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 ,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节选自《鸿门宴》)
【小题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B.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D.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鲁迅评价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约为婚姻:双方约定成为儿女亲家。婚姻:古今异义词,古义指约为儿女亲家,男方为婚,女方为姻。
C.古人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列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老三,“叔”排在最后。“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是说项伯是项羽的三叔。
D.《鸿门宴》中“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句中“河”指黄河。“沛公居山东时”句中“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骂鲰生、拉拢项伯等细节表现出了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的性格。
B.项羽信任项伯,改变主意,答应“善遇”刘邦,为鸿门宴最后的结局埋下伏笔。
C.紧急形势下,张良只要刘邦去见项伯,可见他也不知如何是好。
D.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这使战争危机忽然出现了转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0 05:07: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馀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既出,沛公留车骑,独骑一马,与樊哙等四人步从,从间道山下归走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明日,项羽入屠咸阳,立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哙爵为列侯,号临武侯。为郎中,从入汉中。
后项羽败汉王于彭城,尽复取鲁、梁地。哙还至荥阳,益食平阴二千户,以将军守广武。一岁,项羽引而东。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项籍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
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生子伉,故其比诸将最亲。孝惠六年,樊哙卒,为武侯。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
B.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
C.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
D.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帝王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但文中的“高祖”是司马迁将刘邦的庙号“太祖”与谥号“高皇帝”结合而来。
B.“参乘”亦作“骖乘”,指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C.“迁”一般指升官,也可指一般调动,也有降职的用法;“谪”与“迁”的意思一样。
D.“谥”指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因为杀了别人的狗,就和刘邦一起隐藏起来了。
B.樊哙心急如焚闯军门,奋不顾身救主上,充分显示了他的勇猛和忠义。
C.刘邦能从鸿门逃脱,樊哙责备项羽的那番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D.因为樊哙娶了吕后的妹妹,生了儿子,所以高祖对他比一般将领更亲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日微樊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2)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B.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C.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D.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蓬累,蓬是一种小草,风吹根断。张守节《史记•正义》:“蓬,沙碛上转蓬也;累,转行貌也。言君子得明主则驾车而事,不遭时则若蓬转流移而行,可止则止也。”
B.关令尹喜,字文公,号关尹。先秦天下十豪,周朝大夫、大将军、教育家,自幼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
C.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位次于太师。
D.孝文,汉孝文帝是刘恒,“孝文”是其谥号,其庙号是太宗,在古代,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称为祖,有夺取天下之功的称为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有相同之处。
B.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C.老子学识渊博,写了 5000多字《道德经》,还曾预言“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楚霸王就会出现”。
D.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老子的学说只作客观描述,并没有尊老贬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2)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泰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持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节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项羽入屠咸阳,立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哙爵为列侯,号临武侯。迁为郎中,从入汉中。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项籍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直排闼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B.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C.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D.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小题2】对下列选项中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剑而跽”的“跽”意指“跪而挺腰直身”,这里指项羽准备出击。
B.“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中,“参乘”指在车右侍卫的人,又叫陪乘。
C.“迁为郎中,从入汉中”中,“迁”意即调动官职,一般指的是升职。
D.“谥为武侯”的“谥”,指古代帝王及官僚死后所给予的表示赞颂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英武果决。面对危急形势,樊哙无所畏惧,“带剑拥盾入军门”,侧盾以撞卫士,强行进入帐内,以保护沛公。
B.樊哙勇而有谋。樊哙怒斥项羽时,先以秦滥杀无辜而亡的前事警告,后以道义谴责,让项羽无言以对,可见其智。
C.樊哙力谏尽忠。高祖患病,拒见群臣,樊哙径直闯入宫中,甘冒触怒高祖之险,声泪俱下劝谏高祖,极显忠诚。
D.樊哙结党毁誉。高帝病重,樊哙与吕后结党谋反,高帝听闻以后大怒,从此樊哙遭到人们厌恶,一世忠名被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旨。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闲哉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景帝中五年薨。子贲嗣,为太常,牺牲不如令,国除。
(节选自《史记·季荀栾布列传》有删节)
注:嫚(màn):用言辞轻侮。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匿濮阳周氏 匿:隐瞒。
B.意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
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拜:授官。
D.诸将皆阿吕后意 阿:迎合。
【小题2】下面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闲哉/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
B.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闲哉/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
C.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闲哉/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
D.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闲哉/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
【小题3】下列各个选项中,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古代社会等级森严,连“死”都有不同说法。由尊到卑依次是:崩、薨、卒、死。
B.三族,可以指父母、兄弟、妻子。也可以指父族、母族、妻族。
C.髡钳,古代的一种刑罚。剃去头发,颈上束铁箍。这里周氏是让季布扮作一个囚徒。
D.古代“布衣”之平民百胜的廉价衣服。“褐衣”指华丽的褐色衣服。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赞扬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小题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重耳遂奔狄。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

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重耳爱齐女,毋去心。赵衰、咎犯乃於桑下谋行。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齐女曰:“子一国公子,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行远而觉,重耳大怒,戈欲杀咎犯。咎犯曰:“杀臣成子,偃之愿也。”乃止,遂行。

重耳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故子圉妻与往。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赵衰歌黍苗诗。缪公曰:“知子欲急反国矣。”赵衰与重耳下,再拜曰:“孤臣之仰君,如百穀之望时雨。”

晋国大夫栾、郤等闻重耳在秦,皆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为内应甚众。于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

文公元年春,秦送重耳至河。丁未,朝于武宫,即位为晋君,是为晋文公。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郑持叔瞻告晋。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於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注①衣袪:袖口。②咎犯:重耳之舅狐偃,亦称子犯、舅犯等。③子圉:重耳之侄,晋惠公太子,即位为晋怀公。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一国公子,而来此 穷:贫困。
B.重耳大怒,戈欲杀咎犯   引:拿起。
C.其国且,况其故妻乎 伐:攻打。
D.郑恐,乃令使谓秦缪公曰   间:暗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
B.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
C.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
D.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耳贵为晋国公子,但是险遭杀身之祸。重耳的父亲晋献公派人尽快除掉他,他爬墙逃跑,就追杀他的人砍掉衣袖之后才得以脱身。
B.重耳常年流亡国外,各国对他礼遇有加。齐桓公用厚礼招待他,还把同家族的女子嫁给他,秦缪公更是把同宗的五个女子嫁给他。
C.重耳也曾贪恋逸乐,不思谋取国君之位。他爱恋在齐国的妻子,不愿离开。妻子和赵衰等人想方设法、苦苦相劝才使他离开齐国。
D.重耳很得臣民拥护,即位不忘修政回报。大夫栾、郤等人来秦国劝重耳回晋国,很多人都愿作内应。他即位后普施恩惠,大赏功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亡郑厚晋,於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