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B.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C.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D.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拜”可指授给官职,“拜官”为旧时常用语。
B.弦歌,以琴瑟伴奏而歌诵。古人讲究音乐的教化作用,故而也以“弦歌”指代礼乐教化。大学中常用“弦歌不辍”来表达保持教化育人的精神。
C.《诗》指《诗经》,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源头;《书》即《尚书》;《春秋》也叫《左氏春秋》,相传为战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们与《礼》《易》合称“五经”。
D.王子,是个姓氏。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时期,属于以先祖称号为氏。最早的王子氏,是“子姓朝歌王氏”的后裔,出自第一代始祖王子比干,即商末纣王之王叔。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2)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5 12:08: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徒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君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②嘿:同“默”。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卿则已驾而榆次矣 去:前往
B.曩者吾与论剑有不者 称:合适
C.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之 目:瞪视
D.愿足下太子于宫 过:拜访
【小题2】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它成于唐,盛于宋。
B.《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D.《沁园春 长沙》是***用古体诗词的形式写的一首现代诗歌,词中“看”这一动作,其对象包括:万山、层林、漫江、百舸——这是远眺和近观,长天的鹰、水底的鱼——这是仰视和俯瞰,“红遍”“尽染”“碧透”则是展示物象的广度、深度、透明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传记一开始先用几段文字交代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
B.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对他怒目而视;与鲁句践玩博戏,鲁句践发怒呵斥,都反衬了他的隐忍。
C.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就答应了他
D.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争宠而心其能   害:忌妒
B.平其功 伐:自夸、炫耀
C.屈平王听之不聪也 疾:恨、痛心
D.其辞  微:微小细微
【小题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意义与用法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A.故忧愁幽思作《离骚》
B.信见疑
C.《国风》好色不淫
D.皭然泥不滓者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当,因想争得楚王的宠信而嫉妒屈原的才能。
B.屈原见闻广博,善于交际,深受信任,常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
C.屈原草拟好宪令后,上官大夫想夺过去据为己有,屈原不给遭到诬陷。
D.文段最后一句说屈原的志趣可以和日月争光辉,是对屈原的高度褒奖。
【小题4】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同类题3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①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注】①“案堵”:安居,“案”通“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B.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C.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D.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车白马是旧时办丧事用的车马,秦王子婴用绳索系颈,乘此车马迎接汉王,是表示甘愿请降受死。
B.弃市是指对犯人执行死刑后,将其尸体抛弃在人众集聚的闹市,任众人凌辱唾骂,这种惩罚不仅作用于犯人的身体,亦作用于人的精神。
C.雍:古代分中国为九州,比较常见的九州是:冀、兖、青、徐、扬、荆、豫、益、雍,秦所在的区域就是古雍州。
D.相:即“丞相”,秦朝建立了以皇帝为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皇帝下设三个最高官职: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其中“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进入咸阳后采取了一系列安抚百姓的政策,如封府库、约法三章、不受酒食等,深得民心,以至人“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B.刘邦、项羽两大阵营中都有私通对方的奸细,但两人对己方奸细却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刘邦是严惩,而项羽是采信。
C.本文多出运用对比的手法,特别是写刘邦入关与民“约法三章”,而项羽入关后则烧杀屠戮,暗示了后来刘邦的成功与项羽的失败。
D.刘邦有政治才能,以“柔”得民众,项羽有军事才能,以“刚”(武力)进行征服,但百姓不服从项羽。
【小题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2)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各题。
(一)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二)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B.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C.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D.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一)中,“太子”在秦始皇以前,可以代称诸侯、外姓王及藩属王的储君;自秦始皇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
B.文(一)中,“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是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而“诸郎中执兵”中的“郎中”是宫廷的侍卫。
C.文(一)中,“箕踞”指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非常轻松随意的姿态。
D.文(二)中,“赐”旧时指地位高的人或长辈把财物送给地位低的人或晚辈;“卮”是古代盛酒的器皿,“卮酒”就是一杯酒。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的节骨眼上,荆轲的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樊哙面对项王慷慨陈词,似乎义正词严,实际上是隐瞒真相,巧言善辩。
B.两篇文章都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矛盾的冲突中,通过精彩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如荆轲一“笑”一“顾”一“前”就将他的沉着机智、镇定自若充分表现出来;而樊哙一“撞”一“立”一“瞋”也充分体现了他的粗犷和勇猛。
C.两篇文章都善于把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起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用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来反衬荆轲的英雄虎胆;用项王的赐卮酒、赐彘肩来反衬樊哙的勇猛和气势。
D.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而项羽的悲剧更多的是个人性格的悲剧。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2)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未至国,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之为大司马。田氏日以益尊于齐。

(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B.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C.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袍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D.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上指黄河边,联系下文的“燕师闻之,度水而解”,这里应该指齐国境内黄河南岸。
B.庶孽指妃妾所生之子。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庶”与“嫡”相对庶孽是宗族的旁支。
C.日中指申时。古人将一昼夜分成十二时辰,分别对应十二地支,汉代每个时辰有特定称谓。
D.表和漏指圭表和漏刻。圭表用来度量日影长度,漏刻由漏壶和刻箭构成,用来计时。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穰苴文武双全。晏婴在齐国受外敌威胁的优患之时向齐王推荐了他。他认为自己人微权轻,所以提出让德高望重的庄贾做监军。
B.司马穰苴不畏权贵。庄贾身为监军,却没按约定的时间来到军门,为严明军纪,穰苴不因他是齐景公的宠臣而徇情,依法将他斩首。
C.司马穰直体恤士卒。他把将军的物资分给士兵,自己与士兵平均分配粮食,深受士兵爱戴,即使是生病的士兵也争先作战。
D.司马穰军威远扬。齐军同仇敌忾,入侵齐国的晋燕军队听闻后竟不战而屈,齐军乘势追击,收复了失去的领土。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公召穰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燕晋之师。
(2)贾素骄贵,以为将已之军而已为监,不甚急。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