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课内文言文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亡去不义    亡:逃跑
B.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活下去
C.范增数目项王 目:以目示意
D.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老交情
【小题2】全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距关‚沛公奉卮酒为寿ƒ不敢倍德④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⑤令将军与臣有郤⑥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⑦籍吏民
A.ƒ④⑥B.②③⑤⑦C.ƒ④⑤D.ƒ④⑥⑦
【小题3】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婚姻”一词在古意是指约为儿女亲家,男方为婚,女方为姻,和今天的“婚姻”不一样。
B.项羽称范增为“亚父”,是尊敬他仅次于自己的父亲。
C.文中的“关”“河南、河北”均有所指,“关”当时指函谷关,“河南”指黄河以南,“河北”指黄河以北。
D.在古代坐的方位代表尊卑,“项王项伯东向坐”表明当时方位东方为贵,接着是北次之,南次次之,西最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将项伯传来的消息通知了刘邦,刘邦邀来项伯并与之约为婚姻,足见刘邦的狡诈。
B.刘邦一番谦卑"谢罪"后,项羽说出告密人,且设宴招待刘邦,可见项羽的仁义大度。
C.项羽在鸿门宴上既不顾范增再三催促杀刘邦的暗示,又不制止项庄意在杀刘邦的舞剑可见项羽的优柔寡断。
D.张良是刘邦的谋臣,项伯是项羽的谋臣,同是谋臣,忠心各异,可见刘邦知人善任。
【小题5】课内句子翻译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3 10:06: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管仲贫困,常鲍叔   欺:欺负
B.鲍叔遂管仲   进:举荐
C.一天下   匡:匡正
D.尝与鲍叔   贾:做买卖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为
B.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D.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小题3】下面六句话分别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鲍叔“能知人”的一组是
①鲍叔知其贤 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③鲍叔遂进管仲 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⑤多鲍叔能知人也 ⑥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③④⑥D.②③⑤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做买卖常占便宜。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原因是鲍叔知道管仲没遇上好时运。
B.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这都是鲍叔知贤、荐贤、让贤的结果,说鲍叔是最大的功臣一点都不为过。
C.在常人看来,管仲无德、无才又贪心,但鲍叔独具慧眼,他深信管仲做事不顺、当官不成,原因是缺乏磨炼、机遇不到,他坚信管仲是治国之才。时来运转,会发挥潜能。
D.本文虽选自《管晏列传》,但并没有把主要笔墨放在写管仲的个人功绩上,而是着重写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重点写鲍叔牙的高尚品德和行为,暗示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妇于秦,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曰:“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生子轸。更为太子取妇。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乃因太子建。平王稍益疏建,使建守城父,备边兵。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且欲入为乱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伍奢曰:“王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太子建亡奔宋。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王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伍尚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归死。”尚既就执,子胥遂亡。至昭关,昭关欲执之,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执珪,岂徒百金剑邪!”不受。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五年而楚平王卒,轸竟立为后,是为昭王。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闾。阖闾既立,乃召伍员为行人,而与谋国事。四年,吴伐楚。六年,伍员大破楚军于豫章。九年,阖闾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五战,遂至郢。昭王出亡。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太吏公曰:“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女,无忌驰归报平王  好:美丽
B.无忌既以秦女自于平王  媚:讨好
C.不能无怨     望:盼望
D.赐粟五万石,执珪 爵:赏赐爵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楚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   不知东方既白
B.俱灭,无为 师道之不传久矣
C.乃召伍员为行人 醉则更相枕
D.既不得,掘楚平王墓  今其智反不能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平王是个荒淫昏愦的国君,他不顾廉耻,只顾自己享乐,把本来是儿媳的秦女据为已有,还听信谗言,杀害忠臣和骨肉,终于给楚国带来灾难、
B.伍奢是忠于职守的忠臣,他做太子建的太傅,就坚决维护太子建的利益,敢于当面揭露楚平王的罪恶,即使激怒平王,惹来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终于同长子一起被杀害。
C.伍子胥是—个有胆识有才干、爱憎分明、敢作敢为的英雄。在关键时刻,他—眼就看出楚王的阴谋,作出正确的抉择;在吴国,他帮助阖闾登上王位,取得他的信任,终于实现了借力报仇的愿望。
D.江上渔父是个贪图富贵的人,他偶然中救了伍子胥,当伍子胥以百金宝剑相赠时,他看不上眼,说:“如果抓住了伍子胥,可得粟五万石,爵执珪,哪里只是百金剑呢?”却不知道眼前被救的人就是伍子胥,错过了好机会。
【小题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伍 奢 有 二 子 皆 贤 不 诛 且 为 楚 忧 王 使 人 召 二 子 日 来 吾 生 汝 父 不 来 今 杀 奢 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劝学》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1)王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
(2)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回答后面小题。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度:估计
B.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许:允许
C.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右:右边,下面
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卒:死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吾羞,不忍为之下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D.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
A.上面所选文言内容,主要写的是“渑池相会”与“将相和”两个历史事件。
B.蔺相如面对秦王的威势和想要杀他的秦王左右,敢于“张目叱之”。显示出他作为一个谋士的英武气质,令人敬佩。
C.廉将军原先认为攻城野战之功应该比口舌之功大;出生高贵的人应该比出生低贱的人地位高。后来他觉得自己的见识错了。
D.蔺相如说“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是打算等国家安定了以后再收拾廉颇。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同类题4

