,未贵,往来侍酒魏其,跪起如子姓。及孝景晚节,蚡益贵幸,为太中大夫。蚡辩有口,学《盘盂》诸书,王太后贤之。孝景崩,即日太子立,称制,所镇抚多有田蚡宾客计策,蚡弟田胜,皆以太后弟,孝景后三年封蚡为武安侯,胜为周阳侯。

武安侯新欲用事为相,卑下宾客,进名士家居者贵之,欲以倾魏其诸将相。建元元年,丞相绾病免,上议置丞相、太尉。籍福说武安侯曰:“魏其贵久矣,天下士素归之。今将军初兴,未如魏其,即上以将军为丞相,必让魏其。魏其为丞相,将军必为太尉。太尉、丞相尊等耳,又有让贤名。”武安侯乃微言太后风上,于是乃以魏其侯为丞相,武安侯为太尉。籍福贺魏其侯,因吊曰:“君侯资性喜善疾恶,方今善人誉君侯,故至丞相。然君侯且疾恶,恶人众,亦且毁君侯,君侯能兼容则幸久,不能,今以毁去矣。”魏其不听。

武安侯以王太后故,亲幸,数言事多效,天下吏士趋势利者,皆去魏其归武安,武安日益横。建元六年,窦太后崩,丞相昌、御史大夫青翟坐丧事不办,免。以武安侯蚡为丞相,以大司农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天下士郡诸侯愈益附武安。

武安者,貌侵,生贵甚。又以为诸侯王多长,上初即位,富于春秋,蚡以肺腑为京师相,非痛折节以礼屈之,天下不肃。当是时,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尝请考工地益宅,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库!”是后乃退。尝召客饮,坐其兄盖侯南乡,自坐东乡,以为汉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桡。武安由此滋骄,治宅甲诸第。田园极膏腴,而市买郡县器物相属于道。前堂罗钟鼓,立曲旃;后房妇女以百数。诸侯奉金玉狗马玩好,不可胜数。

(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上以将军为丞相,必魏其 让:责备
B.孝景崩,即日太子 立:登上帝王的位置
C.丞相昌、御史大夫青翟丧事不办  坐:因为
D.武安者,貌,生贵甚 侵:相貌丑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魏其已大将军后 将军必太尉
B.武安侯王太后故 非痛折节礼屈之
C.武安侯微言太后风上  夫我行之,反而求之
D.天下吏士趋势利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田蚡骄横的一组是
①武安侯新欲用事为相 ②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
③卑下宾客,进名士家居者贵之 ④蚡以肺腑为京师相
⑤治宅甲诸第    ⑥田园极膏腴,而市买郡县器物相属于道
A.②③⑤B.②⑤⑥C.③④⑥D.①③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田蚡能言善辩,口才很好。汉景帝去世后,太子登位继立,朝廷在全国的镇压、安抚行动,大都采用田蚡门下宾客的策略。
B.田蚡刚掌权就想当丞相,但经过籍福劝说后,面见皇帝,提出把相位让给魏其侯。
C.籍福提醒魏其侯要喜欢好人,憎恨坏人,否则,就会受到毁谤而离职,但魏其侯没有听从他的话。
D.武安侯田蚡因皇上虽然刚刚即位但年纪却老了,自己就以皇帝的至亲心腹把持朝政,掌管官吏的升降,引起皇上的不满。
【小题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吏士趋势利者,皆去魏其归武安,武安日益横。
(2)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