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太傅曰:“请入,图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荆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
(选自《战国策•燕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B.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C.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D.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
B.足下,古代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用“足下”,意为“您”,属称对方的敬辞。
C.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
D.太傅,古代官职名,和太师、太保一起,位列“三公”。文中的“太傅”是太子太傅,太子太傅一般认为就是太子的老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强大的秦国,燕太子希望太傅帮助他,为他出谋划策。太傅向他推荐了田光,田光向太子推荐了荆轲。
B.太子丹为了国事,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这充分表明他是一个礼贤下士的人。
C.田光年纪大了,劝说荆轲为太子出力,最后以自杀来激励荆轲并表明忠心。
D.太子丹听说田光死了,很伤心,双腿跪行,流着眼泪说自己要田光不要泄密的本意是想要和田光商议重大事情,并不是要他去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2)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18 01:24: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注)。”

樊(於期)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而为道。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吾精已消亡矣。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注)“请入,图之”,南宋鲍彪注:“请太子入息,己乃图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
B.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
C.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
D.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的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
B.“足下”是称对方的敬词。在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以用“足下”,译为“您”。
C.“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
D.《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描写了太子丹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表现出太子丹是个礼贤下士、以国事为重又心存戒心的人。
B.太子丹寻求破秦,是想报国恨私仇:迫于秦的威势,质于秦,逃亡而回;秦将灭六国,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时,故而决定铤而走险。
C.田光自杀不仅是因太子丹的叮嘱——“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还因为想以此来激励荆轲见太子。
D.太子丹欲以荆轲为刺客,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侵占诸侯的全部土地;如果不行就刺杀秦王,使秦国国内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2)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战国策•秦策二》: “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C.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2)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去,终已不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奏之,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左股。荆轲废,匕首以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 顾:回头看
B.持千金之资物 币:礼品
C.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比:比较
D.图,图穷而匕首见 发:打开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荆轲遂就车去    秦武阳奉地图匣
B.故荆轲乃逐秦王 侍医夏无且其所奉药囊提轲
C.遂拔以击荆轲,断左股 乃引匕首以提秦王
D.左右曰:“王负剑!王负剑!” 引其匕首提秦王
【小题3】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太子之,疑其有改悔   ②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封  ③皆白衣冠以送之  ④倚柱而笑,踞以骂  ⑤使使以大王,唯大王命之  ⑥又而为歌曰  ⑦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之  ⑧士皆瞋目,发尽指冠  ⑨潜受其言,辎重,更为轻装速发 ⑩谅主簿豆卢毓延于狱,相与协谋
A.①⑤⑦⑨/②⑧/③④/⑥⑩B.①⑦⑨/②⑥⑧/③④/⑤⑩
C.①④⑦/②⑧/③⑥/⑤⑨⑩D.①⑦/②④⑧/③⑥/⑤⑨⑩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武王将伐纣。召太公望而问之曰:“吾欲不战而知胜,不卜而知吉,使非其人,为之有道乎?”太公对曰:“有道。王得众人之心,以图不道,则不战而知胜矣;以贤伐不肖,则不卜而知吉矣。彼害之,我利之。虽非吾民,可得而使也。”武王曰:“善。”乃召周公而问焉,曰:“天下之图事者,皆以殷为天子,以周为诸侯,以诸侯攻天子,胜之有道乎?”周公对曰:“殷信天子,周信诸侯,则无胜之矣,何可攻乎?”武王忿然曰:“汝言有说乎?”周公对曰:“臣闻之,攻礼者为贼,攻义者为残,失其民制为匹夫,王攻其失民者也,何攻天子乎?”武王曰:“善。”乃起众举师,与殷战于牧之野,大败殷人。上堂见玉,曰:“谁之玉也?”曰:“诸侯之玉。”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财矣。”入室见女,曰:“谁之女也?”曰:“诸侯之女也。”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色也。”于是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财、金钱以与士民,黜其战车而不乘,弛其甲兵弗用,纵马华山,放牛桃林,示不复用。天下闻者,咸谓武王行义于天下,岂不大哉? 

(选自《说苑》)

【小题1】《说苑》《新序》等均由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___________(姓名)所编写。
【小题2】文中与“使非其人”意思相同的语句是:____________。(限10字以内)
【小题3】体味武王与周公的对话,武王由开始“忿然”而转说“善”,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4】文章由武王“大败殷人”的结果,说明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5】据文意,“天下闻者,咸谓武王行义于天下”,是因为武王:不贪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一)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兵北略地 略:掠夺,夺取
B.诚能得樊将军首    诚:如果,果真
C.秦之遇将军   遇:会面,碰到
D.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只是,不过
【小题2】下列语句全部能表现荆轲义勇精神的一项是(   )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③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④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⑤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  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A.②③④B.①③⑤C.②④⑤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B.太子在大军压境之际,心生恐惧,箱荆轲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意
C.荆轲三问樊於期,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后告知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D.荆轲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而樊於期将军就显得头脑简单,无勇无谋,轻信他人。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