阅读文章第一段,完成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

【小题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沛公欲(_______)关中    ②(_______)日(________)士卒,(________)击破沛公军③范增(________)项羽曰   ④(_______)美姬    ⑤皆(________)龙虎
⑥未得与项羽(________)见 ⑦使子婴相(________)
【小题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旦日士卒(______________)    ②范增项羽曰(______________)
【小题3】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军
①沛公军霸上(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击破沛公军(________________)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__________________) ④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_______)
⑵相
①未得与项羽相见(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子婴为相(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为
①为击破沛公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皆为龙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在
①沛公兵十万,在霸上(________________)   ②此其志不在小(__________________)
⑸于
①使人言于项王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贪于财货(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长于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翻译文段中划线的句子。
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小题5】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本段文字交待了刘、项双方_______________的对比,表明项羽一方________,___。但此时双方此时本应“戮力攻秦”,而曹无伤的告密,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①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②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武帝立,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节选自《史记•卷一百九》,有删减)

注①典属国:负责与附属国外交事务的官员,也简称“属国”。②白马将:乘白马而出监护军队的将领。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C.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D.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射:中国古代“通五经贯六艺”中“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射”不但是杀敌卫国的技术,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育活动。
B.良家子:汉代规定应强制服役的七种人以及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不能从军,其余人家子女被视为良家子,他们方可从军。这也是区分民众良贱的等级界线。
C.中贵人:中国古代帝王所宠幸的近臣,也专称显贵的侍从宦官。
D.汉之飞将军:指李广将军。王昌龄的山水田园诗作《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所用的就是飞将军李广之典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广家世代学习射技,自己当初从军抗击匈奴之时,因善于骑射而杀敌颇多;在后来的战场上,他的射箭技能也经常发挥作用。
B.李广作战时骁勇过人。吴、楚两地叛军作乱,他跟随太尉攻打叛军,并在昌邑城下夺得叛军旗帜,因此立功扬名。
C.李广作为将领能做到处乱不惊。李广带了百余名骑兵去追击三个匈奴人,后来却遇到了几千名匈奴骑兵,手下被吓得惊慌失措,他却下令下马解鞍来迷惑敌军。
D.李广出兵雁门关遭遇兵败而被俘,被押解途中得以逃脱,按律令被除去官职。因损失惨重,本人又被俘虏,应被处以死刑,后来得到他人帮助而被贬为普通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2)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