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是指“学习”,他“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1-02 10:43: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者,未有也。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劝学》)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万世之业也。

(节选自《过秦论》)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节选自《师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谨庠序之教 庠序:学校,周代叫庠,商代叫序。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寄托:奇居、安身。
C.隳名城,杀豪杰   名城:规模大的城市。
D.今之众人 众人;水平一般的人。普通人。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然而不者 ②子孙帝万世之业也
B.①出人也远矣    ②皆出于此乎
C.①以黔首 ②人之所以为愚
D.①未有也 ②句读不知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译文:畜养鸡、狗、猪,不要错过它们繁殖的季节,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蚯蚓没有爪牙的锋利和筋骨的强壮,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地下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C.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译文:用优秀的将领和强劲的弓弩把守战略要地,可靠的大臣和精锐的士卒手持锋利的兵器缉查盘问过往的行人。
D.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情。
(《荀子·天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卜筮然后决大事    决:决定。
B.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   赫:光明、显耀。
C.孰与物畜而制之   畜:畜养。
D.孰与应时而使之   应:响应。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百姓以为神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
B.无何也   夫子何哂由也
C.则失万物之情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D.日月食而救之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认为,下雨、日食等纯属自然现象,与人的活动没有必然的关系,也不会因人的期望而发生或消亡。
B.人们祭神求雨有时下雨,这和没有祭神有时也下雨完全一样,而老百姓却认为很灵验。这正是百姓愚昧之处,需要君子开启心智。
C.荀子指出,礼义是立国之本。作为一个国君只有尊崇礼义、对百姓仁爱、重贤尚能才能治国安邦称王称霸。
D.在天道面前,尊崇、思慕固然必要,但是掌握天道运行的规律加以控制利用则更为重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2)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行而供翼,非渍淖也;行而俯项,非击戾也;偶视而先俯,非恐惧也。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止之也;倚魁之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板,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节选自《荀子》,有删改)

(注)①“坚白”“同异”“有厚无厚”:都是当时名家学派的辩题。②倚魁:怪诞骇俗之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身不可以相也 及:到达
B.亦有所止之与 意:意思
C.然而君子不 辩:辩论,辩驳
D.彼人之才性之相也   县:通“悬”,悬殊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B.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C.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D.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良马”“劣马”为喻,以“一日而千里”与“十驾则亦及之”作对比,意在揭示行为要有目的、有止境,并要有作为,这样才能到达目的地。
B.荀子认为,没有目的地,去走没有终点的路,只能骨折筋断,终身不可相及;如果有目的,那么千里虽远,也只是早晚的问题,必定能走到目的地。
C.荀子认为“坚白”“同异”“有厚无厚”的辩说并不明了,所以君子不去争论,就停止下来了;倚魁之行,因为不难做,所以君子就停下不去做。
D.荀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并不大,整日游手好闲的人的成就不会远超常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2)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