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子夏晋 ________________
多类非而是_________________
多类是而 _________________
是非之 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5 05:32: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王有大务,去其害之者,故所欲以必得,所以必除,此功名之所以立也。俗主则不然,有大务而不能去其害之者,此所以无能成也。夫去害务不能去害务,此贤不肖之所以分也。
孔、墨、宁越,皆布衣之士也,虑于天下,以为无若先王之术者,故日夜学之。盖闻孔丘、墨翟,昼日诵习业,夜亲见文王、周公旦而问焉。用志如此其精也,何事而不达?何为而不成?故曰:“精而熟之,鬼将告之。”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今有宝剑良马此,玩之不厌,视之无倦;宝行良道,一而弗复。欲身之安也,名之也,不易难乎!
宁越,中牟鄙人也。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
养由基、尹儒,皆文艺之人也。荆廷人尝有神白猿,荆之善射者莫之能中,荆王之能中,荆王请养由基射之。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①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尹儒学御,三年而不得焉,苦痛之,夜梦受秋驾②于其师。明日往朝其师,望而谓之曰:“吾非道也,恐子之未可与也。今日将教子以秋驾。”尹儒反走,北面再拜曰:“今昔臣梦受之。”先为其师言所梦,所梦固秋驾矣。上二士者,可谓能学矣,可谓无害之矣此其所以观③后世已。
(注)①括:箭的末端。②秋驾:古代一种御马的技术。③观:显示,扬名。④博志:当是“抟志”传写之讹。“抟”通“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恶以必除 恶:憎恶
B.昼日讽诵习业 讽:讽刺
C.欲身之安也,名之章也 章:显扬
D.吾非爱道也 爱:吝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去害务与不能去害务 与羸而不助五国也
B.今有宝剑良马于此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宁越,中牟之鄙人也  之二虫又何知
D.请以十五岁 愿以十五城请易壁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墨翟、宁越,都是没有地位的读书人,通过日夜学习,最后分别成为战国时期儒家、墨家和谋士的代表人物。
B.“射”“御”均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习掌握的基本才能,和书、礼、诗、乐统称为“六艺”。
C.战国时期,武器的种类已经很丰富了,除了宝剑以外,还有弓箭、战车、钩长矛等等。这些兵器虽然也有铁制作的,但主要材质是青铜。
D.“布衣”,麻葛制成的粗布衣服。因古代平民穿马葛之类的织物,不能衣锦绣,所以“布衣”一词借指平民百姓。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B.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C.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D.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张,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去其害之者”,即排除各种干扰,才能使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B.本文关于“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的看法,反映了作者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是很可贵的。
C.本文选取了孔丘、墨翟、宁越、养由基、尹儒的事例,通过对比论证,强调了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的重要性。
D.《荀子解蔽》说:“物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本文所要表达的观点与荀子的这一思想是相似的。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东夏之命,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殊俗之民,有似于此。其所为欲同,其所为欲异。口僭之命不愉,若舟车衣冠滋味声色之不同,人以自是,反以相诽。天下之学者多辩,言利辞倒,不求其实,务以相毁,以胜为故。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虽可得,犹若不可法。

②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③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为治,岂不悲哉!

④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东夏之命:东夷和华夏的语言。②口僭之命不愉:口音方言的意思不能理解。③而:如,好像。④亏:差异。

【小题1】第①段中作者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阐述了不可法先王之法的理由。
【小题2】第③段“循表夜涉”的典故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够说明法令为什么需要因时变化的一组是(  )
①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
②时不与法俱至
③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④其时己与先王之法亏矣
⑤故治国无法则乱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小题4】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下面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制定法令必须根据时代的需要,因此法令不能盲目效法,一成不变。
B.文章认为“察今可以知古”,因为上古时代与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并没有不同。
C.文章认为完全依赖法律制度来治理社会、维护安定,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情。
D.本文通过批判“先王之法”,阐述了制定法令制度必须从当前实际出发的道理。
【小题5】本文采用多种论证方法,请对此作简要评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达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故晏子崔杼盟而不变其义。延陵季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孙叔敖三为今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皆有所达也。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孔子闻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

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仰视天而叹曰:“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生,性也;死,命也。余何忧于龙焉?”龙附耳低尾而逝。则禹达乎死生之分也。

天固有衰歉废伏,有盛盈坌息;人亦有困屈匮,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也。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俞而以待耳。

晏子与崔杼盟。其辞曰:“不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附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受此不祥!”崔杼不说,直兵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罢兵而去。晏子之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晏子可谓知命矣。命也者,不知所以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措者不得与焉。故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

白圭问于邹公子夏后启曰:“践绳之节(1),匹士之志,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以处于晋,而闻晋事。未尝闻践绳之节、匹士之志,愿得而闻之。”夏后启曰:“以为可为,故为之;为之,天下弗能禁矣。以为不可为,故释之;释之,天下弗能使矣。”白圭曰:“利弗能使乎?威弗能禁乎?”夏后启曰:“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死不足以禁之,则害曷足以禁之矣?”

