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小题1】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太子迟之——迟:认为……晚了
B.比诸侯之列——比:并,列
C.终已不顾——顾:顾惜
D.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 )
A.荆轲有所待——失其所与,不知
B.又前而为歌曰——夜缒而出
C.燕王拜送于庭——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D.慕大王之威——顷之未发
【小题3】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人居远未来B.复为慷慨羽声
C.士兵皆垂泪涕泣D.太子及宾客知其使者
【小题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A.夫晋,何厌之有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敢以烦执事
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小题5】下列对“易水诀别”内容的理解,不合文意的是(   )
A.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是为了与荆轲永诀,说明这是非常悲壮的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
B.文中的音乐描写,渲染了悲壮的气氛。
C.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
D.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虽不足百字,却感人肺腑,撼人心魄,这个场面描写,是全文情节的高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6 02:03: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古代诗文阅读 

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曰:“见君不见其从政者,可乎?”仲尼曰:“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

晏子闻之,曰:“婴则齐之世民也,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婴闻之,有幸见爱,无幸见恶,诽誉为类,声响相应,见行而从之者也。婴闻之,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顺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顺焉。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婴闻之,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孔子拔树削迹,不自以为辱;穷陈蔡,不自以为约;非人不得其故,是犹泽人之非斤斧,山人之非网罟也。出之其口,不知其困也。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

仲尼闻之,曰:“语有之:言发于尔,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吾罪几矣!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为师。今丘失言于夫子,讥之,是吾师也。”因宰我而谢焉,然仲尼见之。

(《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经术者第八》)

(注)宰我,孔子的弟子。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维其行 维:维护,保持
B.不自以为约 约:贫困,困窘
C.吾罪几矣 几:(到了)
D.极点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   过:探望,拜访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不维其行,不识其过 / 如之何其可及也
B.有幸见爱,无幸见恶 / 使子路反见之
C.始吾望儒而贵之/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D.因宰我而谢焉 / 因之以饥馑
【小题3】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暗含孔子或晏子评价对方的一组句子是( )
①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 
②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 
③婴则齐之世民也……不能自立也 
④今吾望儒而疑之 
⑤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 
⑥因宰我而谢焉,然仲尼见之
A.①④⑥B.①③⑤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听说晏子事三君而顺,到齐国去就不肯见他,这虽不免有些主观,却也反映了孔子磊落坦荡,恪守自己的做人原则。
B.子贡当面对孔子“见君不见其从政者”的做法提出疑问,孔子也当即给予了答复,这表现了孔子能够平等地对待学生。
C.晏子听闻孔子对他的评价后,没有为自己辩解,而是反唇相讥,将矛头直接指向孔子,讽刺他周游列国时“拔树削迹”、“身穷陈蔡”的窘况。
D.听到晏子的话,孔子深深自责,诚恳地表示歉意,并去拜会晏子,表现出他勇于责己、知过必改的胸怀,不愧大家风范。
【小题5】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
(2)今丘失言于夫子,讥之,是吾师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逐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学而归,孟母方   绩:缉麻,把麻纤维拧成线
B.宁能其夫子 衣:使……穿衣
C.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妾也 客:把……当作客人
D.孟子,遂留其妇     谢:感谢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B.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C.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D.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母多次搬迁住所,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B.儿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来打比方,告诫孟子不可荒废学业。
C.孟母认为男子如果失去赖以生存的技艺,那么他不是去偷就是被奴役。
D.孟母对孟子晓之以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2)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