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 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贾生之死时年 三十三矣。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释:①釐〈XI5: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小题1】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B.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C.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妇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D.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妇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秀才: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设秀才科’后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傷生的称呼,文中指优异的才能。
B.博士:古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释通—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超迁:越级提拔。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也有作降职远调的.古代表示官职提升的还有“擢”“陟” “除”等。
D.正朔:改用新的历法。正朔即正月初一、夏商周以来,每更换一个朝代’也相应地改变 ―次历法,故有“夏历”“周历”之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十几岁时就因能诗善文闻名当地。为官之初,曾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赏识,一度被破格提拔。
B.贾谊奉命制定新的法令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遭到朝中绛侯灌婴等人的谛谤,说他年轻学浅,总想擅权弄事。
C.贾谊被从长沙召回,当时里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 贾谊便详细地说明,使文帝夜半前席.
D.贾谊多次上奏疏给皇上,反对分封,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否则将兴起灾难。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
(2)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1 02:51: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小题1】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 形容:形体和容貌
B.新沐者必弹冠    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    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常流:经常流动
【小题2】选出对加点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
故而至此②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③人又谁能身之察察 ④遂自投汨罗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小题3】选出对文段分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
A.该段写屈原流放途中与渔父的对话和最后以身殉国的壮举,并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屈原的高风亮节。
B.渔父所述种种,对屈原来说都是反衬,目的是为了表现屈原的高尚志行和坚贞品德。
C.屈原对渔父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昏君佞臣的憎恨和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
D.该段议论属总结性评论,抒情方式属寓情于事式,突出了屈原性格中爱国和正直这两大特征。
【小题4】翻译文中划横线句子
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徒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旦:“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手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②嘿:同“默”。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击剑,用剑相击刺的运动和技法。
B.支属,亲属、宗支。“支”指附属于总体的一个部分。
C.太子,指已确定继承帝位的帝王的嫡长子。
D.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足下”。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善于隐忍。与盖聂论剑时,盖聂对他怒目而视;与鲁勾践博棋,鲁勾践发怒呵斥他,他都默无声息地离开了。
B.荆轲喜爱读书击剑。作为卫国人,他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不听导致支属旁迁。
C.荆轲爱好饮酒。他经常和屠狗者、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半醉以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D.荆轲交游广泛。他游历诸侯国时,与当地贤士豪杰相交。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也友好对待他,并向太子丹推荐了他。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②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遂奔狄,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重耳爱齐女,毋去心。赵衰、咎犯乃於桑下谋行。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 !必死 于此,不能去。”齐女曰:“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行远而觉 ,重耳大怒,引.戈欲杀咎犯。咎犯曰:“杀臣成子,偃之愿也。”重耳曰:“事不成,我食舅氏之肉。”咎犯曰:“事不成,犯肉腥臊,何足食!”乃止,遂行。 重耳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赵衰歌黍苗诗。缪公曰:“知子欲急反国矣。”赵衰与重耳下,再拜曰:“孤臣之仰君,如百穀之望时雨。”晋国大夫栾、郤等闻重耳在秦,皆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为内应甚众。于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
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楚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 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 。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 ,雍季曰:“竭泽而渔 ,岂不 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 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曰: “临难用诈,足 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 德。文 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
【小题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戈欲杀咎犯 引:拿起
B.皆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 阴:暗中
C.虽今可,后将无复    偷:暗中袭击
D.君用其言而赏其身    后:使……在后面
【小题2】下列对原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
B.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
C.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
D.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耳在齐国时苟且偷安,贪图享乐。他因喜欢齐女而不愿离开齐国,但齐女与赵衰等人商量后,设计让他离开了齐国。
B.重耳身不由已离开齐国后,对他的舅舅赵衰等人非常恼怒,发狠说,如果以后不能成功回国做国君,就要吃了他的肉。
C.重耳在流亡中历经苦难,逐渐成为 了一名政治家。结成秦晋之好后,得到秦缪公的支持,出亡十九年后终于做成晋国国君。
D.咎犯在重耳流亡以及后来的霸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晋楚城濮一战中,虽献计有方被晋 文公采纳却未能获得首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2)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乌江自刎(节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为诸君溃围,斩将,刈(yì割)旗,三胜之,令诸君知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汝德。”乃刎而死。

太史公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江东父兄怜而我 王:称王
B.持短接战  兵:兵器
C.项王身亦十余创 被:遭受
D.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乃:竟然、却
【小题2】以下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能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①身七十余战,未尝败北
②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③项王乃驰,复斩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④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⑤乃刎而死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兵败逃到东城,手下只剩二十八名骑兵,他感慨今昔,不由发出了“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悲叹。
B.为了证明自己的失败结局并非不会打仗,项羽率兵几番冲杀,斩将杀士,重创汉军,让部下很是佩服。
C.乌江亭长停船等候项羽,但项羽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拒绝他的劝说,而与部下弃马步行作最后的拼杀。
D.司马迁肯定了项羽消灭暴秦的伟业,但也为项羽的结局深感惋惜,希望后世能从项羽的故事中吸取教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②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徒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 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 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手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②嘿:同“默”。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之  目:瞪视
B.曩者吾与论剑有不者 称:合适
C.荆卿则已驾而榆次矣 去:前往
D.愿足下太子于宫 过:拜访
【小题2】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它成于唐,盛于宋。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C.《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D.《沁园春 长沙》是***用古体诗词的形式写的一首现代诗歌,词中“看”这一动作,其对象包括:万山、层林、漫江、百舸——这是远眺和 近观,长天的鹰、水底的鱼——这是仰视和俯瞰,“红遍”“尽染”“碧透”则是展示物象的广度、深度、透明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传记一开始先用几段文字交代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
B.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对他怒目而视;与鲁勾践玩博戏,鲁勾践发怒呵斥,都反衬了他的隐忍。
C.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D.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就推荐了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2)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