故贤主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使其下也必义,赏罚,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知分》)

注释:(1)践绳之节:正直之士的节操。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亦有困屈匮 穷:困厄
B.直兵胸 造:制造
C.而闻晋事   迭:多次
D.赏罚 审:慎重地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达死生之分  其孰能讥之
B.故晏子崔杼盟而不变其义 不崔氏而与公孙氏者
C.俞而以待耳 不知所以而然者也
D.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 古之学必有师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有所通达,那么外物就不会迷惑他
B.则今是已
那么现在这样就是对的了
C.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
D.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
这样之后,贤德之人和不肖之人就都能为自己所使用了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
②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
【小题5】本文说“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意思是通达事理的人,通达死生之义。《滕王阁序》中说“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请结合选文和你的阅读积累,谈谈对“达人(士)”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倕①,至巧也。人不爱倕之指,而爱己之指,有之利故也。人不爱昆山之玉,江、汉之珠,而爱己之一苍璧小玑,有之利故也。今吾生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 爵为天子,不足以比;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②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有慎之而反害之者,不达乎性命之情也。不达乎性命之情,慎之何益?是师者之爱子也,不免乎枕之以糠;是聋者之养婴儿也,方雷而窥之于堂;有殊弗知慎者。夫弗知慎者,是死生存亡可不可,未始有别也。未始有别者,其所谓是未尝是,其所谓非未尝非,是其所谓非,非其所谓是,此之谓大惑。若此人者,天之所祸也。以此治身,必死必殃;以此治国,必残必亡。夫死、殃、残、亡,非自至也,惑召之也。寿长至常亦然。故有道者,不察所召,而察其召之者,则其至不可禁矣。此论不可不熟。

使乌获③疾引牛尾尾绝力勯而牛不可行逆也使五尺竖子引其棬而牛恣所以之顺也。世之人主贵人,无贤不肖,莫不欲长生久视,而日逆其生,欲之何益?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顾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适欲。

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味不众珍,衣不燀热。热则理塞,理塞则气不达;味众珍则胃充,胃充则大鞔;中大鞔而气不达,以此长生,可得乎?昔先圣王之为苑囿园池也,足以观望劳形而已矣;其为宫室台榭也,足以辟燥湿而已矣;其为舆马衣裘也,足以逸身暖骸而已矣;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其为声色音乐,足以实性自娱而已矣。五者,圣王之所以养性也,非好俭而恶费也,节乎性也。

——选自《吕氏春秋·孟春纪·重己》,有删减

(注)①倕:相传是尧时的巧匠,一说是黄帝时的巧人。②一曙:一旦。③乌获:秦武王的力士,据说能举千钧。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者之爱子也   师:盲人乐师
B.圣人必先欲 适:合适的
C.充则大鞔 中:胸腹
D.为饮食酏醴也 酏醴:甜酒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足以比 非曰能之,愿学
B.今吾生为我有   夫人相与,俯仰一世
C.室大多阴 于其身也,耻师焉
D.其为声色音乐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节运用类比和对比论证,言说拥有生命对自己有利,从而得出有道之人对自己的生命特别谨慎的结论。
B.那些从不去分辨正确和错误的人,文中称之为“大惑”。作者认为像这样的人,是上天降祸的对象。若持这种态度治理国家,国家必定残破,必定灭亡。
C.文章明确指出,养生在于顺应规律,而妨碍我们顺应规律去养生的,是人的欲望。因此, 顺应规律,就要求我们能够控制欲望。
D.文章第三段指出先圣王在吃穿住行各个方面都不会要求太舒适,号召世人应摒弃物质生活,而注重精神的养成。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之人主贵人,无贤不肖,莫不欲长生久视,而日逆其生,欲之何益?
(2)五者,圣王之所以养性也,非好俭而恶费也,节乎性也。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使 乌 获 疾 引 牛 尾 尾 绝 力 勯 而 牛 不 可 行 逆 也 使 五 尺 竖 子 引 其 棬而 牛 恣 所 以 之 顺 也