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令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 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盟:结盟
B. 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颜色:脸色
C. 桓公怒,欲倍其约 倍:通“背”,违背,违反
D. 不如与之 与:结交,亲附
2. 对文章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B.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C.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D.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爵位名。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依次为伯、侯、公、子、男。
B. 桓,是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进行褒眨善恶的称号,
C. 坛,土筑的高台。古时用以朝会、盟誓、祭神、封拜等。
D. 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春秋时出现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
4.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2)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07 06:52: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之。”项王许诺。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二)

项羽在戏下①,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提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

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既出,沛公留车骑,独骑一马,与樊哙等四人步从,从间道山下归走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

(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注)①戏下,戏水之下,戏水在陕西临潼东,源出骊山,北流经古戏亭东,又北入谓。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籍:登记
B.不如因善之。 遇:遇见
C.师霸上,以待大王。   暴:指(军队)露宿
D.臣恐天下,心疑大王也。 解:涣散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
B.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
C.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
D.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
【小题3】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沛公对项伯表现出十分尊重和信任,实则希望项伯能够替自己解围。
B.樊哙心急如焚闯军门,奋不顾身救主人,充分显示了他与刘邦的君臣之谊。
C.文段二中不仅写出樊哙的忠诚和勇敢,更突出了他的足智多谋。
D.刘邦能够转危为安、化险为夷,樊哙功不可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遺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3)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久之,聂政母死,既己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毗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杀人避仇,与母、姊齐     如:到…去
B.不远千里,车骑而交臣     枉:白白地
C.且前日政,政徒以老母     要:邀请
D.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     就:完成
【小题2】文中划线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B.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C.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伸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D.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聂政在作为一名刺客以前是以屠宰为业的,他之所以与母亲等人逃跑到齐国去,是因为他杀了人后为了躲避仇敌的报复。
B.聂政之所以愿意去刺杀侠累,是因为严仲子登门拜访以及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的举动打动了他。
C.聂政是市井小民,面对身为卿相的严仲子的真诚请求,他非常激动,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毅然前去刺杀了侠累。
D.仲子想要多派给聂政些军队,聂政以人多不方便刺杀推却。到了韩相侠累的府上,却有很多持兵戟的侍卫。但聂政丝毫不畏惧,直冲上去一剑刺死侠累。
【小题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数没。(《荆轲剌秦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是(   )
A.沛公百余骑  从:使……跟从
B.乃以秦王吏,遂西入咸阳 属:交付、委托
C.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 组:羁押
D.沛公其计    然:同意【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   )
A.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若属皆为所虏
B.父老约法三章耳   玉斗一双,欲亚父
C.沛公从百馀骑,驱鸿门,见谢项羽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D.沛公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具沛公言报项王【小题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秦王子婴投降后,将领们主张杀死他,沛公反对,认为子婴已经投降,再杀他就太不吉祥了。
B.沛公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不同于秦朝的暴政苛法,宣传开后,秦人欢欣鼓舞,争相犒劳沛公的将士。沛公没有接受,秦人更加希望沛公称王。
C.当时项王的兵力有四十万人,号称百万。沛公的兵力有十万人,号称二十万,实力抵不过项羽。
D.项王接到曹无伤的报告后,十分恼怒,打算派黥布等攻破函谷关,范增也劝项王攻打沛公。【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2)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渐离以筑击始皇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傍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矐其目:弄瞎他的眼睛。矐,熏瞎。
【小题1】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
B.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
C.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
D.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古代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尊者居上位,卑者处下位。
B.“诸侯”,受封国于天子。周代王位由嫡长子世袭,余子分封为诸侯(也有异姓功臣封为诸侯的)。诸侯的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余子分封为卿大夫。
C.“皇帝”,自从秦始皇首立“皇帝”名号以来,“皇帝”一词一直是最高统治者尊贵的称号。
D.“社稷”,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稷,指土地之神。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之神和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留他在身边击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2)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登其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藏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天。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路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由、光,即许由、务光,远古隐逸之士。②木主:木制的灵牌。③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
【小题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
B.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
C.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
D.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核心为“仁”“礼乐”“兼爱”等。
B.卒,去世。古代不同阶层人的死须依其不同的身份地位区别,所以有“崩”“薨”“卒”等说法。
C.纣,即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史上有名的暴君。
D.弑君,即指臣子或下属杀死君主。因自然原因致死的则不应归入弑君,如病死、服丹药中毒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夷、叔齐有谦让之性。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有忠孝之德。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最终饿死。
C.伯夷、叔齐有师范之资。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伯夷行为引发后人感慨。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感慨颇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2)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