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屈原列传
《史记》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刺世事。道徳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于治乱,于辞令 娴:擅长。
B.平其功  伐:夸耀。
C.王怒而屈平 疏:远离。
D.道徳之广崇 明:光明。
【小题2】下列语句加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明道徳广崇 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
B.①故忧愁幽思作《离骚》 ②信见疑,忠而被谤
C.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号令   ②中述汤武,刺世事
D.①楚怀王左徒 ②怀王使屈原造宪令
【小题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②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⑤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⑥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A.①②⑥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①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当时朝廷内部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深思,作了《离骚》。
B.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古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讽剌楚国当世没有贤君。
C.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这些都表现在他的《离骚》当中,文如其人,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基础。
D.屈平正道直行,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君王,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怨恨遂生;这是他写作《离骚》的内在原因。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3 04:03: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而之燕,谓之荆卿。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不可。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曰:“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荆轲见太子,太子避席顿首曰:“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秦举兵南伐楚,北临赵,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丹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荆轲然后许诺。久之,荆轲未有行意。秦将王翦破赵,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轲。轲曰:“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仰天 太息流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 见陵之愧除矣。”樊於期遂自刭。秦王见燕使者咸阳宫。轲既取图奏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遂拔剑以击荆轲,断其左股。于是左右既前杀轲。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B.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C.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D.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仅一人得此称谓,一般都是以年龄为长来确立。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
B.质,是指当时诸侯国以将太子派往敌方或者他国作为人质来相互取信的制度。
C.山东,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以东为山东,有时也泛指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
D.三晋,战国初郑、魏、赵三家分晋,立为国,故称。其地大约位于当今山西省及河南省中部、北部,河北省南部、中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丹曾先后在赵国、秦国做人质,秦王对他不友好,他就逃回国。想报复秦,但燕国弱小,力量不济。
B.秦将樊於期流亡到燕国,鞠武反对把他留在燕国,希望送他到匈奴,以削除秦攻打燕国的借口。
C.太子丹想派人去劫持秦王,使秦兵撤军回去;或是杀死秦王,让其国内混乱,合纵破秦。
D.荆轲迟迟未成行去秦国,是因为没有合适的见面信物,接近不了秦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略:掠夺,夺取
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诚信,信用
C.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购:重金征求
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刻毒
【小题2】下列语句全部能表现荆轲义勇精神的一项是()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③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④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⑤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
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B.太子在大军压境之际,心生恐惧,向荆轲说“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既有意向荆轲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意。
C.荆轲三问樊於期,先动之以情,激起樊於期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D.荆轲赴秦刺杀秦王就必须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关键。所选文段表现了荆轲的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而樊於期就显得头脑简单,过于轻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① 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② 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
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①平民百姓。②司空,管理囚徒的官;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小题1】下列对画横线文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
B.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
C.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
D.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老子》《大学》《中庸》和《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四书五经”。
B.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天子见群臣,皆南面而坐,“践南面”就是指登上天子之位,类似的词语还有“践祚”。
C.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是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征,指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汉代选拔人才的形式主要是察举和征辟,到隋朝才科举取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辕固生治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不同意黄生提出的商汤、周武王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认为商汤、周武王的做法不应当受到指责。
B.辕固生善于辩论。他以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的例子反驳黄生,得到了景帝的赞同,景帝调停说,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懂味道,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愚蠢。
C.辕固生敢于直言。窦太后喜欢《老子》,辕固生却说《老子》不过是普通人的言论,触怒了太后,被罚到猪圈里去刺杀猪,后经景帝暗中帮助才摆脱困境。
D.辕固生治学求真务实。他教导公孙弘,务必以正直的学问论事,不要用邪曲之说去迎合世俗,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依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2)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威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项王乃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赵相张耳素贤,又从入关,故立耳为常山王,王赵地,都襄国。当阳君黥布为楚将,常冠军,故立布为九江王,都六。鄱君吴芮率百越佐诸侯,又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齐将田都从共救赵,因从入关,故立都为齐王,都临淄。故秦所灭齐王建孙田安,项羽方渡河救赵,田安下济北数城,引其兵降项羽,故立安为济北王,都博阳。田荣者,数负项梁,又不肯将兵从楚击秦,以故不封。成安君陈余将印去不从人关然其贤有功于赵闻共在由皮故因环封三县。鄱君将梅絹功多,故封十万户侯。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成安君陈余弃将印/去不从入关/然素闻其贤/有功于赵/闻其在南皮/故因环封三县
B.成安君陈余弃将印去/不从入关/然素闻其贤/有功于赵/闻其在南皮/故因环封三县
C.成安君陈余弃将印去/不从入关/然素闻其贤有功/于赵闻/其在南皮/故因环封三县
D.成安君陈余弃将印去/不从人关/然素闻其贤/有功于赵/闻其在南皮故因/环封三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婴,即秦三世姓赢,名子婴。名是人们之间互相区别的符号,在古代社会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
B.沛公,即汉高祖刘邦。秦末刘邦起兵于沛县,被称为沛公。秦灭亡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
C.百越,又称百粵、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粵各地,统称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D.万户侯,汉制称食邑满万户的侯爵。“侯”是古代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爵位的第三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目光短浅。当他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时,又怀念故乡,因此拒绝在关中称霸的建议。
B.项羽心胸狭窄。当他听到有人评价他如“沐猴而冠”时,就用锅煮死了说这句话的人。
C.项羽分封诸侯。灭掉秦后,项羽打算自己称王,就先封手下诸将为王,如封战功卓越的黥布为九江王,建都六个县。
D.项羽三分关中。他把关中分为三块,封秦朝三名降将为王,以断沛公东出之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B.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C.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D.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    组:绳子
B.乃以秦王属吏 属:交付、委托
C.沛公又让不受 让:命令
D.沛公然其计  然:认为……对、同意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有气量,做事有分寸。秦王子婴投降,将领们主张杀死他,刘邦认为他已是投降之人,再杀不吉利。
B.项王接到曹无伤的报告后,十分恼怒,打算派黥布等攻破函谷关,范增也劝项王攻打沛公。
C.刘邦深谋远虑,善笼人心。他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严明法纪,拒绝百姓酒食,大获人心,得到拥护。
D.对照《鸿门宴》我们可以知道,项羽最后失败,固然与他“为人不忍”,放虎归山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性格暴戾,不得人心,使得他在"项刘相争"中,在人心向背上处于下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2)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