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诗中描写花草禽鸟的用意是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11-25 03:34: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涉  江

屈 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珮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哀南夷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怨乎今之人。余将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注①切云:帽子名。②明月:夜光珠。③高驰:大步地驰骋。④虬:传说中有角的龙。⑤螭:传说中无角的龙。⑥重华:虞舜的名字。⑦舲船:有窗的船。⑧枉陼:地名。下文“辰阳”也是地名。⑨儃佪:低徊。佪,通“徊”。⑩髡首:剪去头发。菹醢:古代一种酷刑,把人剁成肉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既老而不  衰:衰老。
B.鄂渚而反顾兮 乘:登上。
C.固将愁苦而终 穷:不得志。
D.余将道而不豫兮 董:正。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吾重华游兮瑶之圃 芳泽其杂糅兮
B.哀南夷莫吾知兮 固时俗工巧兮
C.固将愁苦终穷 偭规矩改错
D.吾又怨乎今之人 方圜之能周兮
【小题3】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哀南夷之莫吾知兮
A.戍卒叫,函谷举
B.大王来何操?
C.蚓无爪牙之利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小题4】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体现屈原绝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一项是(  )
①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②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③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④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
⑤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A.②④⑤
B.①②③
C.①③⑤
D.②③④
【小题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大体上按照行程次序记叙,在记叙中将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表现了诗人对无罪被放逐的悲愤情绪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绪,也表现了他在困境中仍要坚持理想的高尚情操。
B.诗人说自己沿沅江上溯行舟,船在逆水中艰难行进,尽管船工齐心协力,用桨击水,但船却停滞不动,很难前进,这情景正是诗人处境的真实写照。
C.“山峻高”四句写深山之中,云气弥漫,天地相连,更进一步描绘沅西之地山高林深、极少人烟的景象。这是对流放地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对自己所处政治环境的隐喻。
D.接舆、桑扈是消极不合作,结果为时代所遗弃;伍子胥、比干是想拯救国家改变现实,但又不免招惹杀身之祸,所有贤士均是如此。但诗人仍做好了在黑暗中奋斗终身的准备。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2)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锡余以嘉名:开始 余曰正则兮:名字
B.岂维夫蕙茝: 绳索 彼尧舜之耿介:光明正大
C.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正直敢言的样子 及前王之武:脚后跟
D.后悔而有他:逃跑 伤灵修之化:屡次
【小题2】比较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路幽昧险隘 ③余固知謇謇为患兮
②夫唯捷径窘步 ④夫唯灵修故也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小题3】(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是
A.诗人以大量笔墨交代家世出身,意在塑造血统高贵、身世不凡、器宇轩昂的自我形象,意在表达自己承担厚望,有辅君爱民、强国兴国的巨大责任感。
B.诗歌中大量使用比喻手法,如以申椒、菌桂、蕙茝、荃等香草喻德才兼备的贤臣,以灵修喻国君,使诗人的情感抒发含蓄优美,生动形象。
C.诗人用“三后”、“尧、舜”等明君与“桀、纣”等昏君进行对比,旨在借古劝今,委婉劝告楚王仿效明君任用贤臣,远离奸佞,莫蹈昏君亡国的覆辙。
D.诗歌以六、七言为主,句式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大量的“兮”字,使全诗的旋律回环往复,具有一唱三叹的抒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