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復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B.料大王士卒足以项王乎当:相当
C.不如因善之遇:对待
D.旦日不可不自来谢项王蚤:早早的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古今异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所以遣将守关者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C.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D.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项伯回到军营,把刘邦的话如数告诉项羽,并趁机为刘邦说情。项羽竟然答应了,刘邦也如愿了。
B.刘邦邀请项伯,又是敬酒,又是拉关系,用谎言为自己辩护,企图笼络住项伯,让项伯在范增面前为张良说些好话。
C.刘邦回答张良“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的问话时,说是有蠢小子唆使,实际上是他自己的想法。
D.项伯把项羽要攻打刘邦的机密泄露给了张良,这里,项伯本是为个人情谊,结果却坏了项羽的大事。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24 12:08: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项羽之死》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垓下    壁:设营驻守
B.时不利兮骓不  逝:奔驰
C.于是项王乃上马 骑:骑马
D.项王自不得脱  度:估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项王夜起 故木受绳直,金就砺则利
B.于是项王悲歌慷慨 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令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  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D.项王乃复引兵东 而余亦悔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3】下列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项羽听到“四面楚歌”之声,“大惊”,他已经预感到了败亡的结局。
B.项羽“悲歌慷慨”,恋恋不舍地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
C.项羽面对灭亡,认为“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他的宿命。
D.项羽“快战”,反映了他勇武豪爽的大丈夫气概, 也暴露出他的“匹夫之勇”。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2)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3)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盍余、属庸将兵围楚之潜(水名);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盍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不意 卒:突然
B.八创 被:遭受
C.乃引其匕首秦王 提:掷击
D.使兵自宫至光之家 陈:陈述
【小题2】下列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皆白衣冠以送之B.乃朝服,设九宾
C.使使以闻大王D.左右既前,斩荆轲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
B.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
C.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
D.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甲生动地描绘了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的场景,可谓波澜迭起。这一部分依次可概括为:“厚遗蒙嘉——顾笑舞阳——廷刺秦王——倚柱笑骂”等四个情节。
B.甲文中,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然“色变振恐”,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荆轲临危不惧,语意圆转,既化解了危机,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
C.甲文中,朝廷上,荆轲“取、奉、发、把、揕、逐”,连续进击;秦王则“惊、起、绝、拔、操、急”,手足无措,不只表现荆轲的勇武,更是为了刻画秦王的无能。
D.吴王阖闾能立王成事的原因,有“天时地利”,比如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也有“人和”以及布局精密,比如伏甲士于窟室中。
【小题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著,共33篇,分为十二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B.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羽声,声调激愤。《荆轲刺秦王》中写“复为慷慨羽声”,丰富了荆轲的形象。
C.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D.谥号,是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如范仲淹谥“文正”。
【小题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珠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百余骑(跟随)
B.至鸿门,曰(道歉)
C.令将军与臣有(通“隙”,隔阂,嫌怨)
D.蔽沛公(名作状,像鸟展开翅膀那样)
【小题2】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因”字和“举”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②因击沛公于坐
③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④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小题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到达鸿门向项羽谢罪,认为自己不居功,两人有了隔阂是因为小人从中作梗,讨好项羽的同时还除了内患,突出了刘邦老谋深算、随机应变的人物特点。
B.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戴的玉块向项羽示意多次,目的是向项羽表明自己的忠心。
C.范增有远见,认为如果不借此机会杀了刘邦,以后就会成为刘邦的阶下囚了,但项羽却为人心肠太软,下不了手,所以范增就与项庄合谋要借舞剑杀了刘邦。
D.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但项羽不加制止。可以看出他是不主张杀死刘邦的,反映项羽胸无城府、优柔寡断、刚腹自用。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缺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卿者,游说之士也。秦既解邯郸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赵郝曰:“虞卿诚能尽秦力之所至乎?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他日三晋之交于秦,相善也。今秦善韩、魏而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韩、魏。今臣为足下解负亲之攻,齐交韩、魏,至来年而王独取攻于秦,此王之所以事秦必在韩、魏之后也。”

赵王计未定,楼缓从秦来,赵王曰:“予秦地如毋予,孰吉?”楼缓对曰:“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予,则非计也;言予之,恐王以臣为为秦也。使臣得为大王计,不如予之。”虞卿曰:“王慎勿予!"楼缓对日:“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弊,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乎?”虞卿曰:“齐,秦之深仇也,得王之六城,并力西击秦,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也。而齐,赵之深仇可以报矣,而示天下有能为也。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反媾于王也。从秦为媾,韩魏闻之,必尽重王;重王,必出重宝以先于王。则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日“善”则使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

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亡去。

(节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注)(媾):讲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B.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C.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D.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说,是战国时代策士们周游列国,劝说君主采纳其政治主张的一种活动。
B.三晋,指战国时赵、韩、魏三国。因赵、魏、韩三氏分晋各立为国,故称。
C.足下,是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时的敬辞,与之类似的还有阁下、陛下等
D.楼缓,是战国中后期著名的纵横家,先后事赵、秦两国,曾官至秦国的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卿认为单凭实力,秦不足以夺取赵之六县,而赵却把土地亲手奉上,等于帮助秦国攻打自己,故反对割地求和。
B.赵郝认为割让六县的土地,是为了平衡赵国与秦、魏、韩的关系,否则秦国第二年就会联合其他两国来攻打赵国。
C.楼缓支持赵国割地予秦,认为这样做既可以讨秦国欢心,又可以向诸候暗示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从而保护赵国。
D.虞卿建议赵王与齐国结盟来对付秦国,迫使秦国主动与赵国讲和,而韩魏两国也会跟随秦国向赵国纳贡讲和。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
(2)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于王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
(摘自《史记·留侯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B.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C.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D.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贾竖”,与“竖子”“鲰生”同为秦汉时骂人之语,此为对“屠者子”——屠夫的贱称。
B.子房,为张良之字,古时称人,直接称名不礼貌,即使贵为天子的刘邦,也称张良之字。
C.“崩”。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皇后和宠妃死叫“薨”。
D.《史记》是开创纪传体撰写史书,一般帝王用本纪,项羽不是帝王,列入世家,《鸿门宴》选自《项羽世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忠君护主。沛公时兴兵从之,汉王时献计画策,高祖时不邀功自傲,自始至终追随刘邦,护卫大汉天下。
B.张良为人精明。在峣山下的秦将上当想要反叛秦王朝的情况下,考虑到士卒会不听从,让沛公带兵攻击秦军,取得大胜。
C.张良足智多谋。败蛲下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促诸侯之会,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激流勇退。高帝对他的才能极为赏识,让他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委婉地拒绝了,于是被封为留侯。
【小题4】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