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曰:“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信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
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汉王大惊。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汉王不听,项王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走入成皋。
汉兵盛食多,项王兵食绝。汉遣陆贾说项王,请太公,项王弗听。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军皆呼万岁。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纛:用羽毛做的类似旗子的装饰物,插于车衡之左。②匈匈:动乱,纷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弗取,后必悔之  释:放走
B.项王之   许:称赞
C.汉王笑曰 谢:拒绝
D.项王兵食绝 罢:通“疲”,疲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甬道”,指两旁有墙的驰道或通道,战争期间可以用来为军队输送粮食。
B.“太牢”,指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豖三牲具备,文中指以太牢之宴来接待贵宾。
C.“赐骸骨”,古代大臣请求辞官的婉辞,官员告老还乡,不再领取朝廷俸禄。
D.“鸿沟”,中国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位于古代河南荥阳成皋一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增劝说项王拒绝了汉王割荥阳以西为汉的讲和条件,他们还包围了汉王所在的荥阳,汉王就用陈平的计策,最终离间了项王和范增。
B.汉王的部将纪信乘坐黄屋车,假称汉王因城中粮食吃尽投降项王,结果被项王烧死。但是汉王得以带着骑兵从城的西门逃出,跑到成皋。
C.项王喜欢斗力,不止一次要与汉王决战;他威猛过人,当楼烦要用箭射他的时候,他瞪大眼睛大吼一声,就吓退了楼烦,使他不敢出营。
D.项王和汉王在广武涧两边对话时,项王很生气,要和汉王决战。汉王拒绝了项王决战的要求,然后一桩一桩地列举了项王的罪状,结果被项王的弓箭手射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01 10:43: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 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小题1】下列两组句子中的“请”字和“举”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请以剑舞 ②臣请入,与之同命
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④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按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1)沛公霸上(2)范增数项王(3)吏民,封府库(4)人如恐不胜(5)素留侯张良(6)项伯杀人,臣之(7)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8)沛公欲关中 (9)交戟之卫士欲不内(10)吾得事之
A.(1) (2)(3) (4) (8)/ (6) (7) (9)/ (5) /(10)
B.(1) (2)(3) (4) / (6) (7) (9)/ (5) /(8) (10)
C.(1) (2)(3) (4) / (6) (7) (8) (9)/ (5) (10)
D.(1) (2)(3)  (4) /(5) / (6) (7) (9) (8) /(10)
【小题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到达鸿门向谢罪项羽,认为自己不居功,两人有了隔阂是因为小人从中作梗,讨好项羽的同时还除了内患,突出了刘邦老谋深算、随机应变的人物特点。
B.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目的是向项羽表明自己的忠心。
C.范增有远见,认为如果不借此机会杀了刘邦,以后就会成为刘邦的阶下囚了,但项羽却为人心肠太软,下不了手,所以就与项庄合谋要借舞剑杀了刘邦。
D.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但项羽不加制止。可以看出他是不主张杀死刘邦的,反映项羽胸无城府、优柔寡断、刚愎自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心矣。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项羽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豯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觅赵高之事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始陛下与巨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亊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对于刘邦有多种称呼:“高祖”“沛公”“汉王”“高帝”。作为汉朝开国皇帝, 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沛公”是因起兵于沛,群众拥立;“汉王” 源于曾被封为汉中之王。
B.在我国古代,“迁”可以指调动官职,如“累迁”指的是多次调动;也可以是升官,如 “升迁”;而“左迁”指的是降职、贬官。文中提到樊哙迁左丞相,指的是降官。
C.“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所以才有“群臣绛、灌等莫敢人。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的情形。
D.樊哙死后,被追封为“武侯”。侯,是爵位的一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和高祖刘邦是同乡,樊哙一开始依靠屠狗谋生,后来做了沛公的侍从,跟从沛公去赴项羽设下的鸿门宴,他手持铁盾守在营外,以备不测。
B.樊哙为了保护刘邦,勇闯鸿门宴,面对项羽的威胁,他不仅用喝酒吃肉的方式展示了自已的勇猛,还义正辞严地批评项羽不该听信小人的挑拨离间。
C.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樊哙凭借战功,地位不断提高,后来又娶了吕后的妹妹,因此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高帝的关系最亲近。
D.樊哙晚年,被人奏言和吕氏关系亲近,受到高祖猜忌,高祖下令陈平在军中斩杀樊哙。陈平因为畏惧吕后,而把樊哙捉拿到长安,由于高祖去世,樊哙幸免一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2)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说魏王不听,陈平亡去。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项羽之东王彭城也,汉王还定三秦而东,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间行杖剑亡。
平遂至修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陈平曰:“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之属,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必内相诛。”汉王以为然。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其明年,淮阴侯破齐,自立为齐王,使使言之汉王。汉王大怒而骂,陈平蹑汉王。汉王亦悟,乃厚遇齐使,使张子房卒立信为齐王。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平曰:“陛下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为然。行未至陈,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
孝惠帝六年,相国曹参卒,以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二岁,孝惠帝崩。高后欲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孝文帝二年,丞相陈平卒,谥为献侯。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略地至河上 略:放弃
B.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 宣言:扬言,宣扬
C.绝汉甬道     绝:切断
D.高帝豫具武   具:准备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与例句中“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请割荥阳以西以和
A.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迫之
B.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C.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D.而以大夫礼葬之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王:即刘邦,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立沛公为汉王,后汉王回军占领了三秦,向东与项羽争夺天下。
B.亚父:就是范增,被项羽尊为亚父,鸿门宴上劝项羽杀刘邦,但项羽没有采纳,晚年因项羽猜疑而废。
C.古时盛牲的食器叫牢,大的叫太牢,太牢盛三牲因而也把宴会或祭祀时并用牛、羊、豕三牲叫太牢。
D.谥,古代帝王、后妃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献侯”是称谓孝文帝的。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
(2)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
【小题5】陈平的“谋略”主要表现在哪些事件上?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①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②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讥刺而已也。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③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注】①渐:渐进发展 ② 经事:常规之事。 ③论次:论述编次。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不君则犯   犯:作乱
B.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遭受
C.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当:适合,恰当
D.犹不能宣尽其意 宣:颂扬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臣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徒慕君之高矣也
B.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垂空文以断礼义 木欣欣以向荣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的一组是(    ) 
①《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②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③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④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 
⑤《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
A.①⑤⑥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③④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来看,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是他曾担任太史令的职务,不愿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予载述,从而违背先
父的临终遗言。
B.因为上没有圣明君主,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孔子撰写《春秋》。流传下这部用笔墨写成的著作来判明什么是礼义,以代替周王朝的法典。
C.《春秋》之中记载了三十六次弑君事件,五十二次亡国事件和诸侯不计其数的不能保其国家的事件。所以《春秋》是一部讥刺历史的著作。
D.司马迁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
【小题5】下列有关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作为儒家经典的《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一年间的史事。
B.编年体,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如果说,《史记》《汉书》等纪传体史书,是横的叙述历史,那么《春秋》《资治通鉴》这类的编年体史书,就是纵的叙述
历史。
C.《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这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分的。帝王的行事关系到全国的政局,是立国之本,故其传记称“本纪”。王侯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
治者,世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有一定的影响,故其传记称“世家”。列传则是为人臣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立传。
D.《诗》《书》分别指《诗经》和《尚书》,前者是我国的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属于文学著作;后者则是儒家经典,具有很深的思想教化意义。
【小题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2)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 
(3)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