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文言文阅读,按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游侠列传(节选)
鲁朱家者,与高祖同时。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所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也。自关以东,莫不延颈愿交焉。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成,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①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②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
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诫其子曰:“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朱家乃乘轺车③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
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以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
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选自《史记·游侠列传》,有删改)
(注:①钳:此指用铁箍束颈,扮成囚犯;②广柳车:有篷盖的大车;③轺车:一匹马拉的轻车。)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求布千金 购:购买
B.且至臣家 迹:追迹
C.乃钳季布 髡:剃去头发
D.夫壮士以资敌国    忌:忌恨,憎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朱家乃乘轺车洛阳 ②复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B.①季布项籍用 ②屈原楚怀王左徒
C.①独己之私怨求一人 ②垣墙周庭,当南日
D.①为气任侠,有名楚。 ②其制稍异
【小题3】下列各句中,反映朱家行侠仗义,舍己为人品格的一组是(  )
①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 ②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
③诫其子曰:“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 ④待间,果言如朱家指。
⑤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 ⑥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
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③⑥
【小题4】对文中的内容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鲁国朱家因为任侠而出名,被他所藏匿救活的豪杰之士数以百计,而其中最突出的是救季布。
B.刘邦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敢藏匿季布的诛三族。季布藏在周氏家里,周氏用计,把他扮成一个囚犯,作为奴隶卖给朱家。
C.朱家冒着灭族的危险把季布收留下来,并请刘邦看在民族和国家利益的份上赦免季布,刘邦终于赦免了季布,并授官为郎中。
D.朱家能够获得滕公的支持,主要是因为滕公被他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刘邦最终能够被打动而赦免季布,则是因为由朱家“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的话想到国家的利害。
【小题5】请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也。
(2)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3 09:17: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滑稽列传(节选)

武帝时,征北海太守诣行在所。有文学卒史王先生者,自请与太守俱:“吾有益于君。”君许之。诸府掾功曹(注)白云:“王先生嗜酒,多言少实,忠不可与俱。”太守曰:“先生意欲行,不可逆。”遂与俱。

行至宫下,待诏宫府门。王先生徒怀钱沽酒,与卫卒仆射饮,日醉,不视其太守。

太守入跪拜。王先生谓户郎曰:“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户郎为呼太守。太守来,望见王先生。王先生曰:“天子即问君何以治北海令无盗贼,君对曰何哉?”对曰:“选择贤材,各任之以其能,赏异等,罚不肖。”王先生曰:“对如是,是自誉自伐功,不可也。愿君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所变化也。”太守曰:“诺。”

召入,至于殿下,有诏问之曰:“何于治北海,令盗贼不起?”叩头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之所变化也。”武帝大笑,曰:“於呼!安得长者之语而称之!安所受之?”对曰:“受之文学卒史。”帝日:“今安在?”对曰:“在宫府门外。”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以北海太守为水衡都尉。

传曰:“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掾功曹:官府属官的名称,因分曹治事,故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北海太守行在所   诣:往,到
B.是自誉自功   伐:征伐
C.王先生怀钱洁酒   徒:只,仅仅
D.有诏召王先生为水衡丞   拜:任命,授予官职
【小题2】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武帝召见北海太守,王先生以“我对您有好处”为由随行,太守答应了他。
B.王先生到京城后,每天喝得烂醉,甚至都不去看望一下北海太守。
C.北海太守把自己的治理之功归于汉武帝,汉武帝猜到是别人教他这样说的。
D.王先生教北海太守说谎话,没想到却弄了个官做,可见汉武帝做事轻率随意。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天子即问君何以治北海令无盗贼,君对曰何哉?
(2)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同类题2

四、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与鲍叔牙 游:游玩
B.九合诸侯,一天下  匡:匡正
C.尝与鲍叔 贾:做买卖
D.天下不管仲之贤    多:称赞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管仲的功绩或思想的一组是( )
①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②知时有利不利也
③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④子孙世禄于齐
⑤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⑥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④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知道管仲有才干,虽然管仲经常占鲍叔的便宜,鲍叔始终能很好地对待他,不因此而说他的闲话。
B.鲍叔牙是管仲的知音,虽然管仲经常遭遇挫折,但鲍叔牙还是一如既往的理解他,帮助他。
C.鲍叔牙的子子孙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领有封邑达十多代,常常成为著名的大夫。
D.管仲担任齐相以后,劝说齐桓公南下袭击蔡国,讨伐楚国,征讨山戎,劝燕国实行召公时的政治,劝桓公信守与曹沫的条约,诸侯因此都归服齐国。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2)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公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悒悒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之耳。”以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鞅说孝公伐魏,孝公以为然,使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既相,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为然。会盟已,饮,而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卬,因攻军,尽破之以归秦。
秦孝公,太子立。公子虔之徙告商君欲反,发人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公与语,数日不   厌:讨厌、厌恶
B.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之耳 说:通“悦’:高兴、喜欢。
C.军既相 距:通“拒”,对峙
D.吾始与公子 欢:友好,交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臣壮也,犹不如人
令既具,未布,恐民不信己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魏公子卬以为
C.起不意,尽失其度
秦孝公,太子立
D.吾还也,亦去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到秦国求见孝公,希望一展才能。他在劝说孝公效仿帝王之道无效后,转而劝孝公富国强兵以成霸业,迎合了孝公迫不及待地想显名天下的心理,因而被重用。
B.为使法令顺利推行,商鞅采取了不少措施。先是设法表明法令绝不虚言,继而又在推行受阻后,将阻挠变法的权贵们严加惩处,从而赢得了百姓们的拥护。
C.商鞅率军攻打魏国,遇公子卬抵抗。他在信中假言和平,暗中却埋伏下武士,在宴饮之时袭击并俘虏了公子卬,趁机打败了魏军。
D.秦孝公死后,惠王即位,公子虔一伙告发商鞅想造反,派差役捕捉他。秦惠王对他施以车裂的酷刑,并灭了他的全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 “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 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呑炭为哑①,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 “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 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 ”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

(注)①漆身为厉(lài),吞炭为哑:身上涂漆为癞,喉咙吞炭使哑。指故意变形改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厉,通“癞”, 癞疮。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B.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C.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D.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委质而臣事襄子 委质: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
B.于是襄子乃豫让曰   数:指责
C.皆众人遇我  众人:一般人
D.则虽死不 恨:遗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曾事奉范、中行氏,得不到重用,而在智伯处受到尊宠。文章开篇便挑明了豫让与智伯的关系,为下文剌杀赵襄子作了铺垫。
B.豫让两次刺杀赵襄子都未成功,一次隐于厕所,一次藏于桥下。但因为赵襄子“心动”、“马惊”使得刺杀失败,这两处的细节交待,突出了事件的传奇色彩。
C.豫让两次刺杀前的准备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第一次甘为“刑人”,第二次更是不惜毁容自残。这都说明了豫让报仇意志坚定,不惜牺牲,用尽一切手段。
D.赵襄子与豫让虽为敌对双方,但更是一对知己。赵襄子明知豫让是刺客,却为其忠义所感动;豫让虽欲刺杀赵襄子,实则为了彰显为人臣的忠义,赵襄子的死并不是他的